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文明禮儀手抄報圖畫

  許多人變得很物質化,忽略了基本的文明禮儀。而大部分人注重的是成人的禮儀,忽略了中小學生文明禮儀的教育養成。殊不知,禮儀的知行是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 好習慣成就未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古人的見面禮儀

  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有許多不相同的的禮節。

  揖: 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 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古人的這些禮節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是繁文縟節。但是,瞭解它們之間的區別 ,倒也能讓我們學到不少知識。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2:從我做起走向文明

  “從我做起,走向文明”,同學們,你們心中曾有走向文明的口號嗎?現在,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公路上車水馬龍,熱鬧極了,但現在的人間天堂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文明素質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少,人們太注重金錢,卻把文明忽視,一個富豪有錢,卻沒文明,一樣不受人尊敬。你們做過嗎?如果你留心觀察,也會發現許多事情。

  我和媽媽爸爸擠在人滿滿的公交車上,由於我身材比較矮,在人群中擠來擠去,怎麼也站不穩。這時,有一位抱著小孩的阿姨,擠上了車,我本來準備好好欣賞一段文明畫面,可別人只是冷冷的看著阿姨,毫不在乎,有的甚至還說“幹什麼,別擠!”阿姨的頭上冒出了細細的汗珠,她對一位阿姨說“對不起,你能讓一下位子嗎?我抱著小孩。”“不,我還好不容易才搶到位子呢!”阿姨扭過頭去,不在理她,我心中頓時泛起一股冷流,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文明城市?不,絕對不是!這時,一個洪亮而稚嫩的聲音響起“阿姨,您到這來,坐著。”全車人扭頭一看,是一個小男孩,他舉著小手,年齡比我小不了多少,阿姨高興極了,擠了過去,連聲說謝謝。這一喊,他們好像都覺悟了,紛紛給小孩讓座,小孩又紛紛給老人讓座,一車人就像一家子人,和和睦睦,聊天聲,說笑聲混雜在一起,我則和一個小孩了得津津有味,那個小孩下車了,戀戀不捨的和我說了聲“再見”這不是文明嗎?文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讓座。

  這是別人,你呢,你做過什麼呢?我記得,又一次,我正往教室走,忽然發現了一個奶盒,當時我就犯了一個錯誤,徑直的走過去,但是我又退回來,因為我看到他們看這個盒子的眼神,不屑,傲慢,這就是學校?文明去哪了?我彎下腰,不理會別人的目光,撿起來,扔進了垃圾箱。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就是文明,不久,校園裡處處都有了文明,腳套在地上,有人彎下了腰。別人扔下的袋子,有人彎下了腰。

  文明,是和諧;文明,是謙讓;文明,是遵守;文明是理解;文明,是禮節;文明,是誠信。文明無處不在,讓我們拉起手,共創文明家園。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