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文章_心理學文章精選

  心理學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心理學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心理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變得日益密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心理學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心理學文章:早年心理創傷危及孩子成長

  如果父母過於溺愛孩子,會使孩子養成一種即時滿足的習慣;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會使孩子長大後產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個經濟條件差的環境成長,有可能會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容易產生兩個極端,一是對孩子過於溺愛放縱,一是過於嚴厲。這兩個極端都不行。同學們可以在此問題上可以進行深刻的反思。

  父母過於溺愛和放縱的孩子,他在關鍵期建立了一種銘印作用,養成了一種即時滿足的習慣。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這方面的問題。老人為了避免自己被人認為無能力而放縱孩子。人的好些動機是潛意識的,是巨大的潛意識在左右著人的行為。從精神分析來分析,作爺爺奶奶的可能認識不到。孩子在一個過於溺愛的家庭裡養成了即時滿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時滿足,就會不滿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儘管後來長大了,環境改變了,但由於銘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覺地按早期的模式處理。比如,一個獨生子女在家裡得到家人的絕對的關愛和順從,到了學校班級裡幾十個人,一個宿舍裡也5、6個人,為什麼大家要事事讓著你呢。但他自己不明白,他還是用過去的模式處理現在的問題。所以會與人形成許多衝突。

  另一個方面,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也不行。你對他嚴厲,他也學會嚴厲,你對他冷酷,他也學會冷酷。從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險。大家看一下許多反社會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長史,許多都是父母從小對他沒有愛心,管教太嚴,沒有得到過好的待遇,所以他學會的只是嚴厲殘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銘印作用,就是這樣。我昨天看電視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位養父對養女從小非常嚴厲苛刻,女兒長大以後,就聯絡了朋友要殺死養父。但僱傭的殺手殺錯了人。這個女兒當然要接受法律的審判,受到懲罰。這個案例又一次說明了父母對孩子過於苛刻和嚴厲對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當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點心理創傷。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個術語。早年的心理創傷會影響到後來,甚至終生的發展。現在許多做父母的重視孩子身體生理上的成長而忽視心理上的撫養。

  精神分析恰恰在這方面,重視早期的創傷對後來的影響,並進一步認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問題,許多是由於早年的心理創傷所造成。心理學家考察起來,問題有很多,我們今天舉幾個方面。同學們可以回想一下在這些方面有沒有創傷,經歷過這些事情沒有,有沒有影響。

  一個人在幼時的家庭經濟情況怎麼樣很重要。如果經濟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對未來失掉信心,對他人表達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創傷,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對社會對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一般情況下,如果經濟條件好,人的自信心比較好,對他人也抱比較好的態度。容易養成自尊心,沒有或少自卑感。提醒同學們,注意到這一點。我在心理諮詢中也經常發現有這方面的問題。還是說,什麼事情不能絕對,小時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甚至到目前也不好,但心理健康的同學多的是。假如有這方面的心理創傷,要通過反思,認識到問題所在,想辦法加以解決。此外身體的殘疾、相貌醜陋、父母離異、親人去世等事件都可能對人造成心理創傷。

  創傷容易造成自卑感,長大以後形成過度補償。有個別家裡貧窮的大學生反而花錢很不節約,就是過度補償的例子。這是潛意識的,是為了擺脫自卑感,越窮花錢越大方,越沒有能力的人越喜歡錶現自己。生活中發現一個人對人過於客氣,過於謙虛,我們可以立即發現他是在過度補償,因為沒有必要這樣。他內心可能有強烈的自卑感。

  人際關係也是同學們常遇到的問題。有的同學不會與人交往,怕人瞧不起。遊離於集體之外。沒有朋友,很孤獨。或者不會與異性打交道,不會說話。觀察會發現,每一個班級、不少的學生宿舍可能會有這樣的同學,他們很孤獨,與人很少來往。

  我們的班幹部、團組織要關心這些人。大多數同學不是這樣極端。可能有一點。回想一下這些人可能是父母就不善於與人交往。小的時候,父母就不喜歡與人交往,也不允許你與小朋友玩。如果你與小朋友玩,父母一陣呵斥,以後你再也不敢與人多交往了。

