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學生的活動方案_小學特色活動組織方案

  為了促進小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平衡發展,學校應該如何設計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拓展活動實施方案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適合小學生的活動方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生活動方案一

  一、活動目的

  學校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棲息的港灣,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學校是孩子一生受教育的兩個重要陣地。家校攜手,開展

  二、活動口號

  1、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2、讓學習成為習慣,讓讀書成為樂趣。

  3、我讀書,我快樂,我讀書,我美麗。

  三、活動準備

  A、校園

  1、校園內的走廊、宣傳櫥窗等陣地張貼宣傳標語、名人名言等,營造出一種濃郁的讀書氛圍,讓全校學生明白讀書的益處。

  2、學校圖書保證做到全天開放,每班設有圖書角,圖書角上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圖書,為學生借閱圖書提供方便。

  3、各班級學習園地中開闢

  B、家庭

  1、每個家庭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做好四個一:一個不受外人干擾的小陣地,一張小書桌,一個小書架,一個檯燈。

  2、家長帶孩子購買一些必讀書目。

  四、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宣傳動員

  1、向家長宣傳:家長學校將開展

  2、家長學校召開家校聯誼活動,講明家校攜手,開展

  第二階段:方法探討

  1、向家長推薦孩子必讀的書目或要購買的書目,每學期至少兩本。如結合語文課文開展拓展閱讀,三年級學習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後,可指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創新故事,提醒家長督促孩子開展閱讀活動,保證閱讀效果。

  2、各班級設計家庭課外閱讀反饋表,要求家長於每週或隔週填寫一次,如實反映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

  3、根據反饋表,評選每月讀書之星,並向各位家長通報,讓家長充分重視,並向自己的孩子宣傳身邊的榜樣,促進孩子的閱讀興趣。

  4、在家長會中,讓家長和學員共同探討親子共讀的方法,發現家長中

  第三階段:成果彙報

  1、開展迷你書籤、親子讀書記錄卡等製作比賽。

  2、開展

  3、開展

  4、評出一批書香家庭。

  小學生活動方案二

  活動目標:

  幫助家長創造與孩子間的交流、交往平臺,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加人員:六***2***、六***3***、六***5***班全體家長、學生、班主任、體育教師、當天下午有課的科任老師。

  活動地點:學校籃球場、足球場。

  活動時間:20xx年12月8日***星期三***下午14:30--16:40

  活動組織:

  總指揮:曾見陽活動協調:鄧煥金

  組織組長:溫惠君組織人員:唐東成、何小平、

  陳少巖、各班主任***場地佈置、活動組織***

  後勤保障:謝東紅、劉微蘭***飲用水、禮品領取***

  安全保障:黃光威、黃文金***預防受傷***

  活動過程:

  一、家長到校,到禮堂集合。學校作動員講話。

  二、各班組織家長、學生到指定的場地集合,由班主任公佈活動內容、規則,指導開展活動。

  三、親子活動遊戲***以班為單位***

  1、協同運送籃球

  遊戲方法:家長與學生手持2根木棒託著籃球,從起點運送到終點,先把籮筐內的球運送完為勝。

  分組方法:每次分6組同時進行比賽

  活動地方:籃球場

  活動材料:籃球18個、籮筐10個,木棒12根。

  2、二人三足

  遊戲方法:家長與孩子並排站在起跑線後,兩人內側的兩隻腿要用繩綁住,教師發令後必須繞過標誌物才能返回。以先跑完的隊為勝。

  活動地點:足球場

  遊戲規則:綁腿的布條不能鬆,必須兩個人同時跑。

  分組方法:2人一組,共分6組同時進行比賽,父子或母子配合。

  3、拋接毽球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各自站在相對的兩頭,孩子拿著6個毽球拋到家長手持的塑膠桶那裡;然後雙方調換位置,12個毽球拋完遊戲就結束。以接到的毽球數多的隊為勝。 活動地點:田徑場

  分組方法:2人一組,共分6組,父子或母子配合。

  小學生活動方案三

  給孩子多一些體驗、讓他們多一些經驗許多參加過拓展訓練的企業員工,都對拓展培訓這一特別的培訓方式很有感觸,他們希望自己的人生經驗、感悟、所得能被子女所共享,使其成為子女成長道路上的助推劑,成為他們今後一生的財富。現在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安逸的生活條件使他們喪失了許多本應具備的生存、生活技能:如洗衣做飯、遇險逃生、緊急救護等;而他們對於“親情”、“手足”之涵義的解讀更因為家庭環境的侷限而受到限制。在為期短短几天的夏令營中,學生可以獲得一個集體生活的體驗,以培養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奮鬥精神。我們秉承“寓教於樂”的理念,以體驗式培訓的方式為孩子提供瞭解生活、體驗人生的機會,在沒有家長的情況下,在事事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成功的情況下,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發掘人生的價值,培養他們與人為善的性格及團結協作的能力,既收穫快樂,又從整體上提高其綜合素質。這一點,恰恰是我們每位家長期望孩子獲得的。

  一、活動形式:

