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收藏價值的分析

  就當前收藏熱潮而言,端硯收藏遠未達到應有的熱度,未算時尚收藏,更無法與陶瓷、字畫、玉器等相提並論。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端硯的形成

  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採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裡,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巖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巖***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古塔巖、宣德巖......就錯落的分佈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並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採、製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採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採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採掘,從接縫處下鑿。採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採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二***端硯的歷史評價,由來就是中國"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它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及東南亞地區收藏者對端硯藝術價值的認可,使其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進一步得到認可。近年來,隨著端硯文化節的舉辦,端硯市場不斷升溫,"文房四寶"界、收藏界、藝術界以及更多的愛好者越來越重視端硯,對端硯的工藝價值愈加青睞,使端硯的收藏與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如1993年4月在香港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對清代長方帶眼松樹端硯***長34.1釐米***就被人以36.8萬港元高價買走。明朝的金家刻銘端硯和海水紋端硯,曾拍出22萬和10.58萬港元的高價,清代麒麟型端硯則以15.5萬元成交。近年來,端硯拍賣價格持續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硯賣出98萬元;在端硯文化節時,一方"中華九龍寶硯"則以200萬元天價成交。 古端硯價值很高,但現在一擲千金而求一硯的買家畢竟少數,對於大多數收藏者和投資者來說,那些目前價格不太高、製作精良的現代端硯會成為首選。只要認真從石質石材、石品花紋和雕刻工藝方面研究,擇優購入,必將獲得較大的升值空間。

  端硯之所以名貴,其一是因為材質優良。其坑種有老坑***也稱水巖***、坑仔巖、麻子坑、宋坑為端硯的四大名坑等幾十種之多。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還具有呵氣可研墨,磨墨細無聲,貯水不損耗,發墨不傷毫,冬天不結冰的特點。唐劉禹錫《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詩讚曰:"端州石硯人間重。"在文人墨客眼裡,端硯被視為珍寶。蘇東坡雲:"我生無田食破硯。"所謂"墨硯精良,人生一樂",說明人們對硯臺的重視和珍愛。除了"終身以俱"以外,還把名硯作為珍藏和傳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紋豐富多姿。端石具有獨特、豐富的石品,端硯問世之初即以其硯石中天然生成的絢麗石品花紋傾倒了世人。唐代詩人李賀的《青花紫石硯歌》,其標題就點出了端硯的珍貴石品"青花"。端硯的珍罕石品大都集中於老坑、坑仔巖、麻子坑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還有××眼、冰紋、魚腦凍、蕉葉白、天青、金銀線等。端石石品花紋的豐富,可謂"文斑絢麗、玉德金聲"。

  其三是雕刻工藝精湛。古今端硯的藝術價值均體現在構圖設計與刀法琢工之上,制硯技術是我國民族雕刻中的一種獨特形式。硯的造型,體現著雕刻、繪畫、書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養。既要隨石賦形,因材施藝,又要兼顧實用,依據研磨和貯墨的需要進行設計。由於雕刻工藝的精湛,加上絢麗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硯奇巧而有靈氣。李賀詩曰:"端州硯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至於硯石的某種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會施以繁美華麗的雕飾或獨特造型,取得掩瑕為瑜的效果,使古人視為石疵的硯石變為難得的端硯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三***、坑種材質。端硯產於古稱端州的今廣東肇慶市,始於唐初興盛於宋,地下穩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歷代坑種皆有興廢。清嘉道時期,坑種“不下七十種”***清何傳瑤《寶硯堂硯辨》***。但迄今尚存和有遺址可考,可供採集石樣標本以作鑑別的,有老坑***也稱水巖***、坑仔巖、麻子坑、宋坑、典水梅花坑、北嶺梅花坑、端溪綠端、北嶺綠端、古塔巖、朝天巖、***音:嵌***羅蕉、宣德巖、白線巖、小湘坑、舊蘇坑、七星巖白端等,這與出土和傳世遺留下來的古端硯坑種材質基本吻合。儘管清道光何傳瑤說當時坑種達七十之多,然其《寶硯堂硯辨》記載也只32種。能夠留傳下來的都是珍貴的名坑,但其間的品位與價格亦有差距。如開採於唐代中後期的最著名的老坑,石質特別高潔細潤,卻量少難採,極其艱鉅,且屬官方皇巖,有記載的明清五百多年間開採不足20次。又因坑洞深延河底終年積水,古人採石只能旱冬汲水兩月餘,採石也只得三月餘。河水春汛一至,洞中水滿再無法汲幹無法採鑿,所獲極有限。其所成“去盡包絡精美者僅掌許,欲求盈尺完璧之品絕不可得,即五六寸者亦千百片中一二片耳。”***清孫森《硯辨》***故古端硯中的老坑實屬鳳毛麟角,歷代價格也只升不降居高不下,一般都是10倍以上坑仔巖與麻子坑。而坑仔巖與麻子坑又5倍以上於其他各坑。但已絕產的坑種也價格不菲,如絕產於清初的明代宣德年間開坑的宣德巖坑,等同於坑仔巖與麻子坑,有時甚至略高一點。例如筆者所見一方清早期太極圖端硯,雖然塊頭上宋坑大硯是宣德巖小硯的數倍,但價格上宣德巖小硯卻是宋坑大硯的數倍。

