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生命的故事

  蔡志忠,生於1948年,臺灣彰化人,著名漫畫家。15歲起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1971年底進入光啟社任美術設計,並自學卡通繪製技術。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拍攝了《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曾獲1981年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1983年開始創作四格漫畫,已有《莊子說》、《老子說》、《列子說》、《大醉俠》、《光頭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種版本出版,銷量超過了3000萬冊。1985年獲選臺灣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12月8日獲得荷蘭克勞斯王子基金會頒獎,表彰他“通過漫畫將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作出了史無前例的再創造”。

  1957年漫畫開始在臺灣流行,蔡志忠立志要做一名職業漫畫家。這一志向伴隨著他此後的一生,“我很愛畫,我很會畫,只要不遏制我,我就會畫一輩子”。

    “我喜歡一個人待著。”

  坐在沙發一角的他,平常中透著一些特別,牛鼻厚嘴,額頭寬闊,稍顯凌亂的長髮中多了白髮。這個從臺灣最早引進內地的漫畫書作者,一口閩南音很是溫和,有些咬字並不清楚,說話的神態卻是格外認真。

  提起他,人們會恍然,然後一拍大腿很興奮地念叨:“蔡志忠啊,知道知道,我看過他的漫畫《六祖壇經》、《大醉俠》、《菜根譚》哩!”當然,還有人會提及當年風靡的動畫《老夫子》、《烏龍院》等等,有印象的人,只要稍微的提示,就會列舉出一大串他的作品。

  ***,蔡志忠第一次來到大陸,並逐漸為人關注。多年過去,這位來自寶島臺灣的漫畫家,看似與人們已經相當熟絡,人生故事四處傳播,人群中談笑風生。然而,在鏡頭下,蔡志忠收起了謙和的笑容,有些嚴肅。距離幾步之處看他,橫在空氣之中的陌生感撲面而來。

    “我不是個念家的人”

  蔡志忠的故事,總會從那個小村莊講起。

  臺灣彰化縣花壇鄉三家村,一個約百來戶的中型村落,民風淳樸,古風猶存。蔡志忠所屬的蔡氏家族,在臺灣已經繁衍生息三百多年。

  1948年2月2日,蔡志忠來到人世。父母沒有希望蔡志忠在人生的舞臺扮演多偉大的角色,只求他能夠無災無事地長大。

  蔡志忠的家庭並不算富裕——但在村裡還算是小康之家——父親在公家單位工作,是花壇鄉公所“鄉民代表會”的祕書,每個月有一筆固定收入;另外還有塊九分大的旱田,可以種點甘薯、花生,補充食物的不足。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灣農村,對鄉民而言,讀書只是個識字工具,學而優則仕的途徑並不如子承父業來得實際。“我們村莊裡每個小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鐵匠的孩子幫父親打鐵,3歲的姐姐揹著一個1歲的,牽了一個2歲的,這樣的場景也不稀奇”。然而令蔡志忠惶恐的是,“我爸爸是鄉公所職員,我不可能從小立志當鄉公所職員,這是當不了的。”

  “什麼都不會”的蔡志忠還是發現了自己喜歡畫畫,四歲半立志要畫電影招牌。這一決定緣於他去彰化鎮,曾路過專門繪製電影看板的師傅家,當時的繪畫場景看得他“失神忘魂”。相比於大哥家的小孩“要當大總統,要做神氣的警察”,這是他“能想到的最高理想了”。當然,這一志向在他9歲時發生了改變,1957年漫畫開始在臺灣流行,蔡志忠立志要做一名職業漫畫家。這一志向伴隨著他此後的一生,“我很愛畫,我很會畫,只要不遏制我,我就會畫一輩子”。

  在家中,蔡志忠和母親講話最多,“90%的性格來自我的母親”。在一本關於蔡志忠前半生的小冊子中寫道:勤勞的母親通常都是在煮飯、做菜,或養豬,忙碌地走來走去;蔡志忠就會一直跟著她,從廚房走到庭院、從庭院跟到豬圈、再從豬圈走回廚房,嘴裡一直不停地講:“阿母聽我給你講故事,阿母聽我給你講故事。”

  在多年後的某一天,再回憶起母親,蔡志忠的語調平和,隱隱約約中摻雜著懷念的情愫。興致上來,他會壓低聲音,一板一眼地模仿起小時候母親調侃他的話:“哇,那麼厲害,玩得那麼髒,這手不去剁掉怎麼洗得乾淨啊!”

  在父母眼中偏向乖巧、卻又喜歡天馬行空想象的蔡志忠還是惦記著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實現自己的漫畫夢想。

  1963年的暑假,讀初二的蔡志忠從彰化中學輟學了。因為臺北一家漫畫出版社“集英社”寫信給他,邀他去畫漫畫。難得的機會,蔡志忠決意休學北上,一向與他交流很少的父親淡淡地說了句:那就去吧。眼都沒有抬一下。

  15歲的蔡志忠,獨自一人提著皮箱,去往臺北,“終於可以奔向自由天堂了”。

  在那個通訊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寫信是最主要的通訊方式。而初次離家的蔡志忠,卻從未主動寫過家書,“我是樂不思蜀了”。在臺北工作的蔡志忠,一年就回去兩次,農曆春節是一定要回去的,還有就是暑假,“父母總是念叨著我怎麼還不回家,然後就一直催一直催”。

  “我好像是個不念家的人”,蔡志忠對此並不掩飾。15歲離家後的歲月,蔡志忠回家的次數逐年減少。即便在電話已經普及的年代,蔡志忠依舊保持“出國三個月,都不會給家裡打一個電話,到現在也是這樣”。

  這個有著“回家恐懼症”的漫畫家,習慣用“畫面記憶”來重溫著家鄉的點點滴滴。

  “與花壇鄉相鄰的是秀水鄉和芬園鄉,都是美麗的名字”,花壇鄉——確實是個意象美麗的名字,還有很特別的地理環境,“這裡的山除開表面是樹,有點石頭,下面都是紅土,沒有半點雜質,可以用來燒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