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科學論文題材

  科學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東西。小編整理了八年級科學論文,歡迎閱讀!

  八年級科學論文篇一

  初中科學新型作業設計的探索

  摘 要: 科學作業是科學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教學反饋的重要渠道。作者通過對作業進行現狀分析,並針對作業存在的弊端,提升作業設計理念,探索了一種以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操作為主的新型作業模式。

  關鍵詞: 初中科學 新型作業 設計 探索

  目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按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初中科學新教材及配套的作業A、B本與以前相比,作業形式有所改變,作業習題的功能有了進一步的擴充套件。但由於不少教師的作業觀沒有相應跟進,為了應試教育,給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在實施過程中不盡如人意的有以下這些問題。

  一、作業的現狀分析

  1.“統一式”作業

  教師佈置的作業還是全班學生統一要求的,設計的作業沒有層次性,忽視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統一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及作業難度不能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好學生“吃不飽”和後進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的“統一”作業,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2.作業形式單一

  大部分為筆答題型作業,侷限於學科知識範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少有讓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利於鍛鍊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

  二、科學作業設計理念的提升

  我認為,要改變初中科學教學中的作業設計與素質教育目標,以及新課程標準不相適應的現狀,首先要改變落後的作業觀,進行理念的提升。要以學生髮展為目的,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生樂於接受的科學作業。設計的作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作業量和難度的適宜性

  首先,注意科學作業的質。應根據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在作業的選編上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因為難度適中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過難的作業會使學生望而卻步,退縮不前。過易的作業又會讓學生感到“沒勁”,缺乏刺激。因此,對於有些難度較低的題目,要適當地昇華;對於有些難度較大的題目,要適當地降低難度或乾脆捨棄。

  其次,應科學地控制作業的量。因為作業分量太大,學生往往只能趕時間、趕進度,這就很難真實地展現出他們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作業分量太少,達不到作業的目的。適量而有質量的作業才是最有效益的,教師要精心設計習題,不佈置那些機械重複的練習,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嚴格控制題量。在科學作業設計中一般把握20―30分鐘的作業量。

  2.作業的層次性***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學生之間有差異,為求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作業也應因人而異,讓作業成為學生自己的作業。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自選式,即由學生自由選擇現成的題目。如學生的科學配套作業分為:A―基礎作業,B―選做作業,按照學生的基礎要求學生A作業必做,B可以量力而行。如果是單元練習試卷,就並不要求學生全部完成,可根據題目難易程度劃出其中的重點和選擇數量最合理的練習。

  例如:在初三複習課《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就設計了這樣的作業:74頁A階1―9題,B階中的第11、12題必做,13、14題選做。

  3.作業的合作性

  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學會合作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在合作過程中,兩者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學生之間“師徒結對”的合作方式,學生互教互學,共同解決疑難。也可以師生進行合作:老師要與班中偏科的、缺乏家庭溫暖的單親學生結對,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當然以上合作也可由學生與家長一起完成,家長與孩子要相互合作和分工,相互鼓勵,共同完成,在合作中感悟親情。

  三、科學作業設計形式的優化

  科學作業理念的貫徹需要新型的作業來實現。作業設計的形式也應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有所選擇。除書面習題作業形式外,通過教學實踐,歸納整理了以下幾種新型的作業形式。

  1.探究性的作業形式

  探究性作業讓學生的學習從死記硬揹走向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學生根據所學科知識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2***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處理後,把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留給學生,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一週或兩週內完成,最後寫出探究報告。***3***學生交流探究結果,教師評選出優秀的探究作業。

  例如:在講授《大氣壓強》第一課時後佈置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動手實踐試一試課後第3題活動:能想辦法讓乒乓球停留在倒置的漏口,並說明方法是什麼科學道理。

  2.開放性的作業形式

  開放性作業內容對師生雙方來說解決方法不確定,有的連問題也不確定,答案更不是唯一的,這類作業形式有利於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行發散思維、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許多常見的物品可以用來做科學小實驗,現有玻璃杯、鉛筆、白紙、玻璃板和水,從中選用器材可以做哪些實驗,要求:至少設計4個實驗,並簡要寫出實驗步驟。

  3.操作型的作業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科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許多科學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創新。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或無法完成的實驗、製作以作業的形式佈置下去。

  例如:在學習“力的測量”時,彈簧秤的使用原理是一難點,課後,我佈置了“你想擁有自己的彈簧秤嗎?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動手製作一支彈簧測力計並親手測出科學課本的重力”的作業。結果,就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彈簧秤交了上來,有用圓珠筆筒做的、有用紙卷的、有用尺的、有用橡皮筋、有用自行車內胎皮、有用筆裡的彈簧的……並且標註著清楚的刻度和量程,甚至有的還有使用說明。看著學生的作品,我不由得不佩服學生的奇思妙想和驚人的創造力。

  在實踐過程中,新型的作業設計和實施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有所收穫,學生對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在作業的解決過程中,不再是一味接收教師的標準答案,而是“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當然還存在一些困惑:新的作業形式還未被家長和學生完全接受。部分家長認為教師設計分層作業是放棄後進生,會使其越來越差;相當一些學生對分層作業認識不足,不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作業。再如,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本質,等等。總之,科學作業形式的設計還需不斷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科學課程標準,***7―9年級***.

  [2]朱慕菊,鍾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施行***解讀[M].2002.7.

  [3]高曉春.課外作業設計芻議.陝西教育,2003,***1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八年級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