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土地的抒情散文欣賞

  大地啊,你是多麼平反而有多麼偉大,你用你的博愛征服了無數的人們,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像你一樣無私奉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描述土地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賞。

  描述土地的抒情散文:土地

  “土地”是什麼?裝在你的花盆裡的不是土地,那只是土;裸露的一片片黃色,等待開發的也不是土地,那只是地。農村被稱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是因為農村有土地,以及土地孕育出來的農民,土地就是農村的根,也是農民的根。在農民的眼中,土地是他們一輩子的依仗,以往他們依仗土地勉強活著,現在他們依仗土地很好地活著,將來他們會依仗土地更好地活著。

  現在的農村大概生活著三輩人:老一輩,中一輩,新一輩。

  老一輩人對農村和土地的感情是最純粹的,他們的眼裡只有土地和孩子,一方面,他們無比真摯,無條件地愛著這片土地,至死都不願離開農村;另一方面,他們卻希望孩子能走出大山,擁有一片不一樣的天地。這是老一輩人對土地和孩子一樣的愛,不一樣的愛。老人總是喜歡用最樸實的方式來耕種土地,因為那是“傳統”。但現在的老一輩人已經不再是這片土地的統治者了,中一輩的出現,讓土地有了不同的意義。

  化肥和農藥是中一輩人手中的絕技,這些農作物的“激素”是他們獲利的助力。金錢,是中一輩人對土地唯一的願望,或許在金錢的面前,他們已經丟掉了“傳統”,而老人對土地的愛護也只能用一句“這樣對土地不好”來得到些許安慰。賺錢走出大山,到城裡買房,這已經成了這一輩人的希冀和炫耀的資本。他們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農民,或許也不配稱為農民,因為他們沒了那份“純”,“激素”的使用也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清閒,像二流子一般到***耍耍,已經成為他們消遣時光的好去處。但不能抹去的也有他們的新意義,中一輩人讓農村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讓經濟有了新活力。在吃夠知識欠缺帶來的苦的同時,他們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影響孕育著新一輩人。

  新一輩人對土地已經沒了什麼感情,如陌生人一般,這輩人從沒想過從土地得到什麼。知識和新文化讓他們的眼睛看向了外面的世界,那是一個理想的天地,沒有貧窮,沒有飢餓,充滿機遇,充滿溫暖。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這輩人,想象甚至幻想著用手裡的知識開拓年輕人的天地,他們拋棄土地,卻忘了是土地才是踩在腳下的根基。

  從小在農村長大,我想我應該是不同於那些新一輩人的,我在土地上流過汗,在土地裡扎過根。土地教會我紮實和奉獻,農民教會我正直和純樸。太多的新文化,太多的新觀念,太多的新東西衝擊著農民的傳統,衝擊著農民的精神。或許是離土地太遠也太久,土地帶給我的東西正漸漸失去,農民的品格也正漸漸消逝,但現在看著這些農民的根,看著廣闊的土地,血液也不由得沸騰起來,那就是對土地的感情。

  我想我會堅持土地給我的一切,無論世界是黑是亮,無論人心是惡是善,我都會站直走正,正直地活著。

  你也許會說,我一不會種田,二不會耕地,哪來對土地的感情?確實,看著土地的綠色,我不會感嘆生命;看著土地的黃色,我不會感嘆頑強;但土地的魅力不是看得到的,再次親近土地,用手撫摸土地,感受土地的溝壑,潮溼又溫暖,如同面對戀人一般,心裡有種惶惶的感覺,難以用語言表達。

  土地是農民的根,也是中國人的根,站在土地上,愛著土地。

  描述土地的抒情散文:我與土地

  如今每逢節假日,外漂的遊子難得回鄉小住,吃著鄉村的土菜,粗茶淡酒,雖不夠檔次,不夠有面子,但是絕對的安全放心,餐桌上鄉親們都為此引以為自豪。食材從菜園到飯桌都在父母親人的視線下,除非被騙買到假油之外都是乾淨的。油然產生的感受是:鄉村是安逸的,溫馨的,它有種種的好處:陽光,空氣,水都是都市無法比擬,也沒有朝八晚六。歸家的遊子言語之外總是透露著對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的嚮往。大夥的共識是:不求大富大貴,在鄉下其實是安逸的。

  小富即安,胸無大志似乎總是被人不齒,有意思的是知足常樂也是常被人宣揚羨慕的一種生活境界---人總是這樣自相矛盾,舉棋不定的,咋說都有理。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我們上輩的寫照,基本是負面的形象了,我們一輩都不甘於與土地為伍,紛紛逃出土地,淹沒到都市的繁華中。世紀之交前後的外漂打工一族,如今多已人到中年,歷經職場變幻,商場沉浮,多數人看起來雖已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但說到底,我們骨子裡還是農民,雖然不少人頭上都戴著總經理、經理、科長、總監、主任……零零總總的職場頭銜,但是哪個都不如“農民”來得貼切。

