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的寓言故事

  抱薪救火,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擴大,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戰國末期,魏國總是受到秦國的軍事騷擾。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更是變本加厲地接連進攻,魏國連連戰敗。

  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殺死兵士15萬餘人。

  魏軍的接連戰敗讓安釐王寢食難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休戰議和。在秦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也紛紛勸安釐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恐懼,一心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議和。

  當時有個人叫蘇代***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這個人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合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說:“秦國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的慾望。現在這種求和方法,好比是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原文為“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史記·魏世家》

  抱薪救火的詞語辨析

  面對著強秦的步步緊逼,膽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質,一味地只知道妥協退讓,割地求和,換取短暫的安寧,這無疑是抱著柴草去救火,結果只會讓強秦的貪婪慾火越燒越旺,最終只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慘劇。

  這殘酷的教訓告訴我們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不但不能消除災禍,反而只會使災禍繼續擴大。它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認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才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和災禍的消除。

  抱薪救火的成語解釋

  【漢字書寫】抱薪救火

  【漢語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2]

  【成語釋義】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2] 薪,柴草。[3]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連動式

  【成語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賓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擴大了災禍。常用來比喻人惹了禍事,自討苦吃。含貶義。[4]

  【近 義 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引足救經、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負薪救火

  【反 義 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抱薪救火的成語示例

  1. 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2. 遇到困難應冷靜思考,用正確的方法解決,抱薪救火,只會適得其反。

  3.為了把經濟搞上去,就毀林開荒,這無疑於是抱薪救火。

  4.他們倆吵架,你不勸,反而也加進去,你這不是抱薪救火嗎?[4]

  5.醫生說,有些人一有小病就大量服用抗生素,這不僅會破壞人體的正常菌群,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這種做法實際是在抱薪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