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牆

  我國雄偉壯麗的古建築工程特別多,最為特別的莫過於長城了!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帶來它的介紹吧!

  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根據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

  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

  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長城建築方法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佈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接著司馬遷又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成為軍事佈防上的重要依據。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儲存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蹟。[1] 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制磚技術不斷髮展,明代磚製品產量大增,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簷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雖然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複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長城建築構造

  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一米餘,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定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烽燧長城體系中設定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訊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臺臺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城堡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或幹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

  天下雄關——嘉峪關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定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

  長城的影響意義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通過學習大家可以瞭解有關長城的修建,歷朝歷代對長城的維修,以及長城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還可以更加清晰的瞭解我們身邊的長城,真正體會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對我們今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著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