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讀後感

  抱薪救火是一個成語故事。讀了這個故事,大家的感受是什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這個故事講了魏王只顧眼前太平,把本國的土地讓給了秦國,結果沒有使秦國停止進攻,反而更加刺激了秦國的野心,最終導致國家滅亡。這個故事告訴了我一個道理:考慮問題要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不能只顧著眼前,不考慮將來。

  篇二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說:“

  “侵略都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但是,安釐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有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裡,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

  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拓展閱讀:抱薪救火故事

  戰國末年,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併吞鄰近的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佔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兵攻打魏國,魏國於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後還是被打敗。大將段乾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說:“秦國想併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最後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後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