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童智慧故事

  讓我們學會懷著一顆智慧的心來面對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心懷感恩讓我們學會珍愛生命、善待人生,更讓我們深刻地感悟著生活的豐富多彩。關於一些兒童智慧故事你會讀給孩子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醫生告訴他,母親除了有脊髓空洞症外,她的椎基底動脈主幹狹窄80%以上,這根直供生命中樞的關鍵血管就像一顆***,隨時可能導致昏厥甚至猝死。這兩種嚴重病症都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大約需要十餘萬元的花費。

  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家裡不富裕,父母靠種地為生養育他們姐弟四個,現在雖然姐弟們都上班了,但家裡還欠著七八萬元的外債。

  那天,醫生再一次告訴他,如果再不去大醫院及時就診,母親很可能會成為植物人。他依偎在母親身邊,雙手抱著頭,不讓母親看見自己眼裡將要滾出的淚水。

  看病需要花錢。可是錢從哪裡來呢?他想到了去買彩票,希望上天能讓自己“發財”,來挽救母親。

  天色已晚,他買完彩票去姐姐家吃飯,走到魚鳥河橋附近,一腳踢到一個錢包,感覺沉甸甸的。他便站在路邊等,半個多小時過去了,依然沒有人來尋,姐姐打電話催促他趕緊回家,他只好先去姐姐家。

  7歲的外甥女很好奇地翻開他撿到的錢包,驚詫地說:“包裡好多錢啊!”他這才發現,包裡不光有簽了章的支票、送貨單據,還有10萬元的現金,合計價值70萬元。

  他趕緊尋找有關失主的資訊,檢視駕駛證等,在環評證書上找到了失主的電話,終於聯絡上了失主,並約好了見面地點,這時已是晚上10點鐘了。失主來到後,他核對了汽車牌照,讓對方確認包內物品無誤後,把包還給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要他說出家庭住址以便日後登門致謝,他婉言拒絕了。失主又拿出2000元錢硬塞給他,他堅決不收,快步離開了。

  後來失主千方百計地打聽到他上班的工廠,聽說他母親病重急需用錢時,說願意出錢幫助他。他再一次拒絕了。他說:“人家掙錢也不容易,咱四處借錢,也不給別人添麻煩。”“咱苦點累點也不能拿黑心錢。”“撿錢歸還天經地義,多少不義之財都難買良心安。”“咱能過得去就不給別人添麻煩,咱能幫助別人,做夢都感到高興。”

  不久,他撿鉅款不動心的事蹟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有人說他太傻,也有人說正是這種“傻”,才會有人間最美的心靈。

  善有善報。很多人紛紛捐款,很快他母親的看病費用就湊夠了一大半。

  他是菏澤單縣人,他的名字叫張繼鎖,在煙臺牟平打工。“助人為樂、知足常樂、沒樂找樂”是他的座右銘。

  他說人其實都長了三隻眼睛,這第三隻眼睛就是良心。不管在黑暗裡還是在光明裡,這隻眼睛都能看得清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

  篇二

  一位表姐的女兒,正在讀高三,一向聽話懂事的她,在關鍵時刻,居然頻繁逃課,聽說還跟一名校外男生聯絡密切,這讓表姐憂心不已,讓我與外甥女談談,勸她以學業為重。

  撥通電話後,我天南地北地跟她扯了一通,最後悄悄地問,心中可有喜歡的男孩,是否約定一起考哪所大學?那邊沉默一會兒,說,又是來說服教育的,你是第五名。我說,不,絕對不是。姐姐我是給你傳授心得來了,人不瘋狂枉少年,大好的青春年華,如果不做點與之匹配的美好的事,經年之後,想想也會覺得有所遺憾。

  鬆懈她的心理防線後,她道出了實情:逃課是故意讓班主任跟她媽媽說的。也根本沒有什麼校外男生。那只是她反對被安排生活的一種反抗方式,從小到大,她受夠了,這次高考,她不想再接受被安排:考藝術類學校,畢業後,回來當個音樂教師,那是她媽媽的夢,不是她的。

  每個人想要的生活只有自己最清楚,任何人都不應該為其作決定,哪怕是父母,以愛孩子的名義,為他們決定一切。因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前幾天,一個朋友開著新買的車,帶著妻兒去看電影。把車泊在影城門口後,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進了放映廳。

  當他們看完電影走出影城門口時。笑容迅速凍結在臉上,愛車四周密密麻麻停滿了別人的愛車,根本無法開出。一家三口在乍暖還寒的春風裡無奈地等了一會兒後,孩子困得睡著了,倆人又抱著孩子折回影城售票大廳避風。

  漫長的一個多小時之後,才有一個車主從附近的飯店走出來。把車開走。

  第二天,朋友打電話告訴我,準備把車賣了。我說再賣就是二手車的價格了,得多虧啊!

