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的治療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面板、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新生兒黃疸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

  ***一***生理性黃疸

  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包括膽紅素生成相對較多;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能力不足;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差;膽紅素排洩能力缺陷;腸肝迴圈增加。因此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在生後第1周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

  ***二***病理性黃疸

  1、膽紅素生成過多

  因過多的紅細胞的破壞及腸肝迴圈增加,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腸肝迴圈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維生素E缺乏和低鋅血癥等。

  2、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

  由於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常見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徵***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缺乏***、Gilbert綜合徵***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綜合徵***家族性暫時性新生兒黃疸***、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徵等。

  3、膽汁排洩障礙

  肝細胞排洩結合膽紅素障礙或膽管受阻,可致高結合膽紅素血癥,但如同時伴肝細胞功能受損,也可有未結合膽紅素的升高。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先天性代謝性缺陷病、膽管阻塞、Dubin-Johnson綜合徵***先天性非溶血性結合膽紅素增高症***等。

  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表現

  1、生理性黃疸

  輕者呈淺黃色侷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其糞仍系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1***黃疸色澤 輕者呈淺花色,重者顏色較深,但面板紅潤黃裡透紅。

  ***2***黃疸部位 多見於軀幹、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

  ***3***新生兒 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

  ***4***早產兒 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天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

  2、病理性黃疸

  常有以下特點:①出現早,生後24小時內出現;②程度重,足月兒大於12、9mg/dl,早產兒大於15mg/dl;③進展快,血清膽紅素每天上升超過5mg/dl;④持續時間長,或退而復現。

  ***1***黃疸程度 除面部、軀幹外,還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黃。

  ***2***黃疸顏色 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呈桔黃或金黃色;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呈暗綠色或陰黃。

  ***3***伴隨表現 溶血性黃疸多伴有貧血、肝脾大、出血點、水腫、心衰。感染性黃疸多伴發熱、感染中毒症狀及體徵。梗阻性黃疸多伴肝腫大,大便色發白,尿色黃。

  ***4***全身症狀 重症黃疸時可發生,表現反應差、精神萎靡、厭食。肌張力低,繼而易激惹、高聲尖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肌張力增高等。

  

  1、光照療法

  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未結合膽紅素經光照後可產生構形異構體、結構異構體和光氧化作用的產物,其中以結構異構體的形成最為重要,它能快速從膽汁和尿液中排洩而不需要通過肝臟代謝,是光療降低血清總膽紅素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是藍光照射。將新生兒臥於光療箱中,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其餘均裸露。用單面光或雙面光照射,持續2~48小時***一般不超過4天***,可採用連續或間歇照射的方法,至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2、換血療法

  換血能有效地降低膽紅素,換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但換血需要一定的條件,亦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故應嚴格掌握指徵,一般用於光療失敗時。

  3、藥物治療

  應用藥物減少膽紅素的產生,加速膽紅素的清除或抑制膽紅素的腸肝迴圈,包括供應白蛋白,糾正代謝性酸中毒,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靜脈使用免疫球蛋白。

  4、支援治療

  主要是積極預防和治療缺氧、高碳酸血癥、寒冷損傷、飢餓、感染以及高滲藥物輸注等,防止血腦屏障暫時性開放,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