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精選

  寓言故事膾炙人口,它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將寓言故事引入到數學問題中,既使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有機結合,又增加了學習數學知識的娛樂性,這正體現了新課改的全新理念.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篇一:神賜”的紅薯

  7歲時,烏戈跟祖母住在一起。上學了,同學們都有美麗的書包,七彩的畫筆,而他除了滿是補丁的書包外,什麼也沒有。烏戈很傷心,多次向祖母討這要那,祖母總是安靜地聽著,從未應諾下來。

  一天,烏戈又委屈地說:“課間同學們都有面包吃,要是明天我沒有,就再不去上學了。”

  祖母趕緊說:“那怎麼行,你好好唸書,明早我就替你準備麵包。”

  第二天早上醒來,烏戈看見祖母正跪在門外,嘴裡還不停地念叨著:“神呀,賜予我家烏戈美味的麵包吧!”說完,她舉起鋤頭朝面前的泥土挖下去,竟然冒出了一個紅通通的番薯。

  祖母失落地說:“怎麼是不值錢的紅薯?”

  烏戈卻像撿到寶貝的地捧起它:“這可是神賜的紅薯,非同一般呀!”到了課間,烏戈津津有味地吃著紅薯,還不時停下來,得意地向同學們講祖母祈願成真的事。

  那之後,每次烏戈想要麵包,祖母就向神祈禱,結果總能意外地挖到紅薯。直到一天深夜,烏戈被“沙沙”的挖土聲吵醒,他躡手躡腳地走到門口,竟然看見祖母正弓著腰在那裡埋紅薯……烏戈瞬間明白了一切。

  從此,他總是默默地陪祖母挖“神賜”的紅薯,直到回到父母身邊。

  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篇二:將軍的三個問題

  一位將軍一直困惑於三個問題,於是,他裝扮成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禪師。

  禪師正在菜園裡翻地,將軍說:“我有三個問題,請禪師開導:

  一是做事最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二是共事的人中最重要的人是誰?

  三是在每個時間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禪師沒有回答,繼續翻地。

  將軍見其年老體弱,接過鋤頭替他翻地,說:“如禪師無以回答,請明確告知,我好返回。”

  此時,一個受重傷的人路過菜園昏迷倒地,將軍為他包紮好,讓其臥於草棚。

  次日,此人醒來,看到將軍後,請求原諒。

  將軍疑惑地問起緣由,此人道:“在一次戰爭中,您殺我兄,奪我財,我立誓要殺您。得知將軍自行上山,於是埋伏於途中,不料,被您的手下所傷。本想自己必會喪命,如今,得到您的解救,我願用餘生做您的僕人。”

  將軍沒有想到,這件事讓他與一個宿敵的恩怨就此化解。

  將軍在離開之前,又問禪師那三個問題,禪師道:“我已經解答了。”

  將軍疑惑。

  禪師解釋道:“如果你昨日沒有憐憫我,替我翻地,必定原路返回,在路上,難免遭到此人的襲擊,所以,翻地之時,是你最重要的時間;如果你昨日沒有救此人,他便會喪命,你就不能與他和好,因此,他就是你最重要的人。記住,最重要的時間,莫過於當下,它是唯一能支配的;最重要的人,便是當下與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使你身邊的人快樂。這便是生活的追求。”

  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篇三:上帝知道我所說的每句話

  一位美國人帶著9歲的男孩去釣魚,河邊有塊告示牌寫著:“釣魚時間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止。”一到河邊,父親就提醒孩子要先讀清楚告示牌上的警示文字。那孩子很清楚只能垂釣到下午4點。

  父子倆從上午10點半開始垂釣,直到下午3點55分左右,突然間孩子發現釣到了一條大魚,想盡快地把它拉上岸。

  父子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將一條七八斤的大魚釣了起來。父親一眼手錶,收起笑容對孩子正色說道:“親愛的,你看看手錶,現在已經是4點05分了,按照規定只能釣到4點整,因此我們必須將這條魚放回河裡去。”

  孩子一聽,不以為然地對父親說:“可是我們釣到的時候還沒有到4點啊!這條魚我們應該可以帶回家。”孩子露出渴望的表情看著父親。

  可是父親隨即回答說: “規定只能釣到4點,我們不能違背規定。雖然這條魚上鉤的時候是否在4點以前,我們釣上來的時間已經超過4點,就應該放回去。”

  孩子聽了之後,對父親要求:“爸爸,就這麼一次嘛!我也是第一次釣到這麼大的魚,這裡又沒有人看到,就讓我帶回家吧!”父親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孩子,不能因為沒有人看到就可違背規定。”隨即與孩子捧起那條魚,將它放回到河裡去。孩子眼裡含著淚水望著大魚離去,沒有再說一句話,默默跟著父親收拾起釣具回家了。

  十多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一位很優秀的律師。在他的事務所會客廳裡掛著一塊匾額,寫著:“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

  每個來找他辦案的人,他都要求當事人必須先讀一次這句話,然後對他們說:“若是被我發現你有隱藏案情,或是不誠實,我會立即拒絕為你辯護。因為我無法替不誠實的人伸冤,那會違揹我的信仰良知。”這位律師名叫喬治·漢密爾頓,在紐約市執業,他最出名的一句話是:“我從不強辯,只照實說出事實真相,因為上帝知道我所說的每句話。”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