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歷史人物的優美文章

  中國就有很多歷史人物,或忠貞,或奸惡,或有才,或昏庸........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評曹操

  縱觀曹操一生,在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最成功的一戰是官渡之戰,後果最為嚴重的一次疏忽是放縱劉備,被人打的最慘的一戰是赤壁對決。最被世人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被世人指責的是他的人品,最令世人爭議的是曹操對歷史的功過,最沒世人爭議的是他在文學領域的成就。

  是什麼導致曹操被世人辱為奸雄的呢?

  首先他兒時的時候他的爸爸不對他加以管教,再加上他的母親也太放縱他,任其發展,而且那時候他性格桀驁不馴,心理過於扭曲才令他以後的性格怪異,令人難以揣測。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嘛!在文學上,他那獨創的詩歌簡明而要通俗易懂,才讓那麼多的詩人仿造他的風格來進行的。

  接著曹操在政治上對待那些違抗他命令的人毫不手軟,一點情面的不留,荀彧就是個榜樣,就算他為曹操統一北方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因為他在眾臣面前頂撞曹操,令曹操懷恨在心,後來荀彧竟被曹操陷害入獄,被毒死在獄中呢!由此可見曹操的狼子野心有多恐怖咯!

  然後曹操在為人處事方面精細、虛偽,不論他做錯了什麼都不肯承認,硬給部下套上。有一次,曹操在宛城下令不得踐踏糧田,違令者斬,可這時候,他的坐騎突然受到驚嚇,竄入糧田中,踐踏了一大片糧田。這時候,他只得找來行軍主薄給他定罪,聰明的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便見風使舵地說:“我熟讀春秋,裡面說了發不加於尊,您是丞相,也是行軍帥,當然是尊者啦!”曹操見狀只得說:“那就以髮帶首吧,做個教訓!”所以部隊紀律好了一大截呢!從這看出曹操為人虛偽。

  不管曹操有多少缺點,可他畢竟是偉大的政治家,極其地有謀略,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沒有了曹操,那三國曆史可能會得到改寫,所以曹操在三國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曹操真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李白與酒

  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李白的佚事之多在古代文人中是屈指可數的,而他的佚事有不少與酒有關。李白的詩飄逸瀟灑,自為高格,其喝酒的風度也不同凡響,頗有品位。不論嗜酒還是醉酒,都使人賞心悅目,久久回味。

  李白有詩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的汪倫是桃花潭當地的一個農民,因久慕李白的詩名,頗想與李白相見,就書信一封給李白,信中說:“我這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君何不來一遊?”李白收信後,趕來汪倫家,並不見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汪倫說:十里桃花是指十里桃花潭,萬家酒店是本酒店店名。李白聽後哈哈大笑,在汪倫家連住幾天,兩人成為好友。

  李白性格豪爽,向來不把錢財當一回事。李白出身商人之家,家境富裕。出川時,攜不少錢財,一路施捨,途不過半,囊中已空。嗜灑是李白的一大愛好。李白詩《將進酒》有這樣的句子:“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君同銷萬古愁。”何等爽快、慷慨,為一醉方休,連好馬、貴重的皮衣都可拿去換酒。何況,是主人的馬和衣。李白喝酒,無人對飲,也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酉陽雜俎》有一則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佚事,說唐玄宗聞李白名播海內,便召見李白。李白進殿氣宇軒昂,氣度非凡。唐玄宗見狀頓覺失去帝王之尊,便命李白脫靴。李白把腳伸向高力士,說:“脫靴。”高力士立為脫之。

  李白入朝廷做了翰林侍奉,沒有實事,政治報負沒法實現,每日沉湎於酒。有時玄宗令他撰樂詞,他醉不可支,只得令人用水澆醒。醒來,索筆一揮十數章,文不加點。***見《唐國史補》***因此,時有“醉聖“的稱號。李白嗜酒不拘小節,但酒醉中所做文章,竟毫無錯誤,與不醉人議事,結果皆不出他的見解。***見《開元天寶遺事》***

