屠呦呦發明了什麼藥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也是醫學歷史上第12位獲得該殊榮的女性。那麼你知道她發明了什麼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

  瘧疾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餘國家年約三億多人感染瘧疾。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瘧藥因瘧原蟲對此產生抗藥性而失效。時值越南戰爭,促使國際上迫切尋找新結構型別抗瘧藥。在國內***曾由“523”辦組織全國七大省市篩選中草藥3200多種,亦有人做過青蒿,認為無效而放棄***,國外***美國結合侵越戰爭需要,篩選化合物達三十萬種***大量工作未獲成功的情況下,領導科研組以現代科學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為指導思想,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種方藥基礎上,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藥集》,又從中選200多方藥,組織篩選。經研製380多個樣品,特別結合古代用藥經驗,從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青蒿“絞汁”服用截瘧記載中,考慮到溫度、酶解等因素,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發現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青蒿素,對鼠瘧、猴瘧均具有100%的抗瘧作用。經大量提取藥物,安全性實驗及自身試服後於1972年,1973年分別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單體,在海南昌江瘧區作首次臨床研究,證實具有勝於氯喹的滿意療效,抗瘧新藥—青蒿素由此誕生。

  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離得到青蒿素單體後即著手進行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研究,先後與中國科學院有機所和生物物理所協作,最終用X—衍射方法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青蒿素是一個具過氧基團的新型倍半萜內酯,也是一個與過去抗瘧藥結構完全不同的新抗瘧藥,打破了過去認為“抗瘧藥必須含氮雜環”的斷言。為此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找到了一個能解決抗性瘧疾的新藥,而且為尋找新的抗瘧藥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經全國協作,驗證病例達二千多,確證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新藥,特別對抗氯喹惡性瘧有特效。

  拓展:簡介

  屠呦呦,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藥學系,後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青蒿素來源

  青蒿素來源主要是從青蒿中直接提取得到;或提取青蒿中含量較高的青蒿酸,然後半合成得到。除青蒿外,尚未發現含有青蒿素的其它天然植物資源。青蒿雖然繫世界廣佈品種,但青蒿素含量隨產地不同差異極大。據迄今的研究結果,除中國重慶東部、福建、廣西、海南部分地區外,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生產的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都很低,無利用價值。

  國家有關部門調查,在全球範圍內,只有中國重慶酉陽地區武睦山脈生長的青蒿素才具有工業提煉價值。酉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產基地,其青蒿生產種植技術已通過了國家GAP認證,享有“世界青蒿之鄉”的美譽,全球有80%的原料青蒿產自酉陽。對這種獨有的藥物資源,國家有關部委從80年代開始就明文規定對青蒿素的原植物***青蒿***、種子、乾鮮全草及青蒿素原料藥一律禁止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