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城市規劃管理條例

  佛山是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經濟的經濟的發達是有賴於其城市的規劃,那麼你對有多少了解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和規模

  ***一***城市性質

  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二***發展目標

  實現產業轉型、城市升級和區域、城鄉的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區域影響力和生態文明水平,將佛山建設成為“先進製造基地、產業服務中心、嶺南文化名城、美麗幸福家園”。

  ***三***城市規模

  2020年,佛山市域常住人口910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22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218.26平方公里。

  ***四***發展戰略

  1、戰略一:以人為本,民生改善

  加快四項“基礎服務”和四項“基本保障”的建設。逐步完善外來人口就業、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關係民生的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和多層次的養老設施體系,健全住房保障;加快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豐富市民公共生活。

  2、戰略二:轉型提質,城市升級

  區域融合,加快廣佛肇一體化建設。優化區域分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對接;縱深推進廣佛同城化,強化兩地高階服務協作;加強與周邊城市協調發展,深化與國外及港澳臺等地區的合作。

  城鄉統籌,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統籌空間資源,構築“強中心、多組團”的城市發展格局;劃定城鄉功能分割槽,引導分割槽差異化發展;加強城鄉聯動,以公共交通、綠道等網路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大力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水平。

  產業轉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為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完善產業支撐體系。

  城市升級,構築功能卓越的組團城市。高標準建設中心城區,加強重大專案和設施的集聚發展;加快推進佛山新城崛起、桂城千燈湖片區拓展、禪西新城開發和禪城老城區改造提升;加快市域城市副中心、組團中心的建設。

  交通引導,加強市域組團與中心城區的交通聯絡。構築聯絡中心城區的快捷交通體系,引導市域組團式發展;結合軌道交通樞紐,建設功能混合的TOD社群,引導土地集約高效利用。

  文化強市,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再現嶺南文化發源地和集聚地的人文風采;打造祖廟東華里、南風古灶等嶺南特色鮮明的人文風情區;以城市中軸線為重點,打造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城市名片;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標誌性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3、戰略三: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推進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加強區域綠地、生態廊道建設;構建以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群綠道為架構的綠道體系,形成網格化的區域生態佈局;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提升環境質量;推進國家級生態市、生態區建設,大力推進公交優先,發展綠色經濟、迴圈經濟,探索低碳智慧示範區建設;推廣綠色建築,加強建築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設施高效,打造支撐力強的智慧城市。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建設無縫對接、換乘方便的智慧化公交網路;發展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市政基礎設施和綜合防災設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與運作效率。

  二、區域協調發展

  ***一***廣東省層面

  以製造業為基礎,承接廣州市、深圳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創新型高階服務功能的輻射,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強化與湛江港、茂名港、陽江港的現代物流業合作;加快傳統產業向粵西沿海和西江流域地區的梯度轉移,加強與粵西湛江、茂名等省域中心城市在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合作。

  ***二***珠三角層面

  強化廣佛同城效應,攜領珠三角地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擴大與港澳合作領域,加強與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新區、珠海橫琴新區等粵港澳合作平臺的合作,積極參與珠江口灣區戰略。增強要素集聚和生產服務功能,加強與中山、江門等珠江口西岸城市產業協作,促進珠江口西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共享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共建亞太地區航空樞紐;建設南沙疏港鐵路,共享南沙港;高標準建設佛山西站,建設成為廣佛都市圈的主要客運樞紐之一。完善建設國家鐵路、城際軌道、城市軌道、高快速路,加強與周邊樞紐與城市的聯絡。

  ***三***廣佛肇層面

  重點建設現代服務核心區、空港經濟發展區、臨港產業發展區、高鐵樞紐產業發展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區5大產業合作區,加強與廣州、肇慶產業合作,共建世界級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區域生態綠色屏障、打通區域生態廊道、協調邊界區域綠地,與廣州、肇慶共保生態格局,維護可持續的區域生態環境。

