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含人生哲理的文章

  人生的哲理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等著你的發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選擇一份淡薄

  很喜歡《菜根譚》中一句話:“淡薄名利,寧靜致遠”。懂得生活藝術的人,不一定永遠只是快樂而沒有痛苦、失意和寂寞,快樂的祕訣是懂得怎樣去安排一片只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給自己的心靈找一份寄託和一縷安慰。年少的時候,心比天高,總覺得自己就是花圃中的一朵奇葩,胸中總會莫名的燃起一團火焰,輕狂傲慢。然而,當歲月一點點洗去心中的浮躁,才驀然覺得寧靜中的淡薄直通向生活中的陽光大道。

  我只想做一個快樂的凡夫俗子,可以用生命譜寫教育篇章,但並不把自己的性命交給教育事業;我不是人梯,沒有被疼痛壓彎了脊樑;我不是春蠶,沒有漫無目的地作繭自縛;我不是紅燭,沒有在日復一日的流淚中把自己燃成灰燼;我不是園丁,因為我和花兒們一樣,享受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在季節的枝頭含笑致意;我不是鋪路石,因為我本就是路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我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為我的靈魂也需要不斷地塑造和洗禮。我懂得關心學生,但同時也知道關愛家人,在我的字典裡,出現最多的字眼便是尊重;我為人師,也為人女,為人母,我能在這些眾多的愛中努力地尋求一個結合點,在給予中獲得人生的充實和快樂。工作之餘與學生真誠的交談與聚會,節假日與家人共享的天倫之樂,或是某個紀念日挽著老公,帶著孩子,在外面來個小小的浪漫,無疑都是快樂的源泉。所以,無論走過了怎樣的坎坷,無論經歷了怎樣的風雨,我坦然、大度、自信、開心,並把這種健康的心緒傳染給自己的學生。我快樂,因為我通過與朋友的不斷交流、自己的不斷思索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在日常的生活瑣事中尋到了平凡的樂趣,守住了淡薄、守住了清貧、守住了寧靜,守住了我的快樂!

  我是一個普通的人,有著人的七情六慾,有著人的喜怒哀樂。高興的時候,我歡呼;傷心的時候,我落淚。我沒有魏書生式的“寧靜致遠”,也沒有李鎮西式的“童心未泯”,因為我既不是魏書生,也不是李鎮西,我就是我,我永遠是我,我是“最好的自己”。我想做的是一個好人,一個溫情的人、一個獨特的人、一個鮮活的人。

  生活是海,我在人流中趕海聽潮,不為有什麼收穫,只為站在清涼的海水裡擷幾片彩色的貝殼,偶爾看潮起潮落,亦或與摯愛親朋踏沙逐浪。結果不是特別重要,我要的只是這個過程的詩意和投入。淡薄不是頹廢喪志,恰恰相反,淡薄只是進取中一個小小的驛站。當我累的時候,會嘗試著停下腳步,靜靜地想一想,然後再背上行囊,鼓起勇氣,踏上人生的另一個征程。

  我快樂麼?是的,因為我選擇了一份淡薄。

  :永恆的光明

  或許在我們眼中那些花花世界的五彩斑斕只是年復一年的變化而已。或許在我們眼中晝夜的規律變化只是一個科學原理而已,在這個用眼睛去體會去享受的世界裡,誰能真正傾聽真正感受得到失去光明的雙眸痛苦的呼喊?

