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風景隨筆

  風景那麼美好,當然要寫寫才更好。那高二學生眼中的風景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北京的秋

  北京城的秋天,最美的地方應該就是在郊外了。它那種美,美不勝收。

  這時候乘坐汽車在八達嶺以北的公路上行駛,車窗外就呈現出不斷變換畫面的自然景觀。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米勒,再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馬奈。色彩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個個都活蹦亂跳,都有生命。黃的黃得徹底,紅的紅得透明,綠的綠得蒼鬱,就連天上的白雲也捲曲如雞毛狀,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中飄蕩。坐在車裡的人們不由得興奮起來,帶著淡淡的傷感:“好個秋天呀,怎麼如此倉促,還沒把你看夠就要走了呢?”

  時序已近11月,難免會生髮出這種眷戀的傷感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之所以發生,倒不是由於經歷了太久的夏季單調綠色的浸泡,也不僅是由於秋陽下大自然呈現出來的美麗色彩和對於溫暖秋季的眷戀,而是因為眼前的和諧與美實在令人銷魂,在於這些似乎未曾見過的燦爛色彩是如此豐滿、充足,它們在特定的角度裡因陽光的照射而擴散出來的鄉土情調和文學韻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濃烈。因此說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說秋天是色彩錯雜光影幻動的世界就都遠遠不夠了。為什麼呢?因為生命才是最可寶貴的,沒有生命的世界總是僵死的。

  我們說某人畫得好,那是因為他的畫有靈氣,而所謂靈氣也就是生命。秋天並非平靜如水,秋天也非只聞蟲吟。秋天是熾烈的、喧鬧的、跳動的。生命在這個季節唱出了它的全部美麗,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與冬的交界處,生命愈是頑強地表現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裡面擠進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顏色、一種聲音或一份韻味,就像一位老畫師在他的晚年把畢生功力都畫到畫布上去一樣。

  請看公路兩旁的白楊樹吧。白楊樹已經老了,雖然樹葉開始脫落,有的已經老得不成樣子,枝椏畢露,依然昂首向天。這白楊樹生性倔強,就連它掉在地上的葉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乾枯了殘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翹出堅硬的不規則形狀,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黃色的看似綿綿的絨毯定會發出抗議的叫鹼。

  在金色的秋天的陽光下,坐在車裡的人們心頭顫動了,即將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們沉默無語,都沉入對於生命的偉大力量的讚歎。藍天、白雲,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山坳裡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雜樹亂草,車子真好像馳進印象派畫家的油畫裡來了。色彩是如此調和,畫面是如此豐滿,汽車的發動機醉意朦朧地哼著,人們都不說話,好像也醉了,好像這一切,山、石、林、樹、人,以及鋼鐵製成的車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現,都在使自己成為這些風景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組成部分。於是車子裡的人們開始坐不住了,都在心裡問自己,怎麼住在北京城這麼多年卻從未見過真正的秋天,怎麼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侷限於樓頂碧空下盤翔的鴿群和夜晚天上被兩棵棗樹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蒼白的月亮了呢?

  原來北京城的秋天這麼美,讓人如此眷戀。

  篇2:我愛家鄉的小河

  在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河,那是一條包含親情的小河,那是一條有著親人味道的小河。

  這條小河在家鄉南面的一個樹林裡,它就掛在一顆桂花樹旁。

  早晨,太陽漸漸地從山坡上跳了出來,陽光就迅速的灑向樹林裡。聽!小河睡醒了。小河是那樣那樣清澈,沒有一點兒渾濁,清的都可以看見河底的沙石。小河是那樣那樣平靜,靜的彷彿那是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周圍的香樟,桂花樹倒映在河面上,這真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就是“萬千翠綠一點兒黃。”吧!

  中午,家鄉里火轟轟的,說不出的炎熱。要是走進樹林裡的小河,那真是比吹空調還涼爽。在這個時候,準會看見一群孩子在嬉戲,或是瞧見幾位婦女在洗衣服。

  到了晚上,大家都要睡了,只有幾個孩子睡不著,小河也睡不著,孩子們都在數星星,小河也在數:一顆,兩顆,三顆……

  這就是我家鄉的小河,雖然沒有黃河大,西湖美。但我愛家鄉的小河!

  篇3:情定小巷

  喧鬧的城市中,總有一處隔離了人間喧囂,寂靜偏遠的一角。它似乎早已被人遺忘,但從不顯得孤獨冷淡,她的美不曾被踐踏,一面是樓房高聳殿閣崢嶸,一面是山清水秀天高雲淡。於是它成了那廣闊城市中遼遠的一片淨土。

  秋日的陽光,少了夏日的焦灼,暖暖的撲在臉上,好似孩子般溫柔又明媚。立在它兩旁的樹,也沒有了夏日茂盛的隱蔽,不在綠的那麼深沉——淺淺的綠,綠中透這點秋天象徵性的黃色。沒有濃密樹葉遮蔽的樹杈,越發顯得挺拔堅韌。透過那一絲的空隙,陽光柔柔的斜射,在地上形成淡淡的耀斑。等到深秋,樹葉枯黃,葉落歸根,樹冠上偶爾掛著幾片丁零的葉子,便成了麻雀們嬉戲的玩物。樹幹全部露出,給人一種勁拔堅毅的感覺,卻沒有滄桑悲愴的情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葉子落在那條石頭鋪成的小路上,風韻獨特,小路沒有柏油馬路的寬廣,也沒有水泥路的平坦,但小路的坑坑窪窪卻和石頭堆砌的高聳的大牆相映成趣,和諧如奏鳴曲。

  冬日的陽光,好像時刻為雪隱藏著自己。雪後,這裡沒有街市的叫賣聲,沒有馬路的氣鳴聲,有的只是陽光保留著溫度,或者雪花飄零的聲音。當雪覆蓋住小路,便覺著有一種一刻永遠的感覺。夜幕降臨後,昏暗的街燈卻顯得格外明朗,地上的白雪“亮晶晶如鏡之新開”,高大的牆,因參差不齊,在突出的石頭上便堆積出一層厚厚的雪。微弱昏暗的燈光,使原本就寂靜的小路,更安靜了。偶爾有人走過,便會在雪花上留下一行清晰的腳印,在這樣的環境下,演奏一首小提琴曲,會有多浪漫呢?這一切的一切,如一幅畫——沒有素描畫的真切寫實,沒有水墨畫的具體豐富,但它就是一幅絕無僅有的畫。畫出人的情感,畫出景的別緻。

  在鋼筋混凝土的時代,難得有這麼美妙的景緻,它沒有多麼的高貴,卻有許多的優雅,色彩不濃,回味卻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