  《楊太真外傳》載,興慶宮沉香亭牡丹盛開,均花中異品。一日,玄宗與貴妃前來賞花,李龜年率梨園眾弟人演唱助興。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命李龜年持金花箋,宣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篇。李白乘醉而來,立賦詞三首,其一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恨恨,沉香亭北倚欄杆。詞畢,玄宗十分滿意,由此待李白殊厚。事後,高力士因脫靴事耿耿於懷,就對楊貴妃說:“李學士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楊貴妃深以為然。後玄宗三次要為李白加官,均受阻於貴妃。不過李白後來去官離開,跟唱酒誤事也有關係。

  《唐才子傳》載李白醉騎毛驢闖華陰縣衙的事也頗有趣,說李白遊華山歸來,乘醉騎驢過華陰縣衙門,縣宰怒,問是何人,如此無理!李白答道:“曾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抹靴。天子門前尚騎馬,華陰縣裡不得我騎驢?”縣宰聞知大驚,知是李白來了。李白騎驢而去。

  最後,要提及李白的死。史載李白62歲死於疾病,而《唐才子傳》又說了個頗為離奇的醉酒故事: 說李白晚年好黃老之術,曾度牛渚磯,見水中一輪晧月,乃乘醉下水撈月,沉溺而死。

  李白一生與詩、酒為伴,豪爽不羈,又好交遊,生時就以詩和人品名滿天下,不象杜甫生時名氣尚不大,因此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佚事,有實有虛,都寄予了當時和後來人們對他的景仰和喜愛。這裡只選擇了與酒有關的幾則佚事,與文友共享。

  :杜甫唐代社會的偉大寫實詩人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他的許多優秀詩篇,翔實記錄了我國唐代時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被譽為“詩史”,形成了“沉鬱頓挫”的風格,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造詣最高、修養最全面、創新精神最強的一位詩人,無論是古體還是近體,五言還是七言,敘事詩還是抒情詩,他無一不能,無一不工,堪稱詩壇的“全能冠軍”,名篇佳句之多,可謂無與倫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這些明白曉暢而又精粹警策的詩句,滋潤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田,成為我們民族永遠珍愛的瑰寶。

  杜甫懷著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先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充滿批判精神的名作,抒發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真摯感情,揭露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現實!他預感到社會已經面臨巨大的危機,果然,時隔不久,即天寶十四年十一月,震撼唐帝國的“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如果說,在此之前,杜甫在思想藝術上還與一批盛唐著名詩人不相上下的話,那麼,此時的杜甫就已經開始超越眾人,走向成熟了。在苦難的磨鍊中,杜甫與人民的感情更加接近,對祖國的摯愛更加強烈,思想也更加成熟。所以,當許多詩人的歌喉在苦難中喑啞的時候,杜甫卻詩思噴湧,寫出了《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羌村三首》、《北征》、《洗兵馬》、“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愛國激情的傑作,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他生活無依,疾病纏身,乘舟飄泊於湖湘一帶,而他寫下的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仍然關注於“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現實。可以說,他是帶著對平息戰亂,讓人民重新過上和平***生活的強烈期盼而溘然長逝!

  讓我們看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吧,寫這首詩的時候***乾元三年,公元760年***,由於友人的接濟,杜甫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即使如此,他的生活仍然相當艱苦:“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於是,大風一吹,捲走屋上的茅草,情況便十分狼狽:“床頭屋漏無干外,雨腳如麻未斷絕。”在這悽風苦雨之夜,詩人既無法改善自己的處境,更無法入眠,“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如果換一個人,面對如此困境,很可能會一味地啼飢號寒,自嘆自傷。但是,杜甫想到的卻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飢寒交迫的人們: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充滿激情、鏗鏘有力的詩句,讓我們看到,詩人的胸襟是多麼博大,理想是多麼崇高!如此熾熱的憂國憂民之情,怎能不使我們肅然起敬!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以其最為自覺最為深沉的社會意識,以其畢生精力和天才創作詩歌,把個體人格化入廣闊人生,襟懷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詩在唐代達到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其詩“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新唐書》本傳***“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元稹《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並序》***,體大思精,內蘊深廣,眾體兼善,素有“詩史”之稱;其人則被前人贊之為“古今詩人第一”“集大成者”,享有“詩聖”之譽。杜甫在詩壇的崇高地位固然與其詩內容豐贍、思想深刻、題材廣泛等因素密不可分,還與杜詩在藝術技巧上的變革創新緊密相聯。可以說杜詩獨開生面,“一變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創造性地營造豐富的意象,精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複雜意緒,蘊涵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強烈的美的震撼!

