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學價值文學價值基本資訊

  文學價值是文學有用性及重要性的體現。文學價值如何生成是文學理論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什麼是文學價值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文學價值,歡迎閱讀。

  什麼是文學價值

  【釋義】①體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裡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文學價值決定於文學作品的質量,包括審美、思想、核心價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內在藝術價值。即對人們有積極意義的價值。②文學作品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文學價值基本資訊

  【詞目】文學價值

  【注音】wén xué jià zhí

  【示例】這篇散文很有參考~ㄧ粗製濫造的作品毫無~。

  文學價值詳細論述

  【延伸】著名作家殷謙在其雜文集《殷謙雜文全集》裡對文學價值做過詳細論述:“作者的人格狀況和人文素質是詮釋文字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一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對讀者的態度以及作者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他能不能使讀者體驗到詩性的意味和純正的美感,能不能以健康積極的趣味創造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他能不能以充滿同情和悲憫的情懷敘述具有人類性和社會性的經驗內容,擺脫自戀和自我主義的傾向,使筆下的文字成為人們真正的精神食糧;他能不能讀者前行之路上提供溫暖和光明,能不能以文化自覺客觀地發現社會殘缺和病象;他能不能捍衛自己的理想以及內心的尊嚴與自由,能不能不淪為市場的奴隸而用娛樂和虛假的方式來粉飾現實以及迴避歷史,能不能對他的讀者說真話。能不能直面權力並勇於鬥爭;他能不能擺脫市儈對自己心靈的毀壞而以昇華力來描寫和敘述,能不能擺脫金錢和權力等異化性力量的消極影響,能不能以充分的教養和健全的人格來以筆為旗,文以載道……真正的作家以及文學作品應該包含著這幾個尺度,也就是為文的普遍的價值準則。”

  因此,文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實用功利的層面,更是一種精神性價值。

  淺談孟子的文學價值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由孟子和其弟子萬章等合著。全書七篇,每篇分上下。孟子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曾仕齊為卿,遊說滕、魯,晚年退歸鄒,授徒講學,著書立說。他主張“王道”、“仁政”,反對不義戰爭和橫徵暴斂;提倡“民貴君輕”,以民為本。他又倡言“性善”,重視個人後天的道德修養。 《孟子》的文學價值,首先表現在它再現了孟子作為儒家學者濟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為普通人剛直而富於情感的個性特點。他藐視帝王,有時近於狷介;鄙夷奸佞,有時近乎偏狹;爭論藝,有時近於偏頗;待人誠懇率直,有時近於天真。 其次,《孟子》文章雄辯,充滿論戰性質,但又注意論辯技巧,剛柔相濟。或根據不同物件,掌握對方心理,妙設機巧,引人入彀,層層緊逼,步步追問,勢不可當。如“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巧妙避開齊宣王想了解“霸道”的心理,並逐步將話題轉到“王道”上來,就近取喻,肯定齊王有“仁心”,可以“王天下”,以引起他對“王道”的興趣,然後才正面闡述自己的“王道”主張。或欲擒故縱,誘敵深入,讓對方擺出論點,樹起批駁的靶子,然後因勢利導,層層推進,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為神農之言許行”章***《滕文公上》***,批駁許行“賢者與民並耕而食”的主張即是如此。或用比喻和寓言說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如“魚我所欲也”***《告子上》***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捨生而取義”的道理。對此,前人稱許備至。清人吳敏樹說“:古文之道由韓子。韓子推原孟子。故餘於孟子尤盡心焉。”郭沫若將其列為戰國散文“四大臺柱”之首。劉大傑稱讚《孟子》在儒家作品中“最有文采”,“對後代很有影響”。

  語言上,《孟子》不僅詞彩華贍,痛快流利,而且感情強烈,氣勢磅礴,富於鼓動性。不語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熱”、“出爾反爾”、“出類拔萃”、“心悅誠服”、“一暴十寒”等等,都成為成語,至今流傳。

