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別離觀後感

  《小別離》電視劇,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反思和感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別離》這次火了,不僅因為它炮轟了中考和留學,更是因為它接地氣,反映了中國家長的普遍焦慮。三個孩子,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家庭——平民、精英、富豪——從他們的家庭格局,似乎看到了自家孩子未來的走向。

  第一個孩子 學霸

  第一個孩子,琴琴,普通家庭的孩子。優等生,成績一直排在年級的前幾名,典型的學霸。按照爸爸的話說:“我們家是祖墳冒青煙,才出了琴琴那麼好的孩子!”

  琴琴的爸媽,一個是計程車司機,一個是社群醫院的醫生***曾經多年無照行醫***。媽媽當初沒有上過大學,可是她的姐姐早年咬牙出國,現在有房有車。所以根據琴琴媽的人生經驗,自己當初就是沒有好的學習機會,現在才過得那麼辛苦。典型的,把人生期望轉移到下一代身上的家長。

  琴琴本是三個孩子中最不需要出國的,重點高中槓槓滴。當媽媽一門心思賣房出國時,如果琴琴站出來跟媽媽亮明觀點:不!想!去!金家不會鬧出後來的一出出雞飛狗跳。琴琴根本不想離開爸爸媽媽,但她一直沒有堅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一直是三個孩子中存在感最低的。

  這兩天,網上有一篇文章轉發量很高,太懂事的孩子往往讓人心疼,太懂事很多來自於自卑,說的不就是琴琴嗎?缺乏對獨立人格的培養,孩子不僅容易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免不了走向平庸。

  第二個孩子 學農

  第二個孩子,中等生朵朵,成績一直在年級100名上下掙扎。媽媽對她的最大期望,就是從“良”到“優”。

  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代表,白領、骨幹、精英。黃磊飾演的爸爸方圓,是三甲醫院的眼科醫生,但海清飾演的媽媽是主管,住大房開好車,唯獨對孩子的教育憂心忡忡。

  這樣的人物設定,讓媽媽爭強好勝,對孩子的成績緊張、焦慮、不講人情,整天夢想孩子的未來,能更上一層樓。可想而知,帶給孩子的壓力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大。

  說謊。朵朵為什麼不敢讓媽媽開家長會,進而改卷子分數,說謊?還不是怕責備。有多少孩子,當媽媽找自己談話,媽媽還沒張口,這邊眼淚就落下來了。說謊,都是逼出來的!

  沒有尊嚴。畢業班,朵朵媽禁絕了她一切娛樂、休閒、寫小說、社交活動。朵朵參加了學長的演出排練,被朵媽當著眾人數落。絲毫不管朵朵的尊嚴。

  沒有隱私。偷看朵朵的日記,得知朵朵與學長有交流後,先入為主地認定朵朵早戀。不僅不尊重孩子隱私,而且與孩子缺乏信任和溝通。

  第三個孩子 學渣

  第三個孩子,張小宇,富二代,太子爺。頑皮可愛,典型學渣,成績排名在年級倒數。父母離婚,後來母親去世,爸爸找了個比他大不了幾歲的繼母蒂娜,然後蒂娜肚子裡還懷上了小baby。

  他是三個孩子中,面臨的家庭問題最多、出狀況最多的,但也是最有主見的一個,更敢拼,更敢闖,也更敢承擔責任。在表達自己態度和情感方面,張小爺那可是個移動的表情包!

  張小宇長成這樣當然跟他爸有關。敢想敢幹的性格,絕對是mini張亮忠,連傻勁兒都一樣一樣滴。

  即便經濟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公平度,難道窮人就沒有機會逆襲麼?還是這三組家庭。

  富豪家庭 張亮忠與蒂娜家

  蒂娜不僅只是年輕漂亮,她還有研究生學歷。她會在學校為了捍衛小宇而出頭,也願意接受小宇誠懇的道歉,這個後媽是通情達理的。

  當與小宇同一屋簷下,矛盾升級時。“有錢真好”上線了:蒂娜可以給小宇的房間加隔音,也有錢把小宇送到國外眼不見為淨。

  這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預感編劇會給富二代的小宇,一個學業、家庭兩團圓的結局。

  精英家庭 方圓與童文潔家

  黃磊飾演的方圓在《小別離》中幾乎無可指摘,但海清飾演的朵朵媽文潔卻在網上被炮轟,這很科學!

  朵媽為啥這麼奇葩?劇中介紹,朵媽其實是個孤兒,“只有朵朵一個有血緣關係的親人”,相信朵媽的童年並不富裕。

  但朵爸方圓家境不錯,朵爸大學讀了醫學院,朵姑方歡留學美國。方圓在劇中的種種育兒觀念,無論是傾聽式溝通,還是與朵朵做朋友的方式,都讓孩子減少了逆反,促進了和諧。

  方圓不僅是中產階級的代表,也是中產階級“二代”的代言人,但還是在告訴我們,有錢不一定有眼界,而沒眼界一般教育不好孩子。

  平民家庭 金志明與佳妮家

  金志明不思進取,地球人兒都知道了。佳妮從小學習成績好,但姐姐芳妮嫁個美國人,讓佳妮認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她對美國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羨慕,進而引發家庭危機。

  所以,到底要不要嫁給窮人呢?貧窮真的會毀了一個孩子麼?