  從時間上算,我和土地直接接觸的時間不長,我體質不好,上學時只是農忙時的幫忙,工作後也就不再怎麼與土地打交道了,我至今田間耕作的技術侷限於小時候父親的口傳手教。對於土地,我的感情是複雜的---恐懼,逃避,思戀……但他就是那麼真實的存在,就如父母在我生命中的存在一樣。

  我曾經十分疑惑:我們為何對土地如此恐懼,失望,無奈? 或許因為土地能給我們的太少太少?……

  二十年前,面對成家立業的壓力,我深感前途無望,也是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託在土地身上。在農村,種植和養殖是最現實的事了***我如今還是對此情有獨鍾***,我花了好些時間把村子周圍的山地都“考察”了一番,心裡一遍又一遍鉤畫著農莊的藍圖:種果樹,間作,蓋座小屋,建個養殖場,用禽畜的糞肥地……夢想過著詩意的農莊生活……

  我最終選在離村幾公里外的甜泉水庫邊上的一個山頭上開荒,那時候家鄉推廣種植油柰***李和桃嫁接成的水果***和板栗,棠口村一帶已經開發了大片大片的油奈園,我買了些種植方面的書學著,利用假期和週末***那時我上高三補習班***去開荒,只要天氣不壞,早上就帶上些飯,扛著柴刀出工***鋤頭多是就地藏在山上免得來回拿***,傍晚才回家。就這樣到第二年春天,終於種上了百來棵油奈苗,也算是種上了希望……

  現在想來我覺得自已當初真是浪漫,那個山頭其實是十分貧脊的,有經驗的老農一般不會選這種地開荒,看見我在這裡開荒的同村的長輩也曾建議我另找地方,說這裡“土太衰”,可我最終沒有換地方,只因為我覺得這裡地勢好***一個小山包***,風景好,視線開闊,不陰森***雖然在背陰的一面也有一個墳地***,靠近公路,我一個人開荒的時候不害怕,土衰就勤施些肥吧,再說我還要搞養殖呢,我這樣想。

  兩三年後,奈樹也長得有些模樣了,春天裡也花開滿樹,看著滿心歡喜。山上也有幾棵野生的柿子樹,我也把它嫁接了,成活了幾棵。每到空閒時我就到山頭上鋤草,剪枝,施肥……我還想著建個木屋或磚房,再種些竹子之類的。似乎詩意的生活不遠了……

  可是這終究只是我內心的理想,現實並沒有這麼美。當時基本就靠我一雙手,如今算計起來,我自以為在這塊土地上投入很多精力、體力,可除了勞作外也沒有太多的成本投入,肥料、農藥都少得很,因為沒什麼錢可以投進去。它也沒給我多少收入,更沒讓我發財。油萘剛結果的那幾年,採了一些,因缺管理,長得不多也不好,賣不了什麼錢,基本自家零吃了。另一年父親在園地裡種上些蘿蔔,收了一些。後來似乎油奈行情不好,即使別家種得很好的也賣不了好價格,許多人都砍了奈樹,改種板栗了。我外漂打工後,山地交給弟弟管,他也沒太大興致,看到別人都把奈砍了種別的,他也把奈樹砍了,種上了杉樹,也沒管它,如今整個山頭看上去已是一片荒蕪。

  我曾經是想著讓這園地圓我的發財夢的,可事實是它不堪重負,承載不了我的夢---故鄉的土地,想說愛你不容易!我是真切地體會了農民從土地上掘取財富的不容易,我終於半推半就,依依不捨地退卻了……

  若回過頭用功利的眼光來審視一下這片土地所給我的,確實是不多,但是從當時來說,它也是給我帶來快樂和希望的,在失意的歲月裡,至少也算畫餅充飢吧,在揮汗如雨中,我也得到成長和經驗,感受土地的溫情和冷峻,也許比實物的收入更重要吧。

  我常想,面對土地,我們常常感到無奈失落,只是因為我們奢望太多,貪慾,攀比。若是生活能夠簡單一點,其實我們只要有幾分田地也就足夠。我們的追求似乎總是遠超土地能夠給予,以至不堪重負。土地其實已經滿足了我們最重要的口腹之慾,我們卻沒有知足,老指望著靠土地發大財,為此常常不惜違背土地的自然規律,也就難免受挫痛苦!

