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各地的習俗

  白露節氣,各地都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白露各地習俗。

  白露各地習俗之太湖

  白露時節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週。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臺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白露各地習俗之浙江溫州等地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白露各地習俗之福州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意思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白露各地習俗之南京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文成,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白露節氣生活小貼士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處暑還會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容易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及大便乾結、面板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蔘、沙蔘、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當然,秋凍並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區域性供血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氣刺激,很容易發生血管痙攣,使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易引起組織壞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常常伴發,冷空氣刺激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心梗等後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凍。除此之外,像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都不適合“秋凍”。

  早晚溫差大就應該及時新增衣被,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敏感。若防護不當,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愛美穿露臍裝,寒氣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腳部分佈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並且腳遠離心臟,血液迴圈最為不暢。所以,有“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的說法。研究證實,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白露應注意腳的保暖,鞋襪宜寬鬆、舒適、吸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