  培養孩子的自信,長期生活在貧窮中的父母,很難有自信心,而自卑的情緒非常容易傳染下一代。很多家長自身眼界和追求有限,但卻以不切實際的願景為標杆,扼殺了孩子的選擇權。

  有個豆瓣很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雖然父母各有各的時代侷限,但那些愚昧無知、狡猾貪婪、低俗無理、斤斤計較,會因為他們為人父母而煙消雲散麼?

  當然物質並不是決定性的。只有思想的貧窮才最可怕,因為它會讓你“認命”。有些人很窮,但窮得有風骨、有堅持、有思想,他們照樣能教育出很好的小孩。

  父母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積極影響

  在最後,姑且大膽預測一下,15年後,張小宇繼承了他爸的公司,金琴琴研究生畢業後成為張小宇公司的管理培訓生,而方朵兒成了作家、編劇,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階層分野,讓教育也不能絕對公平。

  父母的階層差異,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的侷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

  “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所以,還是那句家長們耳朵都聽出了老繭,但的確十分有道理的話:父母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

  篇二

  通過《小別離》電視劇,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反思和感想。劇中朵朵的媽媽為了孩子在班上取得好成績,能考上重點高中,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想把孩子成績提高上去,結果與青春期的朵朵之間發生一系列的事,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現在的教育體制一切都為了分數,孩子成了考試機器,分數稍微有一次不好,家長就感到受不了,這樣下去怎麼行呢?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一切都只為了分數,把孩子的興趣愛好全部放在一邊,不和孩子好好溝通,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琴琴的媽媽希望孩子能出國深造,不要像自己和她爸一樣碌碌無為,只有出國了才能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有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想法,認為自己沒有在學校裡好好學習,沒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十幾歲的孩子都處在青春期,有些頑劣,有些調皮。像小宇那樣的孩子,父母對孩子平時管的少,缺乏父愛或者母愛,比較任性,固執,這樣的孩子容易走上極端,所以說家長在家裡一定要與孩子多相處,給孩子做一個榜樣,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培養積極向上,心理健康的孩子。

  關於怎樣培養出好孩子,這是個值得深思的話題,需要老師,家長,社會共同努力。我個人認為首先要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家人之間一定要相互理解,相親相愛。

  2.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她***幹自己喜歡乾的事。

  3.把孩子當做朋友,多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多和孩子溝通,成為好朋友。

  好的教育方法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培養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之才,《小別離》告訴我們的恰恰是這一點。

  篇三

  《小別離》是這個時代難得的作品,因為它直視了我們共同的焦慮。

  與許多人悲催的生存境遇相比,方園等家庭的教育經歷其實未必有多麼不堪,多麼催淚。在成千上萬留守兒童、候鳥少年或者吃不上營養餐的貧困地區學生的匱乏映象對映下,許多都市家庭孩子的教育是饜足甚至過度的,但根本點在於這樣的饜足和過度絲毫不能帶來幸福。所以,我們也不能據此判定魯引弓的寫作是矯情的,因為不同的家庭各有各的煩惱焦慮,無論它們因何而生,焦心的感受都是真切無比的。古人云,“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其實聖人也有“終身之憂”,庶民也有“一朝之患”,而中間的很多人呢,雖解決了形而下的困境,但還無法完成形而上的超越,在二者中間撕扯糾結,也許反倒有更多的不幸。方園、林紅、吳佳妮們努力踮起腳尖“搶購教育”,想去夠一夠更好的生活,夠不著當然痛苦,勉強夠著了,也將衍生出一串串的煩累,比如,不得不委屈自己,不得不苟且過日,不得不仰人鼻息,不得不經歷一番小別離。

  你是自認生活得不錯的中產階級麼?但有時你是否覺得擁有的一切都脆弱得不堪一擊?你僥倖贏得了自己這一代的生活,可有信心贏得下一代?……這是橫亙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問題,也是看《小別離》這時的感嘆:這表面風光但實際千瘡百孔的中年生活……

  但怎麼辦呢?誰讓你遇上了這樣一個時代。

  必須得承認,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情緒,而高速發展的時代裡也許就註定了集體的焦慮。五十年代美國人集體焦慮,九十年代的香港人集體焦慮,所有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里人們都極度焦慮,因為選擇太多,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將來生活形態的千差萬別,責任太大,所以你無比焦慮。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洛梅安慰人們說焦慮也並不是沒有好處“那是一種與創造性同在的情緒,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焦慮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恰當的感覺到時代脈博的人。”

  也就是說,時代裡最聰明的人才會焦慮,最有才幹的人才會焦慮。焦慮讓人不快,讓人煎熬,但也讓我們始終處於應激狀態,更好地面對多變的挑戰。

  但過分的焦慮是不必要的,因為無濟於事,我們註定只能與焦慮共存,相融相合,帶病生存,因為焦慮保護了你。

  也許,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了,比如像黃磊和海清一樣抱頭痛哭一場,比如像朵朵一樣去寫一個大IP,比如寫下真正讓你焦慮的清單,告訴自己那些問題是能解決的,那些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做出了選擇不必後悔,因為那已經是你當下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了。你必須告訴自己你接受焦慮,就像你接受我們的時代,接受這時代給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好以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