  任何事情都是學會的。早期不學現在也不學,永遠也不會啊。這樣的模式形成為一種習慣,長大以後也不容易改正了。

  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會受到父母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心理學文章:人生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如果說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那麼,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就是人生哲學。什麼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呢?說到底是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的意義問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有,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從西方哲學來說,古希臘最重要的哲學家,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翻來覆去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好,good, 我們也翻譯成“善”,柏拉圖認為是哲學中的最高概念。好的生活,實際上也就是有意義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好”可以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好”就是令人滿意,什麼樣的生活是令人滿意的,是讓人覺得愉快的,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意義上的“好”,其實就是幸福,涉及的是人生的世俗意義,或者說生活質量。這是人生哲學討論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幸福問題。

  哲學立足於價值觀探討幸福問題。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精神,如果這兩個東西都處於令人滿意的好的狀態,人就真正會感到幸福。我本人認為,這種令人滿意的好的狀態,對於生命來說是單純,對於精神來說是豐富,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

  第二個層次,“好”就是正當,什麼樣的生活是正當的,是作為人應該過的生活。這個層次涉及的是人生的精神意義,人生的境界,討論的是道德和信仰問題。這是人生哲學的第二個大問題。柏拉圖主要是在這個層次上討論什麼是好的生活,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是真正作為人在生活,人生才有精神的、超越的、神聖的意義。

 

  探討道德問題要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尋求正當的生活,何謂正當,也是從生命和精神***靈魂***兩個方面看。作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愛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為靈魂,人要有尊嚴感,自尊並且尊重他人,這是道德的兩個基礎。生命的善良和靈魂的高貴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質。把道德建立在靈魂的高貴和做人的尊嚴的基礎上,這就已經是信仰了。信仰有不同的形態,共同點是相信靈魂生活是人的本質生活,因而能夠在道德上自律。

  可是,我們討論什麼是好的生活,到頭來躲不過一件壞事,就是死亡。你說人這樣生活是幸福的,又是正當的,人生多麼有意義,但是,人總有一死,如果死了以後歸於虛無,什麼也沒有了,所有這些意義豈不是一場空?死亡是對人生意義的最大挑戰,這是人生哲學不能迴避的第三個大問題,就是生死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對人生意義的追根究底的追問,探究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生有沒有超越生死的永恆意義。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歸宿,我們不應該回避,要去面對它,去思考它,尋找一個適合於自己的思路,從而獲得人生的最後一項成就,就是安詳地死去。對於死亡,多數哲學家主張理智地接受,排除恐懼心理,基督教和佛教則以相反的思路教人看破生死,皆可供我們參考。通過思考死亡,我們最後即使不能得出一個結論,也會有重大收穫,可以使我們對人生持一種既認真又超脫的態度。

  我想來想去,人生的大問題就是這三個問題,人生哲學要討論的就是這三大問題。第一是幸福問題,討論的是人生的世俗意義;第二是道德和信仰問題,討論的是人生的精神意義;第三是生死問題,討論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我們最後會發現,這三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都有賴於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問題的解決,人生的意義歸根到底取決於靈魂的品質。簡單地說,靈魂的豐富是幸福的源泉,靈魂的善良和高貴是道德的根本,相信靈魂某種意義上的不朽則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心理學文章:你不需要相信任何人對你的評價

  我們都在追求自由,可是我們真正的自由嗎? 我們並不自由,那麼阻礙我們自由的最大敵人是誰呢? 你猜對了,這個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你看嬰兒在玩耍的時候,其實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自由的。他們不會去考慮社會責任,他們不會擔心自己被人嘲笑,他們不會害怕失敗或者是被拒絕,他們最真誠的表達的自己的情緒,他們不會害怕去愛,而且當他們看到愛時,會跟愛一起融化。 那麼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自由的呢? 它就發生在我們被整個家庭和社會“馴化”的過程或者說是我們逐漸被社會化的過程中。

  那一年你4歲,非常喜歡唱歌。你有著動聽的躍動的嗓音並且唱歌讓你快樂。有一天你媽媽加班到了晚上8點才回家,你不知道她今天跟同事吵了架並且被一位客戶投訴,不知道她今天頭疼了一整天晚上幾乎都沒有吃飯,不知道她此刻還是頭疼欲裂並且非常想靜一靜。這些你都不知道。你只是很開心,看到她回家你就更開心了,你開始放聲的歌唱,歡快的圍著她唱歌。你媽媽終於按耐不住了,沒忍住就對於有些凶的說:“別唱了!你不知道你的嗓音很難聽嗎?” 那一刻你住嘴了。從此你變得不太願意唱歌了,因為你怕別人討厭你。你覺得自己的嗓音很難聽,所以索性就不要唱了。你甚至開始變得很害羞,不敢跟其他的小朋友講話。而所有的這些變化,僅僅是因為你媽媽在心情糟糕的時候那麼無心的一句斥責。她並不知道這句話在你身上的影響,她像全世界的其他媽媽一樣對你懷揣著最美好的期望,可是她永遠都不知道一句話可以在你的心裡生根發芽,變成了一個你束縛自己的,和自己簽下的,魔鬼契約。

