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清明節的散文作品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篇一:這裡的清明

  一次,孩子問我:“爸爸,你是不是很想念老祖,我領你去看。”此話一出,把我驚出虛汗,原來孩子是說掛在堂屋的遺像。

  這裡的清明似乎和文明傳說的淵源無關,或許大家根本就不懂介之推之類的流傳故事,也不知道什麼清明的由來,只知道清明來了,要去祭拜祖先,這樣一年兩年,直至刻印在後人心中。

  看著窗外籠罩著的雲層,深灰色的天空像一頂帳篷支在小城四周的山上,將小城和星空分割開來,或許傍晚小城的山尖還會掛著一個橫切的南瓜,絲縷陽光像黃紅的瓜瓤在滾圓的瓜皮的伸展,中心那一粒黃白的瓜子,向外輸送著養分。

  雲和雨就像兄弟姐們一樣,有時雲集雨來,有時雲過雨逝。清明時節雨紛紛,沒有雨的清明似乎就像枯墳裡的祖先,只有沒有腐化骨骼,躺在陰暗的角落,或許就連骨骼也腐化為泥,一堆佈滿深黑色早已褪去紅色原色的墳土,等待著人們從心裡想起並祭拜。

  求學期間,由於離家幾千裡,清明只能在心裡默默的祭拜,或者根本不用去祭拜。那時,熟悉的親人還在世,死去的祖輩,我都沒有見過,只是聽奶奶們說起過。多年後,親人相繼離世,才想起清明節一定要回去上墳,看一看那一堆埋著親人的土,是否長樹長草,是否被豬拱牛挑,是否被雨水沖刷,墳前的樹是否遮住墳向……

  清明節,經濟好的人家會拉只羊去殺,家庭一般的人家幾隻雞即可,或邀親朋好友前去家族墳地上墳。柳枝此時已經長出了新葉,不知為何要採摘柳枝置於墳頭?在這裡,柳枝和桃枝是用來驅鬼的,難道祖先沒有變鬼的,都昇天成仙了?大人也會給孩子編一定柳枝涼帽,不知是避熱氣,還是辟邪。每次吃飯,老人就會念叨:“不能用柳枝筷子夾雞肉,否則會被毒死的。”山上,也不一定會有柳枝,但還是一年一年的叮囑著。吃完飯,收拾剩菜時,老人又要高聲叮囑:“雞肉要收好,不可讓螞蟻爬過,爬過就會鬧人了。”似乎這就是,每年上墳都少不了的話。有的老人或問兒孫:“給祖先磕頭了沒有?給祖先上香了沒有?”盡責的老人會領著孩子,前去認祖墳,看墓碑認先人,要跪下磕頭,可要碰到地上,要用左手上三柱香。回想那時甚是虔誠,有時不小心還將頭磕破,褲頭磕髒。如今上墳,稍作比劃略表心意,香紙不化……多年以後,或許孩子們都不會再有上墳的場景。

  上墳時,會對有的祖墳進行填土,選土要選鬆軟的土,那樣祖墳才會蓬鬆,種植高杆茅草才能更好的生長,一家人才能從祖墳得到庇佑,才能興旺發達。要修去墳周邊的樹木,不能讓墳前的樹遮住墳向,不能讓讓墳後的樹根長進墳裡,不能讓左右的樹枝蓋過墳沿,樹上的雨滴會沖走墳上的土,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細節。

  晚飯後,大家啟程回家。一個老人點著三柱叫魂香,叫著所有上墳的子孫名字:“說著快回家來。”並和祖先說:“趕快回去守好墳。”

  篇二:清明,不訴離悲

  作者:風夕風兮

  清明臨近,腦海裡遊離的字眼盡是別離、逝去、後會無期......感懷於一朵花的凋零,憂傷於一縷芬芳的淡去,清明承載的悲慼太重,縱使明媚的春光也化不開它籠罩在心上的陰霾。晴空朗日,萬景鳴春,唯獨這個節日像個孤獨的詩人站在那裡,手握殘卷詩篇,披頭散髮,敞衣開襟,仰著臉,任悽風冷雨將自己從頭到腳淋溼,絲絲寒氣瀰漫,哀傷的側影,孤高冷豔,悽清絕美......

  嬌妍的花兒竭力盛放,此起彼伏,前赴後繼,只因這是它們最美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什麼都不想,什麼都無所顧忌,只管美麗著,美到極致,美到荼蘼。黃鶯淺唱,雛燕低鳴,春天的問候語那麼動聽,眼睛迷了,耳朵也醉了。香風挽住衣角,牽動離人的鬢髮,遠方的遊子,我將你呼喚,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葉茂春深,韶光易逝,卸下一身繁忙,尋往自己的靈根,捧一抔黃土,俯首貼地,虔誠聆聽,潛藏在骨子裡的漂泊疲憊是否依然渴望平靜,渴望歸依。

  由是多情,總惱無情,梨花落後清明。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清明,總也少不了雨聲,或早或晚,或稀蒙或淅瀝。打歇繁盛錦花,嚇退靈機百雀,給人徒添愁腸欲斷的哀婉。曾經花動一山春色不再,有黃鸝千百難尋,雨水帶著落花流走,一切美麗枝頭雨打風吹過,只消得,慼慼厭厭。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只道是辜負了,辜負了誰,說不清。許是妖姣的繁花,許是多情的柳綠,許是,已亡的故人。

  我與你靜靜守望在春天,雨疏雨急,都是憐惜,為你洗去一身塵泥,拂去一身灰敗,莫怨春光無昨日,只須行樂趁此時,誰知,明天會不會春路沁雨添花,飛雲夭矯轉空碧?

