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敬父母的文章大全

  孝順父母不能等

  等待就是一種遺憾,遺憾是不能補救的,不能補就的生命是無法挽回的。因為,生命也有它的保鮮期!

  一、孝敬父母不能等: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我說,那是不可能的,等待你把錢掙到手了,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啃得動青包米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等你有……爸爸媽媽還……當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時,對爸爸媽媽的孝心,其實不就是在我們平時的“滋潤”中完成的嗎?

  父親節的時候,你給咱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啊,咱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咱嗎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咱媽穿上,她眼睛裡也會含著淚的。天下第一情是父母之情啊,因為爸爸媽媽太容易滿足了!就是爸爸媽媽真的有一天要乘鶴西去了,我們流的眼淚裡也沒有遺憾可言了!《常回家看看》讓我們再聽一遍吧,那就是爸爸媽媽對我們溫暖的渴求啊。其實,對爸爸媽媽的孝心,我們這樣去做了一點也不難,你說是吧?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為人需當孝父母。

  二、孝敬父母如敬天:你應該感到慶幸,你還有父母可以去孝順!可是你並不珍惜!其實,我只是想,老人已年近八旬,究竟還能有多少個春秋?別讓日後自己徒增遺憾,落淚以視悲哀!常言道“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孝盡父母的事情永遠不能等”!孝心不是用錢能夠得到全部表達的。他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他吃不了多少,穿衣也用不了多少,更不是在這種時候你還自鳴得意的認為老人是欠了你的,甚至為此而和老人慪氣!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兒孫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茶水,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兒女在外都忙能每週按時聚在一起,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

  三、感恩父母養育情“感恩”你知道這兩個字怎麼寫卻不能認識到它的真正含義,從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你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與祝福,為你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或許,父母不能給我們奢華的生活,但是,他們給予了一個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讓他們感到欣慰,這就夠了。我記得一篇感人的廣告:一個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著一盆水,天真的對媽媽說:媽媽,洗腳!就是這樣的一部廣告時至今日,仍在熱播,動人的原因,不是演員當紅,而是它的感情動人心腑。很多人為其流淚,不止為了可愛的男孩,也為了那一份至深的愛,和發自內心的感恩。這樣的事,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卻又不願去做。試問:“你們的感恩在哪裡?”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父女之間,母子之間,戀人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去進行強制性的控制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此時我想說,感恩是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是否為他們打掃過一間房?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百善孝為先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什麼是孝?愚以為,簡而言之,孝就是愛,就是要用真心去愛自己的父母。

  今天,孝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孝可以是像新聞媒體曾報道的山東漢子田世國那樣,捐出自己一個健康的腎給身患尿毒症的母親,也可以是為病榻上的父親喂上一碗可口的肉湯;可以是送給父母一套寬敞的住宅,也可以是為父母添置一件禦寒的冬衣;可以是日日夜夜陪伴著年事已高的父母,也可以是遠離家鄉時經常用電話給父母送去問候,等等。可以說,為人兒女的你,能夠經常為年邁的父母盛飯、添菜、洗衣,為行動不便的父母洗腳、繫鞋帶、穿衣服,給遠在家鄉的父母打電話噓寒問暖……這些都是愛,都是孝。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大地乃萬物之源,父母是生命之本。人生於世,長於世,源於父母,人們大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每個兒女都應懂得知恩、感恩、報恩、盡孝。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是做人的最基本的美德。曾讀過這麼一則新聞:湖南省岳陽縣三中學生陶星,14歲時身患癌症的父親去世,留下一個患有羊角風病、只有嬰兒般智力的聾啞母親和兩萬元的債務。然而,這位堅強、樂觀的“90後”少年卻不畏艱難,開始了帶著母親求學的生活。幾年來,他除了安排母親的一日三餐外,還給母親洗腳、洗衣服、擦洗身子。陶星擔心母親晚上睡覺踢被子和發病,便一直守著媽媽睡;晚上媽媽一抽搐,他就會從睡夢中驚醒,起身給她喂藥;冬夜,他怕媽媽睡覺受凍,便把她的雙腳緊緊摟在自己的懷裡……自從父親去世後,凡是一個家長該為一個兩歲孩子做的事,陶星都為母親做了。陶星說:“在家裡,媽媽是‘孩子’,我是‘大人’。”他在作文中寫道:“媽媽啊,這一輩子,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我都不會丟下您!”陶星對母親知恩、感恩、報恩,可以說,他是現代孝敬父母的典範,是值得每一個為人兒女者學習的楷模。

  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一些人卻將“孝”字拋到了腦後,有的人對子女疼愛有加,卻很少關心父母;有的人錢掙得很多,卻很少孝敬父母;有的人對上級極盡溜鬚拍馬之能事,卻很少顧及父母的所想所需所盼。於是乎,“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有的人藉口工作忙,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看望年邁的父母。更有少數人喪失良知,他們將生活無法自理的父母視為累贅,有的甚至把老人趕出家門……他們的所作所為與“90後”的陶星相比,有天壤之別。試想,一個對給予自己生命,並辛勤哺育自己長大的父母都不知報答、不知孝敬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富有愛心、富有責任感的人呢?又怎麼能指望他去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呢?

  有位作家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遠無法連線。”陶星帶著痴呆母親求學的感人故事,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什麼是孝、什麼是愛、什麼是報恩?如果理解了,那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報答自己的父母,以免留下遺憾,留下愧疚,甚至留下千夫所指的罵名。

  誠然,我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還要感謝師長的教誨,感謝祖國的培育,感謝大自然的恩賜。自然,我們的孝敬,我們的感恩,不能只停留於口頭,更重要的是應付諸行動。如此,我們的生活必然會更加美好,我們的社會必然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