  你上初中的那一年開始愛上了數學。你發現數字是如此的奇妙,不管是代數、算術或者是幾何,它們的規律是如此完美,讓你在其中不能自拔。你並沒有想爭什麼,但是在全班的第一次數學考試中,你拿了第一名。在你看著成績單驚喜不已時,老師在講臺上說了這麼一句話:“數學的思維一般還是男生比較擅長,女孩子可能開始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慢慢學到比較複雜的知識,就要落後於男生了。”你很難過,為什麼就因為自己是女孩子,所以數學就會慢慢落後呢? 你也不懂是為什麼,但你好像真的像中了魔咒般的數學成績在初二時開始下滑。每一次你沒有學好,你腦中便會響起老師的那一句話,然後你發現自己開始慢慢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甚至開始討厭數學。直到有一天你告訴自己:女孩子的確不擅長數學,所以我還是去鑽研文學吧!這位老師的一句偏見,再一次的,被你相信並且內化成自己的聲音。從此,你和自己,簽下了又一個魔鬼契約。

  當然我可以給你講無數個這樣你和自己簽下的魔鬼契約。這些很多的契約都是你如真理般信奉的:“我不擅長游泳。”“做我喜歡的事情是賺不到錢並且沒法養活自己的”“我如果按照最本真的自己活著,就沒有辦法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我如果現在不結婚就肯定嫁不出去了”“那麼美麗性格好又高智商的女孩子是不會喜歡我的”或者簡簡單單是那麼一句“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值得愛的人”...... 這些魔鬼契約都是以別人的無心、善意或者惡意的評價開始,以你最終把它變成自己內心的聲音結束,然後你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喪失著自己的自由。 所以你要如何打破這種契約呢?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對你的任何評價,這個人包括你自己! 因為不管別人對你的評價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那都是他們對你言行的理解。比如你畫了一幅畫,然後有人說:哇,你畫的好美!你的畫本身並不因為她的評價而變得美了,而是你的畫在她的心中引發了她對於美的知覺。同樣,你發現另一個你的畫說:我真的沒有辦法想象,你花了一個星期就畫出這麼沒有價值的東西!同樣,這個評價其實跟你的畫在你心中的價值甚至是它的實際價值都無關,這個評價僅僅說明你的畫沒有觸及到這個人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或者僅僅是因為這個人想讓你難過***也許因為他自己根本沒有辦法畫出來!***。

  你真正要問的,不是這幅畫到底美不美或者有多少價值,而是問問你自己,在繪畫的過程中你是否讓自己的生命得到了表達,延展或者綻放?你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多大程度上的滋養,才是讓你知道它的價值的評價! 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說對我們的言行的解讀,更多的反映出了他們是誰,而不是我們是誰。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和女朋友還有另一位你的朋友走在路上,突然間你看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賣花的小姑娘,你掏出錢包,買下了全部的花然後送給你的女朋友。你的朋友在心裡想:他這麼做就是想在女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大方。你的女朋友在想:我知道他是個非常善良的人,全都買下來就是想讓小姑娘今天可以早點回家。而賣花的小姑娘在想:他一定是很愛自己的女朋友,才買了這麼多花給她。 他們誰是對的呢?也許都對但也可能都不對,因為你買花的真正原因,只有你一個人知道。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對你的行為動機的解讀,是透過了自己價值感的濾網,所以其實這些他們對你的評價,更多說明的是他們是誰,而不是你是誰。 所以當下次別人告訴你,你非常擅長演講或者你非常不擅長演講,都請你感謝他們,並且同時也積極的尋求他們的反饋。但也請你記得,你擅不擅長演講,跟他們都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你是流動的、發展的、變化的,所以擅長或者不擅長都不是最終的你。而最終的你,是你選擇聽從真正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向著你想要的方向成長,並且接納此刻一切你還成長得不夠的地方。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對我們的任何評價,這樣的你,不會在不知不覺中跟魔鬼們簽下限制自己的契約。 因為你知道,你生命的流動性,複雜性和豐盛性,都由你自己來決定。這,我親愛的朋友,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