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國青年的一封信

  中國青年,要有擔當,要有強烈的愛國情感,中國的發展需要中國青年的奮身投入。下面小編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所有的青年同胞:

  你們好 !

  我,作為最有前途的社會成員——青年中的一員,深明我們肩上所承載的使命,近些時候勤心思考,有所感悟,故作此信,望與大家共勉。

  團活時聽了一段“羅剛事件”的材料與錄音,關於一個日本留學生的謾罵與鄙視。很奇怪,並沒有像從前或像其他同學那樣義憤填膺,只是覺得有些可笑。

  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個曾發動過侵華戰爭的國家,一直以來,都認為中國人為世界上最為低劣的人種。說實話,與日本相比,中國的國力尚弱,國民素質尚低,但與亞洲大多數國家,以及非洲、拉美的國家相比,我國的國民素質卻要高得多。為何日本單單對中國人“情有獨鍾”、以其為“最低劣”呢?究其根本,在於他們的民族性格,而“忌妒”的因素佔了很大一部分。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資源匱乏,要什麼沒什麼。而與其互鄰的中國,卻地大物博。開始時,尤其是唐朝的時候,日本仰慕欽佩中國的富饒與強大,以其作為“模範”,虛心求教。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其資源上的制約作用日趨明顯。旁鄰的中國即是一聚寶盆,而中國人卻不能充分利用。於是,仰慕逐漸變為嫉妒,嫉妒上天對中國人的恩賜。而嫉妒深了,也變為一種莫名的仇恨:“為何不如我們發達的中國能擁有這麼好的國土?”地理上的劣勢,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極度心理不平衡、求生的慾望與現實的矛盾等歷史性問題,造就了日本民族扭曲的民族性格。

  在經濟構成上,很容易發現他們侵略的本質原因:不擴張則不能發展。天生劣勢逼得日本人發奮,逼得日本人扭曲變態,逼得日本人侵略擴張,他們的資源條件與民族性格已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氣定神閒、大度雍容地去發展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是不象科技那樣容易學習、可以模仿的。縱觀日本歷史,幾乎一直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幕府時期的統治遠不如中國封建社會有秩序。雖說這對他們比中國提前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做出了貢獻,但這種動盪的社會存在卻不是產生偉大文化的土壤。比如茶道,日本人從我們這裡學去,模仿、發展。但發展的只是形式與技藝,真正的茶文化仍深深地植根於中華大地!

  日本流行於世的動漫、遊戲、偶像劇、流行歌曲,無一不顯現出他們思想性的簡單低下。其主要思想,大多僅止步於對人性論的較浮淺的認識,而聽這個日本留學生的言論,卻絲毫沒意識到文化對一個國家的作用,空誇其大學比重80%,竟以此作為國民素質高低的衡量標準,豈不可笑!知識不等於文化,沒有文化就不會有創造力。中國與日本的差距,若干年後定會縮短,甚至消失。而日本與中國的的差距,也許,永遠沒有消失的可能了。

  所以,面對日本,我們無須仰視,更不必自卑。但令我們痛心的是,現在,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竟以為在文化上我們也比不上日本,對那些浮華、庸俗的東西頂禮膜拜,真無異於“舍文軒而棄蔽輿”。我們承認,與歐洲的黑格爾、尼采、薩特等偉大的思想家相比,

  中國固有文明更偏向於自發。從整體上看,也處於一個樸素的、長期封閉的狀態,雖然也出現過一些天才式的人物,卻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持續發展的、有深度的思想體系。這是由中國長期的自給自足的封建制度所決定的。所以,對於西歐的先進思想,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而對於日本,我們則應認清其發達經濟後所隱藏的文化和精神上匱乏與低劣,引以為戒。勤奮的日本人,由於文化上的缺憾,在二戰後雖有了初步崛起,但仍無法避免最近十年的經濟萎靡。雖然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上的缺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卻是不言而喻、並且長時間存在的。而我國現今的社會風氣,重經濟、科技而輕文化、思想,幾近日本,不得不令人深思。

  這些年來,為了發展經濟,很多古建築、城牆被拆毀,令人痛心。由於市場化、商業化的衝擊,京劇、越劇、崑劇等戲劇也後繼乏人,甚至有些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丁磊、陳天橋等富豪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角,王國維、陳寅恪這樣的名字卻已顯得十分陌生。這些都是十分危險的訊號。記得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首次提出時,在法國,甚至整個歐洲產生了無比強烈的影響。可見法國社會的學術氛圍之重。而現在,無論如何經典的哲學思想,都不會觸動國人的幾根神經。大多數人現在更關心的是利率、油價等實際問題。文化的影響力在逐漸淡化。法國人是驕傲的,因為他們偉大的文化。他們瞧不起美國、日本這些“爆發戶”,卻承認中國。我為此而自豪,為我們五千年的文化而自豪,為祖先的豐厚遺產而自豪,為他們所預示的中國的更偉大的未來而自豪!

  但這種自豪感是否可以繼續保持下去,我們是否也將在市場化的刺激下淪為日本那樣只有科無文化,無創造力的國度,將由我們所有的青年來決定。生存,還是滅亡?