  ***四***廣佛層面

  優化城鎮空間結構,構築“一核、一環、一帶、四軸、多極”的同城發展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區高階服務業的發展,與廣州都會區共同構築廣佛都市圈強核。加快佛山2號線-廣州2、7和22號線,廣州7號線-佛山3和11號線等9條廣佛城市軌道銜接建設,實現“一小時都市圈”。加快建設花都空港地區、金沙洲地區、芳村桂城地區、廣州南站周邊地區及五沙地區五片先行發展重點協調區,發揮同城示範效應。

  三、市域城鎮空間結構與協調發展規劃

  ***一***城鎮空間結構

  佛山市域形成“雙環、四軸、三心、五組團、多個重點鎮街”的“強中心、多組團”網路型城鎮空間結構。

  1、構築“1+2+5”城鎮空間格局

  1個市級主中心:即中心城區,加快發展總部經濟、現代商貿、金融服務、商務與科技資訊、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旅遊休閒等現代服務業,重點打造城市高階服務功能平臺,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和舊城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環境品質。

  2個市級副中心:大良-容桂副中心***包含倫教街道***,重點建設順德新城,進一步提升區域綜合服務功能;獅山副中心,重點建設佛山國家高新區,打造產學研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建設佛山市產業新城。

  5個區級中心:指西南組團、高明組團、大瀝組團、西樵組團、北滘-陳村組團,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帶動周邊鎮***街***發展。

  其他重點鎮***街***:包括裡水鎮、樂平鎮、蘆苞鎮、大塘鎮、南山鎮、白坭鎮、丹灶鎮、楊和鎮、明城鎮、更合鎮、九江鎮、龍江鎮、勒流街道、杏壇鎮、均安鎮15個鎮***街***,是城鄉統籌的重要載體,通過整合城鄉資源,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共同發展。

  2、構建兩條發展環帶

  依託佛一環交通廊道,整合中心城區與周邊鎮***街***發展空間,形成佛山內環城市發展帶;依託珠二環交通廊道,整合市域重要產業園區,形成佛山外環產業發展帶。

  3、打造四條發展軸線

  打造市域四條發展軸線,包括:依託貴廣鐵路、南廣鐵路、廣佛肇城際軌道、城市軌道5號、8和14號線、二廣高速-324***321***國道的東西向發展軸線;依託城市軌道2號線、廣佛環線城際軌道、廣明高速-魁奇路的東西向發展軸線;依託廣佛江珠城際軌道、廣佛環線城際軌道、城市軌道1號和5號線、佛開高速、佛山一環高速公路西段-佛清從高速的南北向發展軸線;依託廣珠城際軌道、城市軌道3號線、105國道-佛江高速北延線-廣清高速的南北向發展軸線。

 

  圖3-1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規劃圖

  ***二***協調發展規劃

  1、市域各區協調

  禪城區重點加強張槎智慧產業與羅村新光源產業協作,強化與南海區桂城街道、獅山鎮羅村社會管理處及佛山西站的交通聯絡。

  南海區重點加強與禪城區的服務功能協調、道路交通銜接,共同打造禪桂商務區;加強獅山鎮與三水區樂平鎮的汽配與電子產業協作、丹灶鎮與三水區白坭鎮的新材料與現代物流產業協作、九江鎮與順德區龍江鎮的家居產業協作;強化與高明區的跨江交通聯絡、一江兩岸景觀協調。

  順德區順德水道以北鎮***街***加強與禪城區的產業協作與交通聯絡,引導中心城區高階服務功能南延;加強陳村鎮與南海區桂城街道三山、平洲地區的商貿物流產業協作,加強跨區路網銜接。

  高明區重點加強與南海區共建西江兩岸的生態綠地;加強與南海區西樵鎮的跨江交通聯絡;加強與南海區在城市建設、產業佈局方面的協調。

  三水區重點強化與南海區獅山鎮、丹灶鎮在汽配、電子、新材料、物流等方面的產業協作,加強與獅山鎮交通通道的建設。

  2、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協調

  中心城區與廣州:重點加強金融前後臺、商務會展、商貿物流等服務功能協調,完善交通、用地、生態建設的銜接;加強廣州南站周邊地區、芳村桂城地區、金沙洲地區等廣佛同城邊界協調區的同城整合。

