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著讀後感精選

  篇一:

  餘華棄醫從文,這與魯迅相同,後成了一位名振海內外的作家。我是小說《活著》後從內心肅然對他敢於直面現實而起敬,這與魯迅又儼然相同了。

  餘華是這樣解釋“活著”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贊同他的觀點,面對當今社會如此多的貪官汙吏,我們也不應該苛求作家有多麼高遠的社會責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現歷史,就足夠了。

  當我看完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後,又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次被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所震撼。從我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不誇張地說,看《活著》小說和電影,我都是含著複雜的淚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顆淚珠都閃爍著人性本有的憐憫之光澤。

  餘華的《活著》通過徐福貴有些超脫的敘述,故事沿著倒敘展開。而電影則是張藝謀借用一支諷刺的椽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寬度近達半個世紀中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的畫卷。雖說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實,真實地存在於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殺的中國農民的命運史詩。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著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著……不能說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說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著……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著》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著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說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為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說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著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應該活著,因為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篇二:

  電影《活著》改編自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影片在開頭就展現了一個富家少爺沉迷賭博玩樂的情景,最後被騙去了全部家產並氣死了自家的父親。從此這個人物開始了他坎坷的後半生。在幾十年裡經歷被捕,中年喪母喪兒等一系列打擊,最後剩下的唯有“活著”。

  電影中的主人公富貴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爺後來淪為演皮影戲為生,又經歷了喪兒的悲痛,最後連妻子也因為教授被饅頭噎著,而失血過多死亡。富貴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他的親人一次又一次地離開他。電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著,人活著不容易,小人物活著更不容易。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著,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著。

  命運給富貴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電影中的表現手法也表現了對命運的諷刺。活著,這麼不幸悲慘為什麼仍然要活著,我們到底又是為了什麼活著,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寧願光鮮的死去,還是悲慘的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麼說,我認為活著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