  他說,不賣才虧,買車本來是想方便出行,提高生活質量的,不是用來添堵的,不光停車難,在路上走的時間沒有堵的時間長,小城本來不大,不如電動車方便,自行車環保。

  那一刻。朋友的這個決定,給了我不小的震撼,得與失之間,很多時候,失才是得。

  今天中午,從飯局上聽回來這樣一個婆媳之間的故事。

  婆婆退休在家,喜研美食,力求把家人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尤其是媳婦懷孕後,一日三餐,甚至四餐、五餐,餐餐可口,不重樣。

  週末,媳婦愛睡懶覺,一般情況下,婆婆就守在家裡,哪也不去,以防媳婦隨時起床,能迅速地把熱飯擺上桌。偶爾,碰到有事必須外出時。婆婆就寫張便條輕輕地從門縫裡塞到媳婦房間,上面寫著:鍋裡有煮好的粥,菜炒好了放在微波爐裡,熱一下就能吃。

  結婚三年來,媳婦不知道洗衣粉、牙膏、包括青菜、水果的價格。婆婆從沒有讓媳婦買過一根蔥,洗過一次碗,拖過一次地,在他們眼中,媳婦像古時帝王家的公主般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可是媳婦天天與老公鬧,吵著要與婆婆分開住。為此,她老公不解,親戚朋友都不能理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她說,她只想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再苦再累她也願意。婆婆買什麼她吃什麼,買什麼她用什麼,從來都沒有不吃或不用的權利,在這個可以讓人身心放鬆的家裡,吃喝拉撒都由別人做主並奉上,這不是享受。而是受苦——被剝奪生活樂趣的痛苦。

  所以很多時候,他的好心未必是對別人的成全。

  篇三

  早年的學生順子來看我,聊得開懷。他突然拋給我一個問題:“老師,您還記得畢業時您送我的書上的題詞嗎?”

  我說:“記得——順天順行、順水順風。”

  他笑了:“沒錯。但是,我想問您在這八個字下面還寫了什麼?”

  “‘順子存念’之類的話吧。”

  順子搖頭,說:“您寫的是‘吾生順子存念’。”

  我笑起來:“反正是一個意思。”

  順子說:“才不一樣呢!您不知道,當年我捧著那本書,盯著‘吾生’兩個字看啊看,看啊看——您別笑!我先把它解釋成了‘我生養的孩子’,一想,不對;又琢磨,莫非是‘我的學生’?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回到家,我認真查了詞典,明白了這裡的‘吾生’原來是長輩對晚輩的敬稱。但是,我還是執拗地認為您寫給我的‘吾生’有更深切、更復雜的含義……後來,我談戀愛了,我把您贈的書拿給我女朋友看,還特意把我對‘吾生’一詞的探究過程講給了她聽。您知道嗎,她聽後感動極了。她後來對我說,她當時就想了:一個能讓老師這麼看重的學生,肯定值得託付終身!就這樣,我們的關係很快就確定下來了。——您瞧,您寫的‘吾生’那兩個字,還是我們的大媒呢!”

  順子告辭了,我的思緒卻在他講的故事上流連,久久不肯回來。

  我多麼喜歡順子對“吾生”二字的解釋——不管它是謬解還是正解。當我在塵世間遇到一茬茬年齡相仿的孩子,當我親眼見證了他們效我、似我、逾我的奇妙過程,我分明感到自己生命的寬度與長度都在可喜地延展著。

  柏拉圖在他著名的《會飲篇》中將人類的生育繁衍分為了兩類,一類叫做“身體生育”,一類叫做“靈魂生育”。而在這兩類生育當中,他更看重的是後者。在他看來,人與“睿哲”、“美德”結合所生育出的“靈魂分娩物”對於他的生命而言是更為緊切的。我想,身為教師的我,不正擁有著自己眾多的“魂生子女”嗎?如果說“身生子女”是我與愛結合的產物,那麼,“魂生子女”則是我與美結合的產物;如果說前者的形貌是我在一種懸疑之後的無奈接受,那麼,後者的形貌則應該是我在一番深情雕鑿之後的必然所得!——吾生,你不就是我生養的孩子嗎?你是我的“靈魂分娩物”啊!

  當然,我也會歡笑著接受你將“吾生”解釋為“我可敬的後生”。我深知,今天我們擁有怎樣的課堂,明天我們將擁有怎樣的社會。我願意把吾生託舉到一個高度,讓你對這個高度著迷、上癮,讓你從此不能忍受在這個高度之下匍匐而活。等我老了,白髮飄飄,可以閒適地坐在長椅上,幸福地看你們飛翔。

  ——吾生,汝非我之所生,卻又是我之所生。我不能不在意我當初的一句殷殷叮囑如今長成了你身上的哪一塊骨骼,我不能不去想我今朝的一汪苦淚可否期待你於明日釀成一樽美酒。

  吾生,須知,無論你為官為民,身後都有一雙寄望的眼睛,願你向善而行、向上而行、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