  中心城區與南海區:重點加強佛山西站周邊地區在功能、用地方面的協調,強化與大瀝鎮的服務協作,加強與獅山鎮戰略性交通廊道的銜接與貫通,協調佛山機場周邊建設,滿足淨空要求。

  中心城區與順德區:重點加強與大良、容桂、北滘、勒流、龍江等鎮***街***在總部經濟、文化創意、家居產業的協調發展;強化平洲、三山地區與陳村鎮的商貿物流協作;進一步完善佛山新城與北滘、陳村等順德水道以北城鎮的道路交通銜接。

  四、市域產業發展與佈局

  ***一***規劃目標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引導產業高階化發展。形成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主導產業

  第一產業重點發展觀光型、都市型、外匯型、品牌型和生態型等五大型別農業。第二產業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配件、機械裝備、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等先進製造業,培育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藥與環保、新能源汽車及配件、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提升家用電器、金屬材料加工與製品、陶瓷建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傢俱等優勢傳統產業。第三產業重點加快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工業設計、專業市場與會展、總部經濟等生產性服務業及商貿零售、旅遊休閒等消費性服務業。

  ***三***產業佈局

  1、重點產業集聚區

  建設8個重點產業集聚區,包括:中心城區產業集聚區、大良-容桂產業集聚區、荷城-楊和產業集聚區、西南產業集聚區、獅山-樂平產業集聚區、北滘-陳村產業集聚區、大瀝-裡水產業集聚區、南海西部產業集聚區。

  2、重點產業園區

  農業:重點建設南海、高明、三水3個省級農業園區,著力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陳村花卉世界、廣東萬頃園藝世界等8個農業園區建設。

  工業:重點建設佛山國家高新區“一區五園”,包括南海園、禪城園、順德園、高明園和三水園。

  服務業:重點建設中德工業服務區***佛山新城現代服務集聚區***、千燈湖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綠島湖都市產業區等28個服務業園區。

  五、市域特色風貌與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一***規劃目標

  建立“市域特色風貌格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層次綜合保護體系,實現對佛山市特色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二***特色風貌保護

  自然生態風貌重點保護由基塘農業、江湖河湧水系構成的嶺南水鄉景觀,由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等構成的南粵自然山林生態景觀,由郊區現代農業園構成的都市農業景觀。傳統人文風貌重點保護、彰顯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歷史地段等傳統風貌集中地區以及民俗活動風貌集中地區的傳統地域文化特色。加強引導現代城鎮的嶺南特色風貌建設,塑造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嶺南城市形象。

  ***三***歷史文化保護

  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重點保護1個歷史城區、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4箇中國傳統村落、20個歷史文化街區、11個歷史地段、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34處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7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8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69項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六、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一***交通樞紐體系

  1、鐵路樞紐:建設佛山鐵路客貨運樞紐,包括佛山西站客運樞紐、丹灶貨運站、官窯貨運站。規劃形成由佛山西站、佛山新機場站、三水南站、佛山站、西樵站、三水站、丹灶貨運站、官窯貨運站構成的鐵路客貨運樞紐體系。

  2、公路樞紐:建設與完善“七主”+“九輔”的公路客運樞紐體系,“五主”***物流園區***+“十三輔”***物流中心***公路貨運樞紐體系。

  ***二***交通通道建設

  區域交通通道:規劃建設集鐵路、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等多種區域交通設施為一體的區域交通主通道,進一步完善佛山市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等區域性交通樞紐的快速聯絡通道,與廣州、肇慶等周邊城市共同構建“兩橫兩縱一環”區域交通主通道,強化佛山-廣州、佛山-肇慶、佛山-江門、佛山-中山四大聯絡通道,加強與粵東、粵西、粵北的交通聯絡。

  市域交通通道:構建中心城區輻射周邊地區的完善交通體系,建設集城市軌道、快速路、新型交通***快速公交等***等多種交通方式為一體的快速交通體系,強化中心城區與大良-容桂副中心、獅山副中心以及其他城市組團的快速聯絡通道,中心城區以外的城市組團之間通過環形高速交通通道高效連線,實現市域交通網路化。