  杜甫的詩歌又繼承和發展了從《詩經》以來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而達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詩充滿了強烈的現實生活氣息,筆調客觀嚴謹,在敘事寫景時不僅是忠實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歷史氣息,甚至以年月人詩,以增強寫實的氣氛。毋怪前人對他這種精確地反映生活的創作態度,盛讚為“窮極筆力,如太史公記傳”***宋葉夢得語***。杜甫是偉大的寫實詩人,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大氣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和社會面貌,同時也以大量的抒情詩塑造了一個憂國憂民、深沉執著、百折不回的積極入世的老儒形象,這就是杜甫自己,但他不是迂闊的腐儒,而是具有多面的性格。以其長安時期的作品為例,他說“憑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廬”***《今夕行》***,詩人赤膊光腳,繞床大呼大叫,這裡所表現的是一個瘋狂的賭徒的形象;“儒術於我有何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這是杜甫酒後狂言的形象;“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病後過王倚飲贈歌》***,這是貧病交加、幾成餓殍的杜甫形象;“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這是杜甫登高臨遠憂國憂民的形象。通讀杜甫全部詩作後,我們更能感受到一個有性格、有感情、血肉豐滿的杜甫形象。

  杜甫詩歌擅長於敘事,常常通過富有個性的細節描寫和人物對話的客觀敘述,展示詩人的感情取向,因而這樣作品的藝術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峻奪人魄”,力透紙背。如《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他回到羌村之後,在兵荒馬亂之中,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很驚訝,原來你還活著,在驚訝之餘禁不住再抹去眼中的淚水、“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深夜和妻子秉燭而坐的那些情事,在夢中一樣不敢相信,竟然還能夠活著見面、“鄰人滿牆頭,感嘆亦唏噓”左鄰右舍爬在他們家的院牆邊,看著杜甫回家後和親人的相聚,不由唏噓感嘆,這些細節都表現了在戰爭年代家人團聚的獨特的景象。《北征》中的“平生所驕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而啼,垢膩腳不襪”對自己特別可愛的孩子的那種描寫很生動,又寫它的女孩子“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籍畫眉闊”等等,都是以細節描寫見長的傳神之筆。

  杜甫的抒情詩往往寄情於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興象渾融。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景同時出現,如他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後遊》***。另一種是隻見景,不見情,如“秦川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登慈恩寺塔》***,但其中蘊含著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再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同樣有著詩人跳動的激情和那個混亂時代的陰影。最為典型的是《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首句如狂飆來自天外,使全詩為悲哀激盪的氣氛所籠罩,“渚清”一句語勢平緩,彷彿閒筆,實際上借寫望中所見而逼出第三四句。“無邊”一句,給人以萬景紛馳、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緊接著就是“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不僅展現出開闊遼遠,無比壯觀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詩人壯心不已的激情。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多年的詩歌創作實踐中,杜甫推陳出新,精研沉思,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意象群。這些意象群,都浸透著詩人傷時憂國、愛民憫生的情感,帶有濃厚的悲壯色彩。杜甫素懷大志,自許甚高。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遊》***,立志“竊比稷與契”,要“再使風俗淳”,對自己充滿信心,自覺地賦予自己以時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傲清高、凌跨世俗的強烈願望。正是這種雄豪的性格、偉大的抱負、高尚的人格、闊大的胸懷,使杜甫在創作傾向上推崇筆力雄強、氣象闊大之作,在創作實踐上追求陽剛之美。體現在對意象的獨特選擇上,這樣就決定了杜詩的物象選擇必然會傾向於具有陽剛之美的闊大物象,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追求。

  在我國古典詩歌發展過程中,杜甫佔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他繼承了自《詩經》、漢魏樂府以來詩歌注重反映現實的創作傳統,並使之更為高超更為成熟。他沒有遵循建安以來沿襲樂府古題的創作舊習,而是本著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精神,自創新題,“即事名篇”。對這類作品,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作了很高的評價,而元稹在《樂府古題序》中更敘述了他們所受的啟發:“近代惟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予少時與友人白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再擬賦古題。”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近代詩人中,只有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才是紀實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