  正如那句歌詞,“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留在,這春天裡……”多麼聖潔純真的願求!若是能夠選擇,就將軀體遺留在春天裡,與鳥語花香為伴,與青山綠水為鄰。任靈魂飄蕩在鶯啼蟲唱林,兜轉於花飛蝶舞叢,悠遊上阡陌縱橫野,好不快活、閒散、愜意。

  愛極了春天,愛極了你,才想要跟你一起分享這綺麗至極的春日,哪怕你已離我故去,哪怕你我再見無期。清明佳節,是我們在春天裡的約定,我不願將你忘記,不願將你遺失,所以想將你重新喚醒,告知你,又是一年春日,沉睡的你是否還記得我們一起走過的經年往昔。

  清明,應該有更美好的寄語。只談風月,不訴離悲。允許你在我的墳頭折一枝春,讓它伴你走過漫山遍野,看盡花紅柳綠,不允許你寂寞,不允許你悵然若失,用歡聲笑語來回應我,與黃鶯一起歌唱,同白雲一起嬉戲,邀清風明月共舞,賞山海湖泊泛碧。請把你的思念交付予春天,繁花似錦會為它裱框,百鳥爭鳴會為它奏樂,大自然靈逸的畫筆會為它勻墨調染,你只需要踩著一雙輕巧的鬆布鞋,張開寬衣廣袖,拾掇起一枚枚嫣紅,一片片新綠,迎著暖陽的方向,善待輾轉於紅塵中的自己。

  酌一杯酒,灑於墳前,我與你在風中對飲,感恩你贈予我的溫言厚語,感恩你的顧念深情。如今已是芳草萋萋,林蔭鬱郁,繁忙的你即將遠行,留我一人獨自賞春,不要擔心我會孤單,我與你與春天同在!

  篇三:記清明

  不自主的便想起那句杜牧醺醺然時呷出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被雨水與酒水稀釋的哀傷,淡而清,便如那清晨青石板小路上掃出的花痕,還得是昨夜微雨時簌簌而下的杏花留下的。這是清明。

  為何年年的這時,都在綴著小雨呢,天上哪兒來那麼多溪流呢?昔年外公笑得和藹,對我念叨著:“這介子推的忠義還真不是咱一般人能比的,老天爺都哭了好幾千年,看,還停不下來吶。”這話外公也是年年都要說的,繼而又撫撫我的額頭,“妞妞也要像他學學,忠義二字可得給我記住了。”我那時那麼小,哪懂得什麼忠義呢?便是現在,也只曉得掃掃墓念念早已不在世的祖先。我只會托腮,在一片煙雨朦朧中,想著那些個衣袂飄飄的年代,那位被後人崇仰的介公曾如何在年年的四月摘茶品茶,笑得儒雅風流。可這些都不過是孩童的胡思亂想,後來才知道,介子推是生在春秋時期的山西人,一路陪重耳流亡,功成後又退隱綿山,怎會採茶呢?身份時間形象全不對呀!活脫脫一位人民好公僕被我弄成了戲文裡的翩翩少年郎,真是罪過罪過。

  再大一點兒,清明便不是那個想來想去的時節了,我想,或許是我變得匆忙了,或許是外公的精神變得不濟了。那些兒時的詩情畫意在雨中淡得唯有絲絲縷縷,不細聽細聞細瞅真是難覺察到。腦子總是亂哄哄的,裝滿了定理公式,天文地理,懵懂情愫,早沒了絲絲縷縷的空位了。但我總覺得我那不是忙,而是怕。誠然,我是怕懷舊的,所以才故意去忽略清明,忽略她的雨絲和清涼,還有最重要的無端感傷。

  小樓一夜聽風雨,這種時節,誰敢懷舊呢?原是歡喜的往事,此時此景回憶起來,都如張了青荇般撓得人心直蕩,酸酸楚楚的。不敢懷故友啦,因為斯人已不知在何方,不知那裡是否也在漾著雨,連“天涯共此時”的機洽都沒了。不敢懷故事啦,因為斯事已不來夢裡多年,若此時懷念,頗有“近鄉情更怯”的意味,與其默默為之流淚不如讓美好留在曾經。不敢懷那歷朝歷代的古人古史啦,因為正如王羲之筆下的蘭亭序,今人懷古,卻不知百年後又是誰在懷念早已無知無覺的我們呢?

  那便不懷舊了吧,這清明於我,既無臆想,也無感傷,豈不正好?可不免還是要吟誦幾句,寫下幾句,可見中國人骨子裡便是詩情畫意的,多悲春傷秋的。簾外花開了不少,在水汽中溶溶的一團團,模糊不清的紅與綠,可見清明感傷的不僅是人,連花呀草呀也跟著惆悵了。

  因而我這傷情,也便有了根由和慰藉,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