  ***三***對外交通系統

  1、航空

  攜手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共享共建亞太地區航空樞紐。加快佛山新機場選址論證和沙堤機場搬遷工作,做好民用機場發展規劃研究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拓展機場航線網路,與廣州機場形成功能互補;發展通用航空,開拓航空業務市場。

  2、水運

  加強與周邊廣州南沙港、珠海高欄港等國際港口的聯絡。加強港區建設,發展海河聯運,著力建設三山港區、三水港區、九江港區、高明港區、了哥山港區、北滘港區、勒流港區7大重點港區。

  3、鐵路

  建設與完善“四線三站”高速客運鐵路,規劃新建佛山西-陽江鐵路,銜接佛山西站、佛山新機場至陽江,與貴廣、南廣、京廣-廣深港構成“四線三站***佛山西站、佛山新機場站和三水南站***”高速客運鐵路佈局,強化對粵西地區的輻射力。

  建設與完善“四線五站”普速鐵路:廣珠鐵路保留既有貨運功能,增設客運功能,增設西樵站***客運站***,實現深茂鐵路引入廣佛樞紐;廣茂鐵路***三水至廣州段***貨運功能外遷至柳肇鐵路,該段僅保留客運功能,設定三水站、佛山站2個客運站。上述廣珠鐵路、廣茂鐵路與柳肇鐵路、南沙疏港鐵路,以及佛山站、三水站、西樵站3個客運站,丹灶貨運站、官窯貨運站2個貨運站,形成 “四線五站”普速鐵路線網。

  4、城際軌道

  建設與完善廣珠城際軌道、廣佛肇城際軌道、廣佛環線城際軌道***佛莞城際軌道***、廣佛江珠城際軌道、肇順南城際軌道,規劃新增“佛山西-機場聯絡線、廣州-四會城際線”2 條城際軌道,形成城際軌道網,實現與珠三角城市90分鐘可達。

  5、公路

  連線區域交通樞紐,共享區域級對外交通設施,與廣州共同構建輻射珠三角及以外地區的高速公路網路。強化各級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銜接,構築一體化綜合運輸網路。佛山市內規劃形成“兩環、五橫、四縱”的高速公路網路。

  ***四***道路交通系統

  佛山市內形成“八橫、七縱”的快速路網骨架,構造一體化和高效暢達的客貨運交通系統。市域出行時間不超過45分鐘,中心城區與其它組團的出行時間不超過35分鐘,中心城區內部出行時間不超過30分鐘。

  ***五***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建設與完善14條城市軌道,其中規劃期內建設11條城市軌道。

  七、市域公共設施規劃

  ***一***規劃目標

  建立“區域級-市級-區級-鎮***街***級”四級公共中心體系;優化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公共設施佈局,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多樣化的商業服務業體系,增強城市競爭力。

  ***二***公共中心體系

  規劃區域級公共中心1個,為中心城區綜合型公共中心。

  規劃市級公共中心2個,為大良-容桂綜合型公共中心、獅山綜合型公共中心。

  規劃區級公共中心5個,包括西南組團綜合型公共中心、高明組團綜合型公共中心、大瀝組團商貿工業型公共中心、西樵組團商貿旅遊生態型公共中心、北滘-陳村組團商貿工業型公共中心。

  規劃鎮***街***級公共中心15個。

  八、市域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

  ***一***規劃目標

  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以防為主,準確預報,快速反應,措施有效”的原則,在完善單一災種防抗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現代化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確保城鄉安全。

  ***二***規劃內容

  提高防洪排澇設防標準,蓄洩結合,重點建設堤防和排澇體系。按照國家規範要求合理設定避震疏散場地、避震疏散通道,完善生命線系統工程的抗震設防。合理設定消防站責任區和消防站,各站裝備逐步按社會救援搶險要求配置,完善城市消防供水、消防通道、火災報警和消防指揮通訊系統建設。規劃建設配套完整、佈局合理的人防體系,並結合城市建設開發地下人防工程,實現人防建設適應防禦現代戰爭及防治平時重大災害事故。加強對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管力度,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率和損失。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和應急體系。