  冬夏令營、春秋遊、“六•一”、兒童節、“十•一”國慶節、素質教育、親子活動

  青少年素質拓展課程

  時間:1—4天

  內容:以場地訓練為主,設定定向越野、求生、大腳板、背摔、創造思維小遊戲等專案

  目標:透過體驗式的探索與學習,建立孩子自信心,培養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勇氣並學習尊重自然與生命;鍛鍊孩子生存能力;培養孩子積極的人生觀,從活動中展現出領導、自我管理及團體互助合作與人相處及互動;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鍛鍊學生面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

  親子拓展課程

  時間:1—2天

  物件:父母,監護人,親戚或看護者,加強與孩子親友間的情感交流。

  目標:學習與孩子之間坦誠相處、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增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消除代溝;培養更深厚的感情,加強彼此信任和尊重;改善溝通及人際交往技巧,彼此分享和共渡一個富有意義的旅程;享受富趣味性而又多姿多釆的戶外活動。

  “青少年素質拓展”是組織貫徹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圍繞人才強國、人才強市戰略,從源頭開始服務黨培養大批優秀青少年人才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青年人才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該計劃以青少年綜合素質培養一體化為目標,以服務素質教育,服務青少年成才為根本,發揮共青團在青少年人力資源開發和綜合素質培養上的獨特優勢,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有機結合,同時實施小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通過優化中學生課外活動內容,以培養中學生的公民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試點中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通過運用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方法,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專案,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廣大學生完善智慧結構,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從而形成一體化和個性化、針對性和有效性相統一的青少年整體培養體系,切實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素質。

  二、專案實施內容

  小學生素質拓展計劃

  結合第八次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完善素質拓展行動,參照新課程的結構、內容和要求重新審視已有的獎章,在繼承的基礎上,從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三個方面,構建新的獎章體系,通過少先隊教育者所設定的教育標準,鼓勵每個有差異的少年兒童從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具體環節入手,不斷為自己確立新的目標,不斷髮現自己的潛能,感受成功的喜悅,使少年兒童在參與訓練中實現達標晉級,完成各階段、各層次的素質訓練計劃,快樂成長,健康成長。同時,努力使“素質拓展”逐步進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考核,成為衡量少年兒童內在素質和能力的重要依據。

  三、走課程化、社會化之路,做好拓展工作

  未來一段時間,要繼續爭取教育部門和社會的支援,大力推進爭章課程化和社會化建設,提高爭章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要圍繞“結合課改和為了課改”的要求,按照“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引導隊員自主發展為中心,與教學改革相結合、與素質評價相結合為基本點***的指導思想,繼續探索實踐爭章活動與活動課程、學科課程及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新途徑,將爭章活動與學校的教改課改全面優化組合,形成學科老師指導爭章、爭章活動搞活課改的課程化執行機制,進入學科評價和學生素質評價體系。

  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大量良好行為不斷積澱的過程。習慣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體行為的練習和熟練。良好習慣是大量良好行為積澱的結果。習慣培養是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長期教育、引導和訓練的積累。沒有大量規範化日常行為要求和訓練,習慣的形成是困難的。這要求家庭和學校在培養兒童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環境的作用,既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物質和生活環境,同時也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薰陶、體驗,不斷規範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讓兒童在成長中逐漸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良好習慣的培養需要嚴格要求。大多數習慣是行為達到自動化後才出現了。在行為向自動化發展和轉變的過程中,嚴格的行為要求和按要求行為是必要的。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對有利於孩子發展的主要方面,都應該有一些基本且嚴格的行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規律,均衡飲食、合理鍛鍊、認真作業、物品整齊、清潔衛生、衣著整潔、禮貌待人等。比如,小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就是老師在學生習字課和作業要求中,提出書寫的具體的要求,並長期嚴格訓練而形成的。

  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細節著手。習慣培養中嚴格的行為要求必然也要求對細節的重視。習慣培養必須融入兒童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注重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的方面。比如,兒童在開始習字的時候,容易把字的間架結構、筆順等弄錯,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從一筆一畫,手把手地教。

  另外,習慣的養成與對兒童行為的及時的強化和對榜樣的示範行為分不開。在具體的教育中,當兒童有某些細小的良好行為出現時,父母和教師要採用適當的形式和手段給予孩子及時強化,反過來,當兒童出現細小的不良行為的苗頭時,要採用適當的措施給予行為的矯正。這就是人們長說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壞孩子是慣出來的”。同時,教師和父母要重視用歷史和生活中的榜樣給兒童做行為示範,與此同時父母和教師本身也要做好兒童的行為示範。此外,當某些非常有利於教育兒童的時機出現時,父母和教師要抓住時機及時施教。

  此外,習慣培養要符合兒童的需要,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如果某些要求不適合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的需要,不能讓兒童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就可能引起兒童的不良反應,甚至是厭惡。因此,習慣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兒童的主動積極性,鼓勵兒童參與。父母和教師最好是和兒童一起商訂行為規範要求,在實施中從旁相機指導,進行有效地引導。

>>>下一頁更多“小學特色活動組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