  XXX

  X.X

  篇二

  廣大的青年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國穆斯林,我與許多中國青年一樣,有自己對世界的獨特視角,所不同的是,我選擇了伊斯蘭為我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我認為,當今世界對宇宙及人世的解釋五花八門,但其中正確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伊斯蘭!只有伊斯蘭才全面而真實的揭示了宇宙萬物的原理。

  對於伊斯蘭,大多數青年朋友可能一知半解,有人認為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人認為回民不吃大肉等等。這些可以說是伊斯蘭的一個特徵,但這些瞭解相比伊斯蘭廣博的思想和範疇太淺顯了。當然,對一個宗教不感興趣,不想了解,完全可以,人各有志,人生而思想自由嘛!但換個角度來說,當今世界是知識和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人、任何國家不可能獨立、封閉的存在。還有,我國的處世觀點是求同存異、和諧發展!怎麼求同?怎麼和諧?對他人的觀念、思想不問不知,必然不行!既然不行,便要胸懷寬廣,先坐下來誠懇的聽聽、看看別人怎麼想?怎麼做?聽完了、看完了再發表你的觀點,再尋找共同點不遲,這樣做比起盲目的自大和武斷更容易達到求同、和諧的長遠目標,這世界才會更多安寧,這人世才會更多溫情!所以,對於在當今世界有十幾億信仰者的伊斯蘭教,所有胸懷坦蕩的青年朋友們值得做一瞭解,信與不信暫不談,起碼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多知曉當今世界的狀況等等。求知,永遠是可貴的!

  我作為一個與大家一樣的青年人,即便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伊斯蘭,認識也是有限和膚淺的,但我仍願以自己有限的知識,以我的部落格為平臺,和大家就伊斯蘭進行長期而至誠的討論和學習。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人,我渴望,我們的交流是沒有任何造作和隔閡的,是無拘無束的,是開誠佈公的!熱情洋溢、激情澎湃、緊張激烈、嚴肅認真等等,希望都將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彩回憶!大家有關伊斯蘭的任何疑問或觀點,我都願能儘快而準確的給以答覆,自己無力回答的也儘量請教博學之人做一完美解答!同時對本人觀點有何不同認識,萬

  望朋友們不吝賜教!

  最後,祝各位青年朋友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無刀敬上

  二月十四日晚

  篇三

  中國青年報的編輯老師:

  你們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在寒假到來的時候,我決定給你們寫這封信,把我的迷茫和困惑告訴你們,希望中國青年報這張屬於青年人的報紙給我一些建議。

  2011年11月,當我決定不考研時,我把“這不是我想要的東西”作為對自己的解釋。當我知道那個不是我想要的東西時,我又開始迷茫哪個又是我想要的呢?我始終都沒有堅定地把握自己的追求。 漸漸地,我對“考證”再也沒有了動力。正如同學說的:最近圖書館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在準備四六級、教師資格證和期末考試,起碼我們班的絕大部分同學是這樣的。

  就我所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如果需要,我們可以考以下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普通話證書、教師資格證、計算機二級證、導遊證、祕書證等等。在眾多的證書當中,我只考了一個本科生必須要持有的英語四級證書,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看著身邊的同學在緊張地準備著四六級考試與教師資格證考試***今年這兩證剛好在同一天統考***,本來並沒有多大壓力,但是當你看到10個人裡有8個人在考,而自己卻每天悠閒地看看書、上上網、寫寫字,難免就會感到不安。有時我會問自己:我這樣是不是不思進取?我以後會因為沒有這些證而錯失很多機會嗎?我以後會為現在的選擇而後悔嗎?未來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我不知道哪個航向是正確的。我動搖過,但還沒有破壞自己價值觀的基石。我只是有點猶疑與

  擔憂,不斷地審問自己:我究竟有沒有勇氣堅持我想要的東西? 我已經厭倦了每天記憶各種複習資料與試題集,機械地參加一場場考試,等拿到證後就徹底地忘卻,然後再準備下一門考試。我不想去評估這些證書以後對我到底有多少作用,我只是厭倦了這種“被動的”“學與考”的生活方式,我總是在試圖尋找一種自由輕鬆的大學生活,總是在想我能不能為“自己”讀點書,這也是對沉寂、苦悶、茫然的大學的反抗。

  大三了,我放下了諸如“委員”、“主席”、“會長”的頭銜與各種學生工作,如室友評價的“做一名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學生”,安安靜靜地過好每一天。時間是自己的,自由地安排每一個時間段,沉浸在自我中很快就發現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快樂,很幸福!

  在這個學期,我不遺餘力地在網上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只有在出現經濟危機時才停止。2011年南昌的冬天似乎沒有了往年肆虐的寒風與陰冷的冬雨,每天都是暖暖的晴天。我喜歡拿著一本書到寢室的天台上或樓下的草坪上,讓和煦的陽光照在臉上,又讓冰涼的西風清醒發熱的頭腦;一般在一個節氣到來時,氣溫就會驟降並伴隨著颳風下雨,如果沒有課,我也就會懶懶地窩在床上,不吃早飯,開啟電腦看一部自己喜愛的電影;每天晚上差不多10點多從圖書館回來,然後開始記錄每日的言與事。我們大三有一門讓其他專業很羨慕的專業必修課——漢字書法,在老師的激發下,我深深地陶醉於漢字的書法藝術,每晚寫完日記後,都會花半小時臨摹一頁顏真卿的楷書,經過兩個多月的練習後進步明顯,不禁竊喜。書法已然是繼音樂後我的又一情感載體。週末的天氣總是那麼好,我喜歡在校園裡,拿著自己心愛的相機留下一處處可愛的風景。

  上大三以後,我逐漸養成了這4個愛好——藏書***看書***、寫日記、書法、攝影。半年了,我明白了我喜歡這種悠閒自在的生活,這才是我堅持想要的東西。但是,在“考證”、“拿獎學金”、“評榮譽”、“找工作”等外在目標的侵擾、誘惑、壓力下,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堅持我想要的東西——僅僅是對自由獨立的自我的嚮往!

  老師,我有點害怕。我不知道該不該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堅持下去,不知道堅持了以後會怎樣,不知道不堅持又會怎樣,不知道怎樣堅持,不知道堅持意味著什麼。

  我該怎麼辦?

  江西農業大學 杜克海

  XXX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