  九、市域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一***空間管制

  市域劃定禁建區,範圍包括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森林公園核心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分洪口門、礦產資源密集地區、地質遺蹟景觀資源分佈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水土流失極敏感區、地質災害極易發地區,西江、北江、順德水道等主幹河流,重要生態公益林等地區。

  市域劃定限建區,範圍包括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非核心景區、自然保護區非核心區、森林公園非核心區、河道堤防保護範圍、蓄滯洪區、水土流失中度敏感與高度敏感區、地質災害易發地區、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以及一般農田、園地、林業生產基地、生態公益林等農林用地集中區域。

  市域劃定適建區,範圍包括已劃定為建設用地的範圍和城市發展優先選擇的潛力地區。

  ***二***生態綠地系統

  加強區域綠地保護與城鎮綠化建設,全市形成“一心、兩脈、三區、五環、系點成廊、織廊成網”的生態綠地結構。

  ***三***水系規劃

  保護主要地表水體和水生態環境,控制水面率和河網密度,彰顯嶺南水鄉特色。重點建設“三廊***西江、北江、順德水道***、一區***佛山新城示範水系區***、兩環***中心城區兩條環城水道***、多帶***多條城市內河濱水景觀帶***”的市域水系生態網路骨架。

  ***四***綠道網規劃

  規劃區域綠道總長度352.6公里,城市綠道總長度1327.4公里,其中城市綠道主框架共計419.5公里。

  ***五***環境保護規劃

  1、環境質量: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城市地表水功能區水質和城市聲環境功能區噪聲穩定達標,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2、汙染控制:市域範圍大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標準,地表水水質逐步達到廣東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鎮生活汙水與城鎮生活垃圾有效處理。

  十、中心城區總體佈局

  ***一***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空間結構為“一環、兩軸、四心、多節點”。

  一環:指東平河、佛山水道及兩岸構成的環城生態景觀帶。

  兩軸:城市綜合發展主軸線,指連線佛山新城中心、千燈湖金融服務中心、祖廟商業文化中心,以多種高階服務功能為主的城市綜合發展軸線;季華路-魁奇路商務商業發展軸線,是依託季華路、魁奇路沿線區域形成的、集聚多種功能的城市商務商業發展軸線。

  四心:包括佛山新城中心、千燈湖金融服務中心、禪西新城中心和祖廟商業文化中心,“三新一老”支撐“強中心”戰略實施。

  十一、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一***公共中心體系

  規劃形成由區域***市***級公共中心、專業服務中心、鎮***街***級公共中心組成的公共中心體系。

  規劃4個區域***市***級公共中心:佛山新城綜合服務中心、千燈湖綜合服務中心、禪西新城綜合服務中心、祖廟綜合服務中心。

  規劃7個專業服務中心:佛山西站樞紐服務中心、三山新城商務服務中心、禪西新興產業服務中心、樂從傢俱國際服務中心、南莊陶瓷商務會展中心、鄱陽奇槎商務中心、石灣陶瓷酒文化中心。

  規劃2個鎮***街***級公共中心:張槎綜合服務中心、平洲綜合服務中心。

  ***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文化設施:保留已有的市級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館2處,分別是佛山圖書館和石灣圖書館;文化館4處,分別為佛山市文化館、佛山城區文化館、南海文化中心、石灣文化館;博物館2處,分別為佛山市博物館、禪城區博物館。規劃1處市級文化設施,為佛山新城市文化中心。建設7處區級文化設施,包括禪城區圖書館、禪城聯合圖書館、禪城區文化館、南海區圖書館、南海區文化館、南海區博物館,在南莊鎮綠島湖預留區文化設施發展用地。設定鎮***街***級文化活動中心6處。

  教育科研設施:

