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讀經典讀後感心得體會

  經典就在我們身邊,經典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經典更影響著個人的發展。以千年文明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關於朝讀經典的讀後感作文,歡迎閱讀!

  朝讀經典讀後感篇1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朝讀經典讀後感篇2

  人生在世一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

  時光流逝,年華短暫,有多少經典流逝於指縫之間,又有多少韶光可供你細細的品讀經典。

  品讀經典,把握現在。你參多少次感嘆《紅樓夢》的傳奇;你參多少次沉醉於《巴黎聖母院》的哀傷;你參多少次徘徊於《飛鳥集》的意境,品讀經典,讓我們生命靈動,然我們靈魂流光溢彩!

  很喜歡杜牧的“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於瞬間見永恆,生命,一場既定的旅程,你我皆是旅程中或匆匆或慢踱的行人,那一條漫長又迂迴的道路從遠處綿延而來,又於或深或淺的腳步中蜿蜒向更靜謐的遠方。旅途中,當我們選擇品味經典的方能感慨於杜牧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方能探尋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現實生活裡一片狼藉,物慾橫流,流盡了血汗;彩燈閃爍,爍幹了安寧。《詩經》中素琴吟風的高雅不再,《繁星》中短笛賞月的古韻難留,現代人創造的物質文明中心靈的安逸難以尋求。經典這種集聚成功的大資產,讓你的文學字元如樂符一樣靈動地跳躍著,品讀經典,於問聲中創造了永恆。

  川端康成淺淺的一句“今晨四點鐘,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同樣是經典文學的化身,他瞬間感動了多少人的心靈,這是夢與現實最完美的結合,讓那些俗世之物頃刻間土崩瓦解,讓多少在現實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心靈得到溫暖。是的,品讀經典不單單是華麗的欣賞,讓人擁有心靈的慰藉才是品讀經典最好的饋贈。

  其實,經典就在我們身邊,經典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經典更影響著個人的發展,莫言說《鋼鐵是怎樣煉成》場景還歷歷在目,我說這就是莫言延續歷史,走向成功的華麗轉身。我們需要保爾·科察金的信念,我們更需要他的意志力,因為那是詮釋成功的最好載體,更是延續經典的最好憑證,未來,我們會以更新的姿態來面對經典。未來,我們必是經典的傳承者。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經典,人生之支柱,不滅之光芒!

  朝讀經典讀後感篇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師德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於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朝讀經典讀後感篇4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一段非常激動人心、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了。它就出自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已經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情況下,強忍病痛的折磨,歷時三年於1933年才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書中告訴了大家一個名為保爾·柯察金的少年,經歷種種坎坷磨難,成為一名忠於蘇維埃的革命戰士,最後雙目失明卻堅持創作小說的這樣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講述的內容就是取材於奧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親身經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借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展現了從1915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在此期間,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同國內外敵人及各種困難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保爾就是在革命的熔爐中,從一個工人子弟鍛鍊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的。

  講起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一種敬佩之情就從我的心底油然而生。他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無論是在殘酷的戰場上,還是在波折的感情中,或是在艱苦的工地上,都沒有讓他倒下,反而把他磨練的更加堅強、勇敢、正義。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他仍不向命運低頭,依然咬緊牙關向命運抗爭,以頑強的毅力寫作,以另一種方式實踐著他生命的誓言。從保爾身上,我看到了他的堅強、勇敢,那種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可貴品質。“鋼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裡鍛煉出來的,所以才能堅硬和什麼也不怕。我們的一代也是這樣的在鬥爭中和可怕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學習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告訴了我們:作為一個人,就要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良的素質,朝著生活的目標進發。這樣,他才不會被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壓倒,才會勇敢地在逆境中成長起來!有了它,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更會堅強地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