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學生科技論文

  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其競爭的焦點集中在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的競爭核心又是人才的競爭。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初中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研究

  【摘要】隨著“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深入,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個性發展為目標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物學是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具備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一切特點,在各學科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中佔有較大比重。筆者運用行動研究法的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四個過程,對學生較為困惑的選題環節,採取集中培訓、個案分析、跟蹤調查等形式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並及時總結教育經驗和積累案例素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科技創新 實踐活動 應用研究

  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其競爭的焦點集中在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的競爭核心又是人才的競爭。衡量人才的標準是看其創新能力或創新才能,因此黨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是創新人才的培養。隨著“科教興國”戰略思想的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等教育教學觀念日益為人們所接受,而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由於在培養青少年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與技能、科學世界觀方面有著獨特的意義,也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

  一、初中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研究中相關概念的界定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又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絡。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學校的開展,既可以給學生

  實踐機會,鍛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實現塑造人格、提高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生物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是指青少年以個人、小組、班級、學校甚至與校外科研、教育機構聯合的方式。進行的與生命科學學科相聯絡的課外科技活動、研究性學習或綜合實踐活動等,它一般包括生物學課題研究、各種生物科技競賽等。

  二、選題階段的探索與實踐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學習”的理念,筆者充分利用所在學校現有教育環境條件,結合初中學生特點,探索和研究初中生物科技創新實踐中的操作性方法,指導學生開展生物科技創新課題研究。解決在此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期為科技教育和廣大一線科技活動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鑑,併為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積累一定實踐路徑和方法。 選題階段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階段,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曾指出: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在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前,筆者曾對學生作過問卷調查,7***7%學生認為選題環節是最為困惑的,選題難成了影響或制約“課題研究”開展的瓶頸。

  筆者決定運用行動研究法來解決問題。一般來說,行動研究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四個環節。

  在計劃環節中,特別需要研究者弄清幾方面為容:第一,問題的現狀如何?為什麼會如此?第二,存在哪些問題?第三,關鍵問題是什麼?第四,眾多制約因素中哪些是最重要而且可以創造條件改變的,哪些是雖然重要,但一時改變不了的?哪些雖然可以改變,但不重要?第五,創造怎樣的條件,採取哪些方式才能改進?第六,什麼樣的設想是最佳的?

  在制定總體實施計劃時還要考慮行動步驟的計劃。先進行第一輪行動,並進行監測,瞭解其效果,根據檢測獲得的資料,分析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修改總體計劃,尤其對下一輪的行動步驟作出調整。具體行動研究步驟如下:

  1 擬解決的問題。經過知識的積累,學生已經挑選了一些課題,但選題過於盲目,不清楚哪些課題其他人已經做過,自己可以做什麼樣的課題,怎樣把研究成果以科學的方式呈現出來。

  2 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學生的課題主要來自於日常生活中,要在這種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就需要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能從尋常現象中發現不尋常之處。但現實是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度不夠高,也不清楚可以從哪些途徑獲取相關資訊,這導致學生對選題產生困惑。

  3 設計對策及行動方案。利用科普講座這個宣傳陣地,發揮典型案例的輻射功能,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生活中選題,指導學生確定課題研究方向。介紹科技論文的撰寫要求和格式,集中對學生進行資訊收集、分析、整理的培訓。

  4 實施過程記錄。

  5 行動反思。從上交的課題名單中,我們發現科普講座起了預期的作用。69.6%的選題來源於學生的生活。說明學生已經在有意識地關注生活。但存在的問題是選題角度、選題範圍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等問題。例如: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調查”、 “漁業生產用水對水環境影響的評估”、“西雙版納古建築調查”、 “生態衛生旱廁的推廣運用及研究和改良”、 “對滇池水域生態環境汙染的研究”等課題選題範圍過大,缺乏可操作性。由於每一個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作者的思維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要解決選題角度、範圍大小的問題,教師就必須瞭解每一個個案的相關情況,幫助學生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

  6 新一輪行動研究方案。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瞭解每個課題制定的出發點、研究計劃等詳細情況,幫助學生找準研究方向和角度及切入點,縮小研究範圍,通過分解、細化、改進、綜合,提煉出可行性強的研究課題。

  7 新一輪行動實施及監測。針對選題範圍過大的課題,筆者採用的是分解、細化的方法。以“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調查”為例,我們瞭解到學生研究的目的是想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認識初中學生目前的體育鍛煉情況。但現實是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專案、目的等都有差異。而且體育鍛煉還與生活環境有關: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學生體育鍛煉情況可能也有差別。因此,這個課題是可以分解成研究重點不同的幾個課題的。結合2008年將要實行體育中考和研究者本人正就讀於初三的實際,筆者建議把課題範圍縮小,並和學生自身實際銜接,幫助她確立了便於實施的“五華區初三學生體育鍛煉調查研究”的課題題目。“漁業生產用水對水環境影響的評估”、“生態衛生旱廁的推廣運用及研究和改良”、“對滇池水域生態環境汙染的研究”等課題也採用了類似的指導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到適合他們的題目。對提交的修改前後兩份名單,進行了對比。

  8 行動研究階段性評價和總結。通過對比表3中前後課題名稱分析發現,修改後的學生課題名稱更確切、具體,學生明確了研究方向、研究重點和切入點。教師也可從課題名稱中迅速掌握課題的相關情況。

  實踐證明。教師在輔導學生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於較為典型、普遍的問題可以採用講座、培訓等形式集中進行解決;對於較為特殊的個案問題。最好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來提供幫助。總之。要將集中輔

  導和個別輔導有機結合起來解決問題。選題階段行動研究積累的經驗也可拓展到其他幾個階段的實施。

  經過師生共同努力,我校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小組共產生了36件作品,全部推薦參加了第23屆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28項作品榮獲市級獎勵。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4項,兩項作品榮獲最佳環保獎和優秀女生獎,15件作品的作者還被選中參加了決賽的展板展示和答辯環節。28件作品被選送參加第23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最終獲得省級獎勵22項。

  三、開展活動的建議

  1 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式選題

  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研究課題的相關學科是非常豐富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學等。而這些學科的涉及面也是很廣泛的。這就為我們在選擇課題的方式上提供了多樣性。曾經對學生作過調查分析,學生主要有四種方式選題: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研究課題;家長或專家指導;從教科書中獲得靈感;從報刊、雜誌、影視等媒體中獲得靈感。其中。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研究課題所佔比例最大***61.0%***。就能發現這一點。因為這種方式既讓學生立足於現實生活,自主地發現課題並引起興趣,又便於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實施和開展,學生容易在此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建議教師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選題。

  其他3種方式也各具特色。家長或專家指導的選題大多是依託於家長或專家的專業和社會資源,研究的專業性,深度等都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如《雲南元陽梯田水稻品種調查和遺傳