  在南莊鎮佛山高新區和樂從鎮南部工業區,新增2處科研基地;加強科技館等科普設施的建設。保留佛山科技學院、佛山廣播電視大學、佛山教育學院、南海電視大學等已有4所高等院校用地。在南莊鎮綠島湖預留教育科研用地。保留並完善已有11所中等職業學校;利用已有中專教學資源,融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於一體,注重婦女及失業女工的招生及技能培訓。

  設定普通高中30所、完全中學6所;初中49所、完全中學6所;按每1.5萬人設立一所小學,每所小學服務半徑約500米,規模以18、24班為宜。鼓勵和支援多種形式建立嬰幼兒早教指導服務機構。

  體育設施:充分利用已有的市級體育設施,包括佛山世紀蓮體育中心、佛山嶺南明珠體育館等。新增南海體育場、南海體育館2個市級大型體育場館。新增張槎街道-石灣街道、樂從鎮、桂城街道3個街道級體育設施。

  醫療衛生設施:

  設定三級綜合醫院12家:保留已有的8家三甲醫院,將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建設成為三級專科醫院,南海區新建一家三級綜合醫院,在佛山新城新建三級綜合醫院和婦女兒童專科醫院各一家;在南莊鎮綠島湖片區預留醫院建設用地。設定二級醫院12家:保留已有的6家二級醫院,將禪城區張槎醫院建設成二級醫院,新建二級民營專科醫院4家及港澳臺獨資醫院1家。

  按每3-10萬居民或每個鎮***街***所轄範圍設定1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每1-2萬人設定1家社群衛生服務站。

  重點建設口腔醫院、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

  ***三***商業服務業設施規劃

  建設佛山新城、千燈湖、禪西新城、祖廟等4個大型商圈,佛山西站、三山新城、陶博城、平洲、樂從、鄱陽奇槎和石灣等7個其他商圈。

  十二、中心城區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保護規劃

  ***一***歷史城區

  劃定歷史城區範圍221公頃。保護歷史城區的總體風貌和格局,控制建築高度、建築風格和色彩,控制快速交通的發生量,增加慢行交通設施、公交線路及站點、中小型的公共服務設施及廣場、綠地。

  ***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

  劃定品字街、梁園、蓮花南、任圍、祖廟-東華里、新安街、霍氏大宗祠、南風古灶、沙滘西村低地、沙滘牧伯裡10個歷史文化街區和路州塘邊歷史地段。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實施保護與規劃管理。

  ***三***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築

  嚴格保護佛山祖廟,東華里古建築群,南風古灶、高灶陶窯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宕貝丘遺址、林家廳、梁園等13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03處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47處尚未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和近代工業遺存,加強城市考古及地下文物的勘探保護工作。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

  儲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空間載體,保護其社會基礎和文化生態的完整性,提供其傳承發展的空間,促進地方文化繁榮創新。

  十三、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

  ***一***規劃目標

  構建“健康、綠色、便捷、高效”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實施公交優先,力爭2020年實現中心城區公交出行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50%以上。

  ***二***對外交通規劃

  構建“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為骨架的對外交通體系。規劃建設廣佛肇城際軌道、廣佛環線城際軌道、廣佛江珠城際軌道。建設與完善“兩橫四縱”的高速公路網、“三橫四縱”的快速路網。

  ***三***公共交通規劃

  完善公交系統,形成骨幹公交***軌道+中運量公交***和常規公交的公交發展模式。規劃10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其中規劃期內建設與完善佛山地鐵1-7號線、11號線。規劃9條中運量公交線路。

  ***四***道路網規劃

  規劃構築“七橫、九縱”方格網式的城市道路骨架,配以多條“聯絡線”作為城市道路系統的補充,共同構成網路狀、四通八達的城市主幹道系統。

  ***五***慢行及靜態交通規劃

  引導“自行車+公交”的出行方式,建立居住區、公交樞紐、就業區之間的聯絡通道,構建自行車交通系統。加強機動車停車場和停車庫建設,鼓勵小區或公共建築配建停車泊位對外開放。

