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基礎知識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那麼你對太陽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太陽的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太陽的常識

  顏色

  太陽是一顆亮黃色的恆星

  太陽輻射的峰值波長***500奈米***介於光譜中藍光和綠光的過渡區域。恆星的溫度與其輻射中佔主要地位的波長有密切關係。就太陽來說,其表面的溫度大約在5800K。然而,由於人的眼睛對峰值波長周圍的其它顏色更敏感,所以太陽看起來呈現出白色或是黃白色。

  光度

  我們習以為常地認為,從很多方面來看,太陽都是一顆“正常”的恆星。但你知道太陽其實是一顆“矮”恆星嗎?你或許聽到過“白矮星”這種天體,但其實它並不是常態的恆星,而是恆星死亡產生的餘燼。從天文學對恆星的分類上來看,恆星可劃分為三類:矮星、巨星和超巨星。

  太陽的能量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 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較重元素。它們都是通過核聚變來釋放能量的,根據理論太陽最後核聚變反應產生的物質是鐵和銅等金屬。

  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颱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陽風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這種粒子流是從冕洞中噴射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粒子和氦粒子。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粒子含量也較少,被稱為“持續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較大,粒子含量也較多,這種太陽風被稱為“擾動太陽風”。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太陽風的存在,給我們研究太陽以及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提供了方便。

  太陽光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潮汐以外,太陽能和其它一些恆星散發的能量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地球傳送著光和熱,有了太陽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葉子大多數是綠色的,因為它們含有葉綠素。葉綠素只有利用光的能量,才能合成種種有機物,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據計算,整個世界的綠色植物每天可以產生約4億噸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與此同時,還能向空氣中釋放出近5億噸的氧,為人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氣。

  太陽執行軌道

  太陽位於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0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週期大概是2.5億年,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太陽也在自轉,其週期在日面赤道帶約25天;兩極區約為35天。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陽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執行,大約2億2500萬至2億5000萬年繞行一週。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這兩個速度合成之後,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當地時間2016年1月15日,NASA太陽動力學天文臺釋出了一個時長約6分鐘的延時攝影視訊,充分展示了太陽的活動軌跡。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