  如我一般的進城農民工在城市職場商場沉浮起落,每到失意時,常憤而放言:“……大不了回家種地去……”---土地已成了我們最末的選擇了,但也確實算是我們最後的一道屏障了。在我們年輕氣盛,被世俗的慾望無情裹挾的時候,我們對土地是淡漠和輕蔑的,也許當我們慢慢成熟,直到繁華落盡,看盡虛名浮利,鉤心鬥角,才能再回頭來尋找土地與鄉村那一方清靜。當我仰望都市上空,把我這許多年的都市生活如抽絲剝繭般層層剝開,發現能真正沉澱的已所剩無幾,最終只剩下故鄉那一片日漸荒涼的土地。我想到了《人生》中的高加林和《亂世佳人》思嘉麗的結局,無不是土地給了他們最終的安慰, 千帆過盡,我們終將明白土地是根,土地,才是世上唯一真實的東西,那是唯一留下的東西 ……

  描述土地的抒情散文:土地的絮語

  人立於天地之間。昊天高遠而深邃,無可捉摸;大地堅實而穩重,頤人載物。泥土的厚薄決定了生存條件的貧瘠或豐腴,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然而無論根還是源,其深情厚愛都凝聚於泥水土壤之中。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大自然把生機託付於春天,而春天的腳步就從土鬆泥軟開始,山綠了,水柔了,草綠了,花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田野中,新翻的泥土裡種子萌動,土生五穀,五穀養人,人種五穀,迴圈往復,四季輪迴,古老的農耕文明就此產生,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逐步形成。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對土地有著深沉而持久的感情。古老的傳說講述者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至今有些地方還有“泥人”的說法,意思是無論怎樣洗滌也無法清除身上的泥土氣息。黃土地、黃河水哺育了黃色文明,黑眼睛黃面板的中國人,認定自己是炎黃子孫,歷朝歷代都尊奉著對土地的崇拜。從前,我們把國家稱作祭祀土穀神的“社稷”,在中華大地上,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一座像模像樣的土地廟。

  中國古代歷史散文《左傳》中就有一段關於“泥土”故事的記載。大約兩千七百年前盛夏的一天,黃土高原上,晉國公子重耳逃亡的車隊慢騰騰的行進,已經好幾天沒有吃的了,一行人實在是餓極了,然而驕陽似火,田壠間麥苗稀疏。那流亡隊伍中有人看到一個農夫正在田間除草,走下車子來,儘量客氣地向農夫請求著:“求你給我們弄點吃的東西吧!”衣不蔽體的農夫抬頭看,一句話也沒說,從田地裡捧起一大塊泥土,送到一個王子模樣的人面前:“給你吧,這個!”那個王子模樣的人陡然被激怒了,他轉身從車上取下馬鞭,怒氣衝衝地要鞭打農夫,卻被一個大臣模樣的長者勸住了:“這是土地,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可不正是好徵兆麼!”

  在那樣的時代,在那樣的人群心目中,泥土代表著上天不可思議的賞賜,代表了極大的財富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土地就是王權和統治的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的政治對土地和人一樣看待,一樣管理。歷史上周天子及其以後的分封制,都是把土地和人口作為“邑”一起分封給王公大臣。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部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歷代農民戰爭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提出了均分土地的口號,體現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賴以生存的土地上的農民美好願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代先民最原始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也反映了無數人對泥土大地深沉的理想和追求。

  中華文化之根——古老的哲學《易經》講究陰陽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土居中,兼有四季,土的包容粘著與厚重,給中華文化以中和相容忍耐沉穩忠實重情的特性。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有著大地一樣的胸襟,泰山不辭抔土,故能成其高;中國人有著極強的鄉土觀念,安土重遷,故土難離;中國人注重適應環境,順服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說法;中國人講究守土有責,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寸土不讓,常常把土地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國人常把土地當成自己的命根子,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願離開半步,即便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漂泊去了他鄉謀生,身上還常常懷著一撮家鄉的泥土。據說閩粵一帶失掉了土地的農人,離鄉背井,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裡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裡,還有人藏著這樣的鄉井土!試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裡,寄託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感情!

  新中國成立後,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翻身做主人的農民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土地的能量被點燃,土地的潛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土地真正地回到農民手中,對土地有著天然深情的農民,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譜寫了歷史的新篇章,很快的解決了溫飽問題;在奔小康的大道上,中央一再關注與土地關係極為密切的三農問題,一連多年都把“一號檔案”定格在農村農民農業上,照這樣的發展,中國夢就有了強大動力和實現希望。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化進城的推進,祖祖輩輩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走進了城中,住進了樓裡,泥土的氣味與粘性越來越遠,更有甚者,有的人已經不知道是土地養活了我們,隨意浪費,隨意揮霍,隨意破壞土地資源。耕地在減少,土地在沙化。原本生養我們的土地正在一步步變為製造公害的發源地。該警醒的是我們人類,自然的土地本身並沒有變,試想是誰在土裡使用了毒藥?是誰把土地變得面全非?是誰汙染了水進而又毀壞了土地?一切的一切,不容我們不去深入思考、深刻反省。

  地球只有一個,土地的開發也不是無止境的。科學合理地開發,綜合高效地利用,生態平衡了,土地的最大潛力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我國是一個人均耕地極少的國家,又養活著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誰不善待土地,誰就是人民的罪人、國家的罪人!地大物博,只是一個流傳甚久的美麗的傳說,守好自己的一份責任田,千萬不要做出上愧祖宗下愧子孫的事來。請記住:土地,永遠是我們立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