  ***六***城市交通樞紐場站

  1、客運樞紐規劃

  ***1***高速鐵路客運樞紐1個,為佛山西站。

  ***2***普速鐵路客運樞紐1個,為佛山站。

  ***3***城際軌道客運樞紐3個,為佛山新城站、南海站和張槎站。

  ***4***公路客運主樞紐3個,為佛山汽車客運站、湖湧汽車客運站、佛山西站汽車客運站;公路輔樞紐2個,為南海汽車客運站、佛山新城汽車客運站。

  2、貨運樞紐規劃

  ***1***公路貨運主樞紐1個,為三山國際物流園區;公路貨運輔樞紐2個,為南莊物流中心、樂從物流中心。

  ***2***重要貨運港區1個,為三山港區貨運樞紐***包括三山港平洲作業區和三山港本港作業區***;一般貨運港區2個,為南莊港區***南莊港沙村作業區和南莊港光明作業區***和樂從港區。

  十四、中心城區景觀風貌規劃

  ***一***整體城市風貌特色

  重點塑造現代城鎮風貌、傳統人文風貌、水鄉基塘風貌三大特色。

  ***二***景觀風貌分割槽

  中心城區劃分為祖廟歷史文化風貌區、佛山新城中心服務風貌區、樂從創新產業風貌區、佛山西站樞紐門戶風貌區、南莊水鄉文化風貌區、張槎現代服務風貌區、千燈湖金融風貌區、平洲綜合居住風貌區、三山低碳新城風貌區9個景觀風貌分割槽,引導城市景觀風貌分割槽建設。

  ***三***景觀軸帶

  中心城區形成“兩主一帶四次”的景觀軸帶體系。

  城市景觀中軸線:串聯歷史城區、佛山新城以及沿線的公共設施和公園綠地,整合沿線的商貿會展、教育科研、創意產業、文化展示、行政服務、商業服務、娛樂休閒等功能,打造歷史與現代景觀協調的城市形象地區。

  季華路公共景觀軸:串聯通濟橋、南風古灶以及沿線的公共設施和公園綠地,整合季華路沿線的商業服務、現代商務、休閒娛樂等功能,展現現代城市形象。

  環城生態景觀帶:串聯、整合東平水道、佛山水道等水系和南部生態片區,展現嶺南水鄉特色和生態文明城市形象。

  打造佛山新城建築文化景觀次軸、千燈湖建築生態景觀次軸、中軸線-千燈湖商業商務景觀次軸、佛山西站-綠島湖-禪西生態景觀次軸4條景觀次軸。

  ***四***景觀中心和景觀節點

  中心城區形成“四心十二點”的景觀中心節點體系。

  祖廟商業文化景觀中心:重點控制祖廟、東華里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形成城市傳統商業和文化風貌景觀核心。

  佛山新城現代都市景觀中心:整合佛山新城的大型公共設施及東平河濱水景觀,構築新城現代建築景觀風貌,形成城市對外展示形象的現代景觀核心。

  千燈湖現代商務景觀中心:整合千燈湖、佛山水道一河兩岸景觀,打造融合現代城市景觀與濱水休閒景觀於一體的城市景觀核心。

  禪西新城現代服務景觀中心:完善禪西新城區的生產配套、生活配套和城市休閒設施,打造以現代服務為特色的城市景觀核心。

  打造中軸線北門戶創意會展景觀節點、兩園深村商業休閒景觀節點、北園金融商業景觀節點、樂從家居展貿景觀節點、佛山西站交通樞紐景觀節點、智慧新城高新產業景觀節點、禪西新興產業基地景觀節點、平洲現代商貿景觀節點、三山低碳新城景觀節點、南莊陶瓷商務會展景觀節點、鄱陽奇槎商務景觀節點、石灣陶瓷酒文化景觀節點共12個景觀節點,凸顯城市空間特色與可識別性。

  十五、中心城區城市更新規劃

  ***一***規劃目標

  挖掘存量土地資源,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優化城市功能佈局,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景觀,促進宜居城市建設。

