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情散文三篇

  夏芳芳人,草木木薰。意識泰山且瓦解,無人去買故鄉情。似曾想過家鄉好,煙硝雲散忘不了。下面是有家鄉情散文,歡迎參閱。

  家鄉情散文:魂牽夢縈家鄉情

  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家鄉的變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彩色,點染出家鄉的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家鄉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陝西省接壤,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馬蹄形盆地,素稱南陽盆地。

  家鄉是個人傑物靈的地方,古有四聖,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商聖范蠡,科聖張衡。這四人,是家鄉的名片。

  家鄉有著它獨特的風光。“一山一水一恐龍”大概是最準確的概括了。家鄉的“一山”指的是內鄉寶天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一水”指的是淅川丹江,被國家確定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一恐龍”指的是西峽恐龍蛋化石群,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無不讓每個南陽人引以自豪。

  家鄉也曾經是漢代的古都,也是漢光帝劉秀的故鄉,漢光帝劉秀曾在這裡建立過都城。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挽狂瀾於即倒,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鐘,由此而敲響。光武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諡號光武,即光紹前業之意,廟號世祖。

  家鄉也很注重科技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南陽決策層審時度勢,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科技興宛,教育為本”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科教興宛”大旗引領下,“十五”期間,全市共實施科技計劃1365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由2001年的39.8%增長到2005年的44.6%,應用性科技成果推廣率達到60%以上。我市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全國8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之一,被中國林科院、農科院確定為“科技興林示範市”、“科技興農”示範市。

  這就是我的家鄉—南陽,一個歷史文化悠久,山水風光秀麗的地方。

  家鄉情散文:青青艾米果款款家鄉情

  想吃老家的艾米果了。

  回家已是晚七點鐘,還沒做飯,於是拐路去了人民公園菜場,尋些菜回家,晚上的菜市,只能地攤菜了,幾個每日蹲點的菜販,守著路邊不多的果菜吆喝著,果蔬已不新鮮,或蔫或爛,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菜。

  菜場口,我在一老婦人的地攤前站定,昏暗的路燈下,老婦人顯得黑瘦,她面前擺著是幾堆紅紅綠綠我認不出名的葉子菜,可能燈光太暗,只認識三把野芹菜,這麼晚了,老婦 人守著這些不多的菜還要多久賣完回家,問了問價錢,我把老婦人的菜全收了。

  回到家才發現,有一袋葉子好似紅莧菜,我切碎和著雞蛋炒;另一袋是艾葉,於是我想起就用這艾葉做艾米果吧。

  記不得有多少年沒有吃家鄉的艾米果了,兒時在村裡長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吃外婆做的艾米果,這是我們那個年代最好的零食,也只有春天才吃上,每年四月初的清明前後,我和我的同齡夥伴去採摘艾葉,村裡兩個大水庫,是我們玩耍的天堂,水庫邊的艾葉一叢叢生長,一籃子的艾葉採回家,外婆做的艾米果總是葉多粉少,吃在嘴裡全是綠綠艾葉,但品種繁多,有裹菜的,大都裹著酸菜或蘿蔔乾、有加糖的,有加鹽的,大人小孩都愛吃。我最喜吃加糖的,計劃經濟的年代,外婆家的糖格外緊張,艾米果即便加糖也感覺不到甜滋滋。吃得多了,我也跟著外婆學會一些做艾米果,到後來我做的艾米果卻是大量放糖放粉,完全吃起來就是個綠粉糕,失卻艾果的原始味。

  漸進暮年的外婆回了她外省的老家,懷念她做的艾米果時,我便自己做,總是缺了些原始味。再後面生長艾葉的平地被一輛輛剷車推平,一幢幢商品房,賓館酒店聳立,水庫變為公園,村莊已不復存在,一座新的城市撥地而起。艾葉只能在菜市場買了,艾米果便漸漸淡忘。

  如今回家鄉,已找不到當年的痕跡,外婆曾經住過的地方,我們兒時採摘艾葉的地方,村子通往外面的長長的村路、大水庫,象被世紀掩沒。前幾年,九十九歲的外婆駕鶴仙去,她特有的艾米果製作技術,早已失傳。

  幾天前在超市,見一盒裝食品上幾個家鄉艾果字樣,盒上的圖案食品是圓圓碧綠的艾米果,一看價19.8元,買了一盒回家,開啟只有10個母指粗的綠軟果,吃在嘴裡,只是感覺放了甜蜜素似的難以消受的甜,絲毫沒有艾米清香。我有些悔痛,這母指大的“艾米果”竟然每個值2元!

