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看的哲理文章

  人生的各種事情總是充滿著哲理,領悟哲理的人往往比較細心。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不怕笨 只怕蠢

  與聰明比較起來,那些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差、不靈巧、不靈活的便被稱之為“笨”。每每被稱“笨”的人,總是很不好意思,覺得那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其實,世上的事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人的聰明與否固有其遺傳的因素,但皇天不負有心人,笨鳥是可以先飛的,笨又有什麼可怕呢?

  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艱苦一分才。”可見,勤是治笨的最有效的途徑。的確如此,歷史上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最初被稱為“笨人”的大有人在,像愛因斯坦、達芬奇、童第周……如果不是因為太痴迷、太勤奮,他們恐怕成了世人眼裡的笨人。

  我智商低、起點慢、閱歷少,是個笨的典型,但我從來沒有因為笨而覺得有什麼可恥,相反引以為豪的是我的認笨態度好,因而多得良師指教,收穫頗多。

  荀子說:“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笨是劣勢,也是優勢。因為笨,我們不具備先天的優劣;因為笨,我們沒有什麼可以依仗;也因為笨,我們可以用百倍的努力去彌補自身的劣勢。這過程雖然辛苦,付出的汗水要比別人多,但我們最終還是同時到達理想的彼岸,結果不也是一樣嗎?聰明的一步到位,笨的步步為營,與相同的結果比較起來,步步為營的過程更耐人尋味,而一步到位多少有點囫圇吞棗的感覺,笨人的成功來之不易,對成功的意義的體會也更加深切。

  笨是可以治的,而蠢卻無可救藥。最可怕的是那種愚蠢至極卻自覺聰明的人,這種人,總覺得自己很聰明,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因而往往目空一切,更談不上能夠聽從並接受他人的教導,久而久之,他只能固步自封,自食其果,這樣的人,豈不比笨更可怕?

  笨人看上去往往很老實,而蠢的人卻常常以聰明的架勢出現。蠢是可怕的,這可怕在於他既不覺悟,又不接受教育。他們像一塊頑石,任何道理在他面前都說不通。蠢的人不願學習,也無法感化,更不能正視自己,真是無計可施。人們常把笨與蠢混為一談。其實,笨是可愛的,蠢才是可怕的。與笨的人在一起你會有安全感,可與蠢的人在一起則只能驚恐萬分了。笨的人幹不了危險的事,危險的事是那些自以為聰明卻又很蠢的人乾的,與蠢的人在一起,不可怕才怪呢!

  當一個人被稱之為笨人的時候是無關係的,大不了加強學習罷了,如果被人稱之為蠢,那就可不要再一意孤行了,而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反省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是還不清醒,結果肯定要碰壁的。人啊!最可怕的不是沒得救,而是有得救的時候不肯被救。

  笨是不通情理,蠢是蠻不講理。不通情理可以教化,蠻不講理只能感化,感化不了,那就沒造化!

  :做人就是要“三心二意”

  人們取得成功的途徑,總是千差萬別。殊途同歸的是,都成功了。一個具有信心、愛心、恆心而又有誠意、善意的人,他的人生應該不會太糟,所以說,做人還是要“三心二意”。

  信心是成功之魂。什麼事情都有它的道理與規則,它本無所謂成功與不成功,只是去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而不做,卻失去了成功的機會。這個時候,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在人為,一些看來不可能的事之所以成功了,有時完全在於那個人的信心:“我一定會成功!”

  成功與失敗,常在於爭取還是放棄,但也並非都是人的意志能轉移的。這是最考驗人的時候,無論成敗與否,信心是絕對不能失去的。

  我們不但要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也要有信心。一個對自己和別人都沒有信心的人,他的人生境況通常好不到哪裡去。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對什麼都失去了信心的人,又談何有揚眉吐氣的時候?又怎麼叫人會去同情他呢?一個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的人,是更會讓別人對他失去信心的。有信心,不可能的事會轉變為可能;沒信心,再有可能的事也變成了不可能。

  愛心是為人之本。人要活得像人,就不能沒有愛心。我們沒有濟世之能,也要有憫人之心。心就長在我們身上,有沒有愛心完全是我們自己的事,別人是干預不了的,然而正是這樣,更要心中有愛,既愛自己,也愛別人,還愛宇宙的一切!

  少一點恨,天地就寬了;多一點愛,人間就溫暖了。常懷愛心,需要時可以把它獻出來,這對自己來說決不會是一件損失的事情。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啊!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愛心卻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需要人們奉獻愛心的太多、太多。把愛心獻給弱勢群體可好?也許我們改變不了什麼,但我們可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點一點的愛彙集起來就是大愛。“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常懷愛心,並把它隨時獻給最需要的人。只要你願意,你會覺得:愛就像泉水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時候,你會覺得你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荀子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他的頭腦是否聰明,而是看他是否一生都在朝著一個方向走,而堅持就是勝利,勝利需要恆心。恆心是勝利的保證,也是任何一個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吊兒郎當,兩天捉魚,三天晒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或是乾脆偃旗息鼓、繳械投降,一點恆心都沒有,那是誰也無能為力的事情,他可能距離最終的目標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了。與其說勝利拋棄了他,不如說是他放棄了對勝利的追求。勝利,在於爭取,更在於堅持。堅持,就是不放棄。不放棄,就是為自己創造機會,而沒有恆心的人,恐怕連機會都沒有,又談何勝利呢?

  可見,信心加恆心,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而信心加恆心再加愛心,則可以成就一個大寫的“人”!