  ***二***重點更新片區

  以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城鎮為主要更新物件,劃定佛山西站更新片區、張槎更新片區、佛山老城更新片區、季華路城市大客廳更新片區、千燈湖金融高新區更新片區、三山新城更新片區、瀾石更新片區、佛山新城更新片區等8片重點更新片區。根據總體規劃佈局和現狀建成情況,分別採取功能提升、功能完善、綜合整治、用地清退4種更新方式引導更新改造。

  十六、地下空間

  ***一***規劃目標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體系,鼓勵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逐步實現城市新開發區及更新地區的立體化開發。新建專案地下化的比例達到10%-15%。

  ***二***地下空間開發的重點區域

  豎向分層:地下空間開發分為淺層***0至-15米***、中層***-15至-30米***、深層***-30米以下***三個層次。規劃期內以淺層、中層空間為利用重點,適當拓展深層空間。

  平面佈局:

  規劃形成“一縱、兩橫、多節點”的地下空間平面佈局。

  “一縱”:依託佛山地鐵1號線、廣佛江珠城際軌道,形成串聯千燈湖綜合服務中心至樂從傢俱國際服務中心的南北向地下空間利用發展軸線。

  “兩橫”:依託廣佛肇城際軌道、佛山地鐵3號線、佛山地鐵6號線,形成串聯佛山西站樞紐服務中心至千燈湖綜合服務中心的東西向地下空間利用發展軸線;依託佛山地鐵2號線、佛山地鐵4號線,形成串聯禪西新興產業服務中心至三山新城商業服務中心的東西向地下空間利用發展軸線。

  “多節點”:是結合城市公共中心和軌道站點,進行地下空間開發的重點地區。包括:千燈湖綜合服務中心,祖廟綜合服務中心,佛山新城綜合服務中心,樂從傢俱國際服務中心,佛山西站樞紐服務中心,禪城北站樞紐服務中心,南海站樞紐服務中心,禪西新興產業服務中心,禪西新城綜合服務中心,張槎綜合服務中心,平洲綜合服務中心,三山新城商業服務中心。

  十七、規劃實施保障

  ***一***完善規劃編制體系和法規建設

  建立符合佛山實際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層次及內容。加強城鄉規劃法規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管理的法規、規範和技術標準,健全規劃實施的法制體系。

  ***二***建立規劃聯動機制

  建立“多規”、多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城市規劃、發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設管理、軍事設施保護等部門的聯動機制,建立城市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供應計劃等互動一體的城市發展調控體系。

  ***三***完善規劃實施的行政決策機制

  完善以事權劃分為基礎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涵蓋各級政府規劃編制、實施建設等過程。

  完善規劃實施的行政決策機制。各級政府設立相應層級的城市規劃委員會,由市規劃委員會負責總體層面的統籌和協調。

  完善重點建設內容的綜合協調機制。從組織機構、運轉機制強化區域經濟、重大設施、生態安全等方面的綜合協調力度。

  ***四***完善規劃公開和公眾參與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使公眾可以通過法定的程式和渠道,有效地參與規劃實施的決策和監督過程。

  ***五***建立規劃實施的評價機制

  建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機制,對規劃實施和規劃內容提出評價意見,及時修正和完善城市總體規劃。

  名詞解釋:

  1、城市總體規劃

  對一定時期內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發展規模、土地利用、空間佈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實施措施。

  2、城市化

  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過程。

  3、城鎮體系

  一定區域內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上具有有機聯絡的城市群體。

  4、市域

  城市行政管轄的全部地域。

  5、中心城區

  以城市主城區為主體,幷包括鄰近各功能組團以及需要加強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間區域。

  6、城市性質

  城市在一定地區、國家以至更大範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主要職能。

  7、城市規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總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常住人口

  按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對常住人口的規定,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以及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工作學習的人。

  9、公園綠地

  向公眾開放,以遊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防災等作用的綠地。

  10、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經國務院確定公佈的,儲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而且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

  11、歷史地段

  指保留遺存較為豐富,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蹟、近現代史蹟和歷史建築,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但尚未達到歷史文化街區標準或尚未公佈為歷史文化街區。

  12、歷史文化街區

  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佈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稱為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