  四***、石品花紋。端硯問世之初,即以其硯石中天然生成的多姿多彩的絢麗石品花紋傾倒了世人。我國第一首讚美端硯的詩歌、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青花紫石硯歌》,其標題就點出了端硯的珍罕石品“青花”。有趣的是,端硯的珍罕石品幾乎全部集中於老坑、坑仔巖、麻子坑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還有鴝鵒眼、冰紋、魚腦凍、蕉葉白、天青、金銀線等。其中青花又分微塵青花、鵝毛絨青花、雨淋牆青花等等,鴝鵒眼之外也有鸚歌眼、雄雞眼、象牙眼等等,在此僅略說其貴。青花以微細如塵若隱若現為貴,鴝鵒眼以形圓色碧暈多瞳清為貴,冰紋如春天冰河化解融線似蛛絲為貴,魚腦凍如白色雲團或如水中月影為貴,蕉葉白如蕉葉沾霜一片嬌白為貴,天青如秋雨乍晴之蔚藍天幕為貴,金銀線以色澤鮮活姿態優美為貴。另還有見於較多坑種的火捺,以紫紅形如古銅錢為貴;翡翠斑,以翠綠濃豔如真玉為貴。以及玉帶、黃龍、麻雀斑、硃砂斑、蟲蛀、玉點等等。古人所說的許多石疵,今人已逐漸視為難得的端硯特有的石品,其出現均可帶來不同程度的增值。而名坑的珍罕石品的出現,其增值更以原硯價的倍數計。

  五***、歷史價值。古端硯作為文物古董,亦遵循著歷史年代長短與經濟價值大小成正比的,這個古玩市場一般性的價值規律。也就是說,歷史年代越久遠的越具經濟價值,其價格也越高,反之亦然。但古今端硯皆重石質坑種與天然的石品花紋。石質與石品的介入,使得古端硯價格的評估變得比較複雜和靈活。例如一方清末的老坑大西洞端硯,要比明代甚至元代一方普通坑種端硯價高;如果該方老坑大西洞端硯上有鴝鵒眼青花冰紋魚腦凍等,更要比有“周鼎宋硯”之譽的宋代普通坑種端硯值錢。一方絕產與琢制於明末清初,至今坑洞尚存有史蹟可查的宣德巖端硯,也比一方琢制於元末明初或元初,但難斷坑種無法採集標準石樣進行鑑別的雜坑端硯,價格也高出許多。如此等等,表現出古端硯只能在坑種石質、石品花紋,甚至雕工銘刻等處於同檔次水平,其歷史價值的對比才有意義。

  六***、藝術價值。古今端硯的藝術價值均體現在構圖設計與刀法琢工之上,即一方硯臺的整體硯雕技藝。技藝精絕的,可以化石材上的瑕疵為妙品,彌補石質石品的先天不足。故也有其越精妙價越高的普遍價值規律。不但是同一歷史年代同一檔次坑種石材如此,在三大名坑以下的諸檔群坑中,就是年代稍遜一些,坑種石材檔次稍低一些,只要是匠心獨運,因石構圖因材施藝,立意高遠曼妙,題材新穎獨到,各種刀法巧奪天工,其經濟價值也隨藝術價值遙遙領先。但端硯畢竟有其特殊性。當遇到一方清代不作任何雕飾的、僅為平板一塊的老坑大西洞平板端硯,硯中珍罕石品花紋十分優美,則其經濟價值要比同樣是清代的、任何坑種的最精雕細琢的端硯都要高。也如明清遺傳下來的,石色皎潔如白玉的白端硯,其硬度比紫石端硯大***古人用以磨硃砂等故也稱朱硯***,多見工藝簡單粗疏。但因產自端州北郊著名的風景區七星巖,歷代禁採岩石,故存世比較稀少。特別是其中玉屏巖所產上品白端,與老坑古端一樣鳳毛麟角,其價格也僅比老坑略低一點。而普通白端古硯,則等同坑仔巖與麻子坑古硯價。