  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是自己點點滴滴的行動積累起來的。要辦成一件事也好,要想獲得人們的好評也罷,誠意是關鍵。無論處事還是待人,虛情假意是行不通、通不久的。

  誰都不是傻子,但人人都是感情動物。有感情,就能被感動;有誠意,就能被接受。想獲得,卻不想付出,更不去行動,人世間哪有這麼好的美差?誠意,也是一種付出啊!人心是肉長的,奇就奇在這裡,他不一定會因你的強勢而有所畏懼,卻會因你的誠意而成全你。

  惡意傷人,善意暖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心懷善意,把壞事情變為好事情,把好事情辦成更為完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也許,善意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所有的問題只要從善意出發,就一定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

  帶著信心、愛心、恆心上路,懷著誠意、善意待人,做人能夠如此“三心二意”,足矣!

  :團 結

  有一首歌,人們再熟悉不過:“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團結,誰不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呢?“人心齊,泰山移”是團結;“上下擰成一股繩”是團結;“同心協力”是團結;“同仇敵愾”是團結……

  團結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任何一個團體,只要團結了,就沒有什麼辦不成的事。不團結,則辦不成什麼事。團結不是問題,問題是怎樣才能使人團結!這是任何一個頭頭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個巴掌拍不響,眾人拾柴火焰高。要想火車跑得快,還要火車頭帶。能不能團結是大家的事,用什麼辦法使大家團結起來卻與帶頭人息息相關。

  “人”字易寫,但“人”事複雜。世上最難解決的問題,恐怕就是人的問題。人不是畜生,叫不動可以叱,叱不動可以打,打不動可以殺。人是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並不是可以隨意踐踏其意志的。士可殺不可辱,若是其意志不可改變,恐怕用十頭牛的力氣去拉,也難以撼動。在人之上,要把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悲哀的是,不把別人當人的人其實自己才不是人。

  上樑不正下樑歪,要團結,不能空喊口號。團結靠大家,可身為頭頭,自己心不公,身不正,理不直,氣不壯,當然難以服眾,更沒什麼團結可言了。

  紅花還須綠葉扶。公共的事業是需要共同去完成的。任何想今天打擊這個,明天排擠那個的人,恐怕最後是把自己推上了絕路,成了可悲的光棍司令。那,再英雄又有什麼用?

  一龍九種,種種各別。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一個集體,倘有那麼一兩個滑頭的人都會搞得像一鍋煮沸的湯,何況是帶頭人自身無原則、沒正氣,那就更不用說了。

  團結了,就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事業也就推動了起來。身為帶頭人,不僅要站得高,更要看得遠。在做人上要不拘小節,在做事上卻不能不注意細節。要是自己連人都不會做,又怎麼會做事呢?

  有的人,自己做人沒有魅力,做事又沒有魄力,還怪下面的人不盡心盡力。真不知道他到底該生誰的氣?結果可想而知,只能動不動就發無名火,自己沒正氣,還對別人充滿怨氣,也只能自己生悶氣了。

  團結太重要了,要使大家團結太不容易了。“和氣生財”、“和諧促發展”、“風大涼,人多強”說的大概都是團結的重要性。是的,一個家庭不團結,個個都會被人瞧不起,而一個單位不團結,最被瞧不起的恐怕是那個頭頭自己。“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待人處事不能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好形象是樹立起來的,而不是秀出來的。所謂好的形象,是能夠讓人肅然起敬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的。有的人總以為,別人怕自己,是自己的本事,殊不知,有“惹不起就得躲得起”這麼一句話,有些人之所以會對某個人怕,不見得是真怕,而是怕沒有那麼多精力去閒扯才是真的。敬畏、敬畏,一個人如果一身正氣,大公無私,就會不怒自威,就會讓人敬畏。

  團結對誰都有好處,對最大的那個人來說好處更大。不團結,就沒有凝聚力、向心力,當然也就如同一盤散沙,一團扶不起的爛泥。團結了,做人就會有信心,做事就會有動力。其實,誰不想團結呢?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但在對錯之間,總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其起決定作用的當然是主要原因了。若不從主要原因上去尋求解決,又有什麼辦法呢?

  要把大家團結起來,作為頭頭的那個,就要知人善任。說到底,領導問題,其實也就是識人、用人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都會有用處。關鍵是領導者要善於把每個人的作用都發揮出來,讓其揚長避短,允許他們去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個個都有一種受尊重的感覺,那又何愁他們不為事業赴湯蹈火呢?

  近來心境頗為寧靜,不知不覺喜歡上了歷史,竟然發現古代那些偉大的帝王,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偉業,無不是因為他們善於識人、用人,像齊恆公,像劉邦,像朱棣,像康熙,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更是如此!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只是十分;但十個人的力量加起來,就是一百分了。你選擇十分還是一百分?

  自己成功,也允許別人成功。同樣,讓別人成功,更能促進自己的大成功。這是曾國藩的為官哲學。如果做人做事難以服眾,怎麼能夠讓大家團結起來呢?

  要讓一個集體團結起來,是既要花心思,更要花力氣的事情,並且是一件既艱鉅性又是長期性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具備那麼一種素質和一套功夫,就不要口口聲聲叫團結了,那會讓自己很沒面子的。可是,不把大家團結起來,無異於拆自己的臺。看來,“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還是要去細細思量的。其實,團結是力量,不團結也是力量。只不過,前一種力量能聚,後一種力量會散。非聚即散,聚聚散散之間,就看凝聚力和離心力往哪一邊靠攏了!

  是的,團結就是力量。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共同的事業,共同的鬥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