  但回顧歷史,《孟子》 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地位的確立卻是一波三折。先秦以迄兩漢, 所謂的“文學”實即一切學術的總稱, 因而孟子雖被稱為“文學之士”, 卻並不包含《孟子》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作品之意。到了文學觀念趨於獨立的魏晉六朝時期, 諸子史傳的文學價值又因其缺乏文學創作的自覺意識而受到懷疑,文學地位趨於邊緣化,《孟子》自然也不能例外。孟子》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地位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得以完全確立是在唐朝古文運動興起之後。古文運動的旗手韓愈首倡儒家的“道統說”, 認為儒家之道從三代傳到孔子,“孔子傳之孟柯。柯之死, 不得其傳焉”*** 《原道》*** , 因此“,求觀聖人之道者, 必自孟子始”*** 《與孟尚書書》*** 。孟子被說成儒家道統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社會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與此同時, 孟子的文章也受到韓愈的極力推崇, 稱之為“以道鳴者”*** 《送孟東野序》*** , “或問為文宜何師? 必謹對曰: 宜師古聖賢人”*** 《答劉正夫書》*** , 孟子正是韓愈心中的古聖人, 後人評價說 “韓文出於《孟子》”。由於韓愈在古文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孟子》的文學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文學地位空前提高, 成為古文寫作的典範。到了宋代,《孟子》被尊為“經”, 其文學地位也隨之得到進一步的鞏固。直到 20 世紀以後, 隨著西方文學觀念的輸入和普及, 情感、趣味、想像、風格、形象、性格、結構以及超功利性等文學的審美因素成為界定文學作品的標準。嚴格按照這些標準去衡量, 諸子史傳似乎都不是合格的文學作品, 由此學術界開始有人出來予以質疑。這種質疑雖未最終得到文壇的認同,但此時的《孟子》已經從 “經”的寶座上走了下來, 重新回到了諸子的行列。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孟子》 的文學價值已得到充分的挖掘, 其作為諸子散文的傑出代表的地位也得到了公認。然而在走進新世紀之際, 當學術界反思這一段學術歷程時, 卻普遍感到一縷遺憾。常森認為“現代學術正規化的建立, 的確是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空前的成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但也深藏著某些重要偏失”, 其中最重要的偏失就是“疏離先秦散文的歷史存在”,“整體上背離了歷史性原則”。趙敏俐指出採用新的文學觀念對先秦文學進行新的解讀, 造成了對先秦文學的割裂, 使之內容與形式分離。聶永華在肯定“20 世紀百年中, 研究者逐漸擺脫了傳統經學的樊籬, 以現代學術理念觀照先秦諸子之文, 確立了把握《孟子》文學價值的基本正規化。通過對構成《孟子》及其諸子之文各要素的分析來認知其藝術特色、價值與成就, 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的同時, 也指出,“百年中對《孟子》散文藝術性的確認, 所使用的評判標準和術語基本上是從歐美移植來的, 存在在著以‘現代散文’理念來宰割‘先秦散文’的偏失”。對把文學理念往先秦散文身上生搬硬套的做法一致表示不滿, 雖然他們立論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所提出的糾偏拯弊之道也各有特色, 但都強調要從先秦散文的歷史實際出發來解決問題, 最終實現對現行的文學闡釋理論體系的更新。本人認為,深化先秦散文研究, 不能動搖和放棄以現代文學觀念為本位的學術立場而回歸到古人的泛文學觀的水平, 而是要求在用現代的文學觀念來“觀照”、“解讀”先秦散文的時候, 充分尊重先秦散文的歷史風貌, 不是簡單地按照現代的文學觀念按一定模式去找尋甚至硬性地去拼湊它們的文學因素, 而是要從它們的歷史存在出發, 去考察和推斷它們的文學因素如何合乎邏輯地產生和發展的。

  20 世紀以來, 幾乎所有對《孟子》散文藝術的討論都圍繞著其中的論辯藝術或論辯技巧,但似乎並未忽略《孟子》散文的論辯特徵。當然,《孟子》散文是說理散文, 則對其文學性的探討自然離不開對其說理藝術的探討。然而論辯本身實質上並不是個文學的問題, 而是一個人類文化史上十分特殊的問題, 它揉合了哲學、邏輯學、語言學、修辭學、心理學乃至社會學的許多內容, 主要是為各種社會政治倫理學說提供論證和說服手段的。它是一種專門的學術門類, 西方稱之為“論辯學”。無獨有偶, 中國先秦時期也有自己的論辯學, 這就是以“墨辯”為代表的名辯學說。諸子散文是與春秋戰國時期日益高漲的名辯思潮相伴而生的, 名辯思潮的驚濤駭浪浸潤了諸子散文的每一頁。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忽略了對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過程的歷史性把握!

  《孟子》散文字質上是論辯性的, 它幾乎在所有方面都符合論辯學理論的一般規定, 因為它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名辯思潮日益高漲的歷史環境中, 所以又帶有先秦名辯之學的獨特風貌。但是《孟子》的文學價值, 不應只體現在對其中的文學因素的抽取和羅列, 而應更進一步探討這些文學因素得以產生的依據和來源。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儒, 具有深厚的道德思想修養和堅定的操守, 因而其文章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積極的道德力量, 這是《孟子》散文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但是“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孟子》散文在後世之所以產生長遠而巨大的影響, 同其中包含的高超的論辯技巧和富的文學因素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