  今天休息,早起晨練後,將冬衣洗了些,便出去買些糯米粉,做艾米果少不了。粘米粉、麵粉買回來,就開始和麵,艾葉用沸水過濾,切細揉和,加兩個雞蛋,冰糖,在記憶中搜索以前在老家做艾果的工序,沒想水加多了些,麵筋太溼,難以成形,只能用勺子舀到電飯鍋裡蒸了。

  15分鐘後,艾米的清香飄逸房間,久圍的清香,熟悉的清香,深深地,沁我心脾,一種感動,老家的思念,兒時的懷念,也隨著這清香飄流而出。

  揭鍋品嚐,滿口的清香野味,卻總覺不如老家時做的那個味,到底少了什麼,是此艾葉不是家鄉的彼艾葉,還是我已沒有以前做艾米果的水平,或沒有了吃艾米果的心境。

  或許是推老的時間,或許是太多的變故,沌化了我原始的清心寡慾,迴歸自然,迴歸原始,迴歸本色,或已不能,歲月匆匆,逝者如斯。生命中的一些珍貴也罷,平凡也罷,失去了就永遠回不來。

  “萬物生長,潔而明淨”。家鄉的艾米果,野外的氣息,兒時的甜美,一切的一切,怎又生出這無盡的鄉情。再做一次艾米果,卻尋不到家鄉的原味。

  家鄉情散文:我的家鄉情

  回到家有段時間了,可是覺得什麼都沒有做,每天的都覺得在和時間賭氣,因為我找不到可以把空閒的時間去做些事情,看起來很有意義的那些,可是沒有。

  我是一個不習慣一塵不變的生活的傢伙,按他們的說法是我靜不下來。我喜歡的生活其實是具有挑戰的,冒險的,富有意義且刺激的,時間就是一把歲月刀,會慢慢磨平你所有稜角。夢中千萬出路,可是每當醒來的時候,看看自己,看看自己所處的現實,彷彿你所有改變的決心就是一個笑話,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時候除了想想,真的是無能為力,就只是這樣,這樣而已。

  小時候,我們的路從來都是被安排的,什麼時間,該幹些什麼,怎樣才符合你自己當時的身份,所以就算你擁有拯救世界的夢想,大人們也只是會誇你有出息,至於你的夢能不能在未來的日子實現,這無關緊要。這樣還比較幸運,因為後面的路你可以自己走了,我常常這樣告誡自己,要走的堅強。

  在家的日子,我也算落得清閒,怎麼看都是一個無所邊際的人,太多的行為由心而定,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安排。不過有一件事是值得和大家絮叨的,我開始關注身邊細微而平凡的美了。於是空閒下來後,我到處走走,看看家鄉周圍的秋景,田埂上的金燦燦的野菊花;還有小蜜蜂採蜜;山坡的一些不知名的花,樹木,落葉,草;朝霞的萬丈光芒,午後蔚藍的天空,晚霞的金碧輝煌;家鄉的人。總之關於可以來形容家鄉的一切代名詞,我都極具耐心的觀察著,欣賞著,並且感動著。

  對於現在的我,想要尋回孩提時的自己,我就選擇去爬山。周圍的山我都有去,這樣才能讓那些斷斷續續童年時光串聯起來,想想都會讓我倍感快樂。我童年時最快樂的記憶都留在了現在雜草叢生的山,雖有一些回不去的悲涼,幸好它一直都沒有離開我,一直以來給我驚喜和快樂,我的老朋友了。每一次的回家,我都會去看看我的老朋友,那份親切感一直是我心靈的暖流。站在它寬厚偉岸的身軀上,我最想做的就是,閉上眼張開雙臂享受那份幸福,與世無爭,一人緘默的世界快樂。我的家在山腳下,那裡的人們世代仰望著它的高度--大山的胸懷,包容、大度、仁慈。陽光斜照在樹林裡,枯黃的樹葉間點點光影散落在山的脊樑,我貪婪的躺在那裡,享受著冬日的一絲溫柔陽光;偶爾說說話,和它說幾句曾經發生在我們之間的祕密,我偶爾沉默,偶爾換著是它。雖說不是生機勃勃的時節,可是我還是那樣依戀它,沉迷它冬日的美,一位閱歷豐富的老者,藉由風之聲與我這個孩子互相言語幾句,些許是這麼多年的感情使然吧!一種愛,沒有那麼濃烈,只是更多些深沉的東西罷了。

  小時候對很多東西喜歡的定義是因為好玩,好奇。長大後依舊喜歡很多東西,那卻是因為我們融入了感情在裡面。

看過家鄉情散文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