  此外,古端硯價格的評估,還要受到名人銘刻、佳人芳澤、完整程度、同檔次體積的大小等等因素的影響。我們進行投資收藏,勿忘其價格的特殊性和多樣性。

  端硯收藏的方法

  首先,端硯的所有價值,都根植於研墨、發墨這個實用的根本,附著於寫字、畫畫這個用硯的過程,否則就是石雕,就不是端硯了。不管史上還是當今,幾乎所有書畫名家都十分認可的是,端硯研的墨,其獨特的書畫效果至今沒有一種人工合成的墨汁可以代替。可以說,只要中國書畫的獨特水墨意境在,端硯的實用價值永不可取代。這一點,在現代社會最容易被忽視,卻千萬不可忽視。其次,端硯的風骨來自於文人的風骨。中國曆代文人的清高、飄逸之風早已附著於端硯的收藏品位,氣韻重於技藝,品位高於器形,不能簡單以端硯的石眼多寡、硯石大小、雕工繁簡來衡量端硯的品位。歷次高階拍賣,能拍出天價的端硯都是文人至愛的神品,而不是高大全的鉅製。再次,雕琢技藝和奇思巧構是端硯重要的附加值,這一技藝,是點石成硯的點睛之筆。但是,技藝的發揮是基於研墨發墨的基本功用和文人風骨的基本精神的,決不能作為純粹技巧的賣弄。清人施閏章就曾指責極端工藝化使端硯脫離了原有意義,“愈工愈俗,是為石災”。

  基於這一分析,推進端硯創作、鑑藏的發展,諸如題材研發、收藏拓展、名硯升值等方面,就大有可為。而簡單靠封坑堵洞,或者片面追求高大全來拉高階硯的價值,終究不是辦法。

  題材研發問題是今人能夠有所作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端硯題材,沿用多年,多多少少存在單一重複的問題,特別是龍題材、大題材、俗題材的泛濫。龍紋飾是中華圖騰,用之無可厚非,但龍畢竟不是俗家之物,且到處都是龍,早已審美疲勞。大題材指的是貪大求全,器形上動輒上百千斤,題材動輒萬里長城、千載江山、百鳥群駿,結果個性不彰、文氣不足。俗題材是指停留於大家慣用的龍鳳麟、福祿壽、鬆梅竹等等。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畫的清高飄逸和工筆畫之精妙傳神,都很適宜入硯刻,這是追求“雅”的路線;佛家之修為、悟道、故事也很適宜入硯刻,這是追求“禪”的路線;民間習俗中,也有很濃地方色彩的吉祥如意紋飾可供選擇,這是追求“俗”的路線。這三者之間也不必非此即彼,可以相得益彰。

  收藏拓展。過去端硯收藏幾乎只是文人墨客的雅事,現在則必須進行拓展。從外銷內需的角度看,還是要重點立足國內中產階層,瞄準購房裝潢,追求用擺兩得,在最大的收藏群體中拓展目標客戶。這一部分群體,大多向往風雅、追求品位。而端有大方端莊、言行有端之意;硯與彥同音,彥乃文彥、文采之意,家有端硯,也就象徵書香人家、尊貴端然之意,這一吉祥意頭推介得好,端硯應該容易進入這些家庭的博古架、寫字檯,形成一道新的收藏風景線。這方面,端硯的題材之變也要考慮這一階層的喜好,要雅俗共賞之中帶一定品位、雅氣,就算走“俗”路線,也要側重與智慧相關的傳統題材,如文殊菩薩、文曲星、文昌星、孔聖人等。

  名硯升值。名人硯以及相關的故事,是附加於端硯身上的重要收藏價值。歷史上的名硯,大約有名石成硯、名人制硯、名人銘硯、名人用硯、名人藏硯五種,都是保值升值的重要因素,要注重這方面的推介、渲染、傳播,在各種拍賣會上不斷出彩。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未來,注重打造新的名硯。譬如:加大培養力度,不斷推出名師,通過名師出名硯;加大策劃力度,組織行業鑑石、賽硯、競技、拍賣活動,保持名硯傳播熱度;加大統籌力度,組織書畫藝術等方面名人蔘與銘硯、用硯、藏硯,創造新的附加值,打造未來型名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