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勵志故事_企業的經典勵志小故事

  每一個公司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也有很多關於企業文化的勵志故事,那麼企業文化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文化勵志故事:兩個專案經理的不同結局!

  A和B是同一年入職公司的專案經理,本科,英語好,一個是外資企業工作背景,一個是民營企業工作背景。兩人入職後分別帶領5人團隊,共同負責公司專案。

  入職6個月後找兩個人轉正面談,他們的表現是這樣的:A精神頭很足,思路清晰,對目前工作比較賣力,對團隊成員也相當照顧,作360測評時,下屬打分很高。但他個人感覺每天都很忙,很累,不過也表達了不care這些,還會繼續努力的意思。B的表現整體來說就是心靜如水,你看不出他多亢奮,說話辦事總是慢條斯理。360測評時下屬評分兩級分化,有的認為他沒有人情味兒,過於嚴苛,有的則認為他很有方法,善於教導。

  面談完以後,我們又分別找他們下屬進行了訪談。A的日常表現是,經常帶領下屬一起加班,對於日常工作非常細緻,基本上是手把手的教,對下屬是非常關愛。B的表現則相反,每天準時上下班,基本不加班,對於下屬只教思路和方法,很少關注細節***他把這些列入了考核***,對下屬的考核重於關心。

  後來和部門總監所這些情況作了彙報和溝通,最後都給予了轉正,因為他們的業績還是不錯的。但我們把B列入了核心人才梯隊培養中***計劃往副總監培養***,為什麼呢?我們當時作出的評估是:A太過注重於細節,忽略了職位本身的定位,太過繁雜的日常事務,讓他很少去思考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職位在運營體系中的定位,而B對自己的職位定位非常準確,知道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各種關係,管理效率很高。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我們的判斷是對的,B於兩年後升職為副總監,而A同時提出了離職,作離職面談他只說了兩點,一是每天都很累,覺得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另一個是和B同時來的,為什麼B升職到副總監,而他卻不能,他不服氣。當然,我們把原因和他說了一下,但他並沒有接受。

  反觀A和B兩個人的發展,應該是多數人職場中的一個縮影。在職場中,競爭無處不在,也隨時在進行。事多或事少,其實都是比出來的,也都具有相對性。就拿時間來說,在同時的時間內,你的得到的回報比別人多,那不就相對變的“事少”了嗎?不管是哪個層級的員工,想辦法提升工作效率是必須且始終需要修煉的技能。同樣是付出8小時,你掙500,人家掙1000,這個體驗當然是不一樣的。

  企業文化勵志故事:忍還是滾?

  杜桑的上司是個奇葩,每天最感興趣的事就是變著法子壓榨手下的員工,他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地逼大家加班,用形式化的冗長回憶轟炸每一個人的神經,並想辦法侵佔員工們的業餘時間,讓大家恨得牙癢癢。

  某日杜桑正揉著惺忪的睡眼修改方案,奇葩上司突然勾勾手將他叫進了辦公室,臉上掛著有塊糖要單獨給他的表情。坐定後,上司卯足勁兒把杜桑誇了個夠,然後語重心長地拍拍杜桑的肩膀說:“阿杜啊,我看你是棵好苗子,我這兒正缺個副主任的人選,我看你就挺合適,這樣吧,你先去武漢歷練一下,做出點成績來也好服眾,你看如何?”

  誰都知道,武漢的專案是個苦差事,事情無比棘手,而且大熱天要去武漢東奔西跑,估計換誰也不樂意。不過為了副主任的職位,杜桑還是接下了這個爛攤子。

  到武漢之後的兩個月,杜桑幾乎沒在凌晨兩點前睡過覺,每天不是到處約客戶溝通,就是對著電腦一遍遍修改方案,最後生生地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還意外獲得了總公司方面的表揚,讓上司長了一回臉。回公司後,上司果然樂得合不攏嘴,特地為杜桑舉辦了一次小範圍內的慶功宴,但卻絕口不提升職的事。杜桑正在納悶,忽然又被上司喊進了辦公室。這次上司黑著臉把他痛罵一頓,將他新做的方案批得體無完膚,最後一臉痛心地說:“枉我對你這麼信任,你竟把方案做成這樣,我還怎麼放心把事情交給你?升職的事,我必須再考慮一下!”