  晝夜、晝夜,在那些受傷窗戶的心靈世界裡無非都是“夜”。

  浩航無垠的書海,無奇不有的知識都化作了聽覺傳遞到他們的內心,只有聲音才能帶給他們最有效的靈感,豪華壯觀的故宮、長城他們哪能親身感受得到悠久的中國歷史的壯舉,也只是能夠聽到大家所用次來描繪的樣子,世界上的美景那能夠用語言來說破,這不是聽覺能夠帶給他們的享受,他們需要掙脫心靈那扇窗的詛咒,在中國,就有40萬人見不到那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不到優雅美妙的舞蹈,他們缺失的只有一樣東西——眼角膜。

  2011年5月9日,一名36歲的女教師因癌症去世,生前他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讓3人重見了這世界的美好,這世界的五彩斑斕,她認為她對自己的丈夫、女兒、婆婆有愧,那麼早的離開了他們,對丈夫說;來是我在嫁給你,對女兒、婆婆說:“欠你們的來世再還給你”,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善美,用自己的那份愛傳遞給了那些失去光明的人們,對她,我只有敬佩。

  什麼是真正的生命意義?就是死後能夠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捐獻給更加需要這份東西的人們,讓自己的器官得到永恆的存在,讓他人分享自己獨特的美麗,這才是人間的真善美,40萬的中國同胞都在期待著光明的重來,在漫長的黑夜熬過了一個又一個漫長的春秋冬夏,一直角膜,三分光明,那些善良的人們在死後願意將自己的角膜捐獻給活著而得不到光明的人們,因為心中有愛有風險的精神,才會將這份愛傳遞,才會讓角膜的清澈傳遞,得到永恆的存在,這份愛是我見過最無私最真誠的愛,或許雙方素不相識,但是從不因為素不相識而打斷過你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那些奉獻者安靜的離去,留下的絕非一副普普通通的眼角膜,他們留下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光明,是這個世界最輝煌的印記,讓自己的器官活生生的永存,讓這一份愛活生生的傳遞,讓這人間最溫暖的真善美得到永久的流傳。

  每一個人若是都能夠用有奉獻的精神,那麼黑暗的世界就不會存在的了,迎來的是人們眼中最快樂的光明,那些得到救治的人們也會再次去迎來美好的春天,讓著而世界變得五彩斑斕,變得愛意濃濃。

  :放手

  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幸福時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們心目中的位置。或許,它就會容易一點點。

  ——安德烈

  老師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本應要使我們爭取、抗爭,但是我早已失去了大聲表達的勇氣。

  我們是90後,年輕的一代人。政治書上這樣說:“青少年是未來國家的主人。”我們從小就接受著高等教育,是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試驗品,卻還是聽到不少此起彼伏的抱怨聲。

  所有人的目光在我們身上聚焦。或許有人說,年輕才是資本。於是我們整日忙碌,為了成績單上能有一個好的分數——成才的關鍵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和不懈追求。面臨著中考高考,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堅信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目光瞄準了市實驗、五中、十一中、博中等各大普通高中,因為我們知道,不管政治課本上講得多麼“天花亂墜”,一旦失足掉進了職業中學,去接受所謂的職業教育,就會成為沒有前途的人。

  我們叛逆,我們會問:“後進者會有多麼無能為力呢?”長輩形容我們“不見棺材不落淚”。父母口中的“美好生活”,我們當然會羨慕,儘管不願意用自由換取。但深知將來自己也會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潭之中,自私被放在平等之上,但是沒有太多的選擇,又將“美好”告訴下一代……所以只能努力,努力,努力。控制住自己內心的各種慾望,埋頭於書本之中。也為了不讓別人把“叛逆”安在我們頭上。

  我們被各種愛包圍,手機、電腦、電子書……父母當然會儘量滿足我們的願望,而自己卻把煩惱隱藏起來,希望我們無憂無慮地成長。沒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教育成就輝煌。我們就這樣被牽著手走路。父母說哪條路不好走,我們就不去嘗試,父母說哪條路好走,我們就紛紛效顰……總是生怕我們這一代人吃苦。漸漸的,在長輩們的庇護下,成為養尊處優的一代。我們學過的“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艱苦奮鬥精神”此刻也消失地無影無蹤。

  是不是真的應該“放手”?哪怕只是一會兒功夫。我們不是平庸,不是失敗,而是看不到現實的出路。

  我們不害怕錯誤。我們敢於嘗試。我們更應該是頂天立地的一代人。請鬆開手,有些路必須要自己走。不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更像是午夜的夢話。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