  杜桑被罵得莫名其妙:明明就是上司在佈置任務的時候沒說清要求,為什麼反而怪自己能力不行?還沒回過味來,新的副主任已經走馬上任了,據說他是上司從前的下屬,這次特地應邀跳槽過來的!這次杜桑徹底憤怒了,第二天就把辭職報告甩在了上司桌上。

  上司的表情依舊不急不慌,耐心勸道:“小夥子,做事莫要衝動,你在公司裡做了這麼久,業務也算熟悉了,我還是很珍惜你這支潛力股的,這次的副主任名額有兩個,另一個暫時還是為你保留的,做生不如做熟,你還是安心工作為妙……”

  辭職失敗。杜桑陷入了另一輪的忙碌,被派去總公司做協調,依然是份苦差事。數月之後,杜桑凱旋,卻被告知辭職報告批下來了。上司一臉的惋惜:“公司一向珍惜人才,不過你既然執意要走,我哪能擋人去路……”

  杜桑微微一笑,謙卑地認錯道:“上次真不該一時衝動說要辭職,幸好您對我訓導一番,您說的對,做生不如做熟,我對公司的感情也很深,這段時間的收穫也很多,所以我決定聽您的留下來。”

  “我怎麼不記得自己說過這些?”上司一臉的失憶狀。

  “上回不知怎麼碰到了手機的錄音鍵,無意中錄下了這段話,您不知道,您的鼓勵我聽了好多回……”杜桑說罷打開了手機裡的錄音,一臉恭敬狀。

  播完那段熱情的挽留詞,上司變得一臉暗沉,不再說話。杜桑輕輕彎了彎腰:“您要沒什麼吩咐的話,我先下去了。”

  雖然僥倖留下了,但同事們都在背後議論說杜桑將來想在部門混下去也難。沒想到的是,半個月後,總公司的高層親自找老總要人,點名把杜桑調了過去,連徵求上司意見的環節也省略了。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杜桑出的每一招都是有準備的,人家早就趁著在外工作的機會獲得了總公司的賞識,故而再三忍耐委曲求全,這下子,奇葩上司再牛,也拿總公司的人毫無辦法!

  看來,在忍與滾之外,真的存在第三種選擇,那就是伺機而動,另闢蹊徑開啟職場新局面。想在職場中走得長遠,更重要的是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超強的防範意識和創造新格局的能力,相比之下,忍與滾只是最笨拙的方法而已。

  企業文化勵志故事:做特色鮮明的那一個

  ——致渴望成功的年輕人

  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鮮明的“那一個”,而不是幾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4個農業專科學校畢業的大學生,接連趕了幾個人才市場,都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那天,再次遭遇挫折的他們,垂頭喪氣地走進一家小酒店,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宣洩著滿腹的牢騷,直後悔自己當初進錯了校門,選錯了專業。

  這時,一位穿著一身名牌、神態悠然的年輕人,走到他們面前,微笑著問他們:“你們覺得自己很有才華,是嗎?”

  “那當然了,最起碼我們是專科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學生毫不含糊。

  “大學生遍地都是,誰有才華不是靠嘴上說的,得靠行動來證明。”年輕人拉過一把凳子坐下來。

  “可那些用人單位連讓我們證明的機會都不給呀!”一個學生抱怨道。

  “那是你們還不夠優秀,還不出類拔萃,還沒達到讓人家一眼就看水平的程度。”年輕人說著,隨手開啟自己攜帶的黑兜,抓出一把飽滿的綠豆來,放到一個空杯子裡,讓他們每人從中挑選一粒。

  他們滿臉疑惑地各自挑了一粒綠豆,拿在手裡。這時,年輕人微笑著,讓他們再仔細看看手裡選中的綠豆,記住它的特徵。然後,又讓他們把綠豆放回杯子裡。年輕人拿起杯子輕輕搖晃了一下,把杯子裡的綠豆全倒在桌子上,讓他們找出剛才各自挑選的綠豆。

  4個大學生瞪大眼睛,從那一模一樣大小相同的綠豆裡誰也挑不出自己剛選的那一粒。這時,年輕人又從兜裡掏出4粒他們從未見過的紅色綠豆,扔到那一堆綠豆裡面,用手掌攤了攤,問他們:“能挑出我剛才混進去的那4粒綠豆嗎?”

  大學生們很輕鬆地就挑出了那4粒顏色醒目的紅綠豆。

  “那麼,現在我請問你們,誰能證明自己是一粒與眾不同的紅綠豆呢?”年輕人收起桌子上的綠豆,給幾個聰明的大學生留下這個問題,便轉身離去。

  後來,他們驚訝地得知那位年輕人就是省內著名的“紅糧食”公司26歲的夏總經理,在當今糧食連年滯銷形勢下,他靠經營系列“紅色糧食”闖開了市場。目前,他麾下擁有員工2000多人,資產愈億元,而他現在的最高學歷是——初中畢業。

  在激烈的競爭時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才爭搶某份職業的現象。誰能成為一粒與眾不同的“紅綠豆”,讓自己的才能更多一點,更強一些,誰就能在大量普通、雷同的“綠豆”中脫穎而出。

  “再醒目一些,再特別一些,再超凡脫俗一些。”這是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國富豪的成功祕訣。渴望成功的年輕人,如果你還只是具備了一點兒才識便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不妨捫心自問幾遍——你是一粒醒目的紅綠豆嗎?你會把自己培育成一粒非凡脫俗的紅綠豆嗎?

  請記住——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鮮明的“那一個”,而不是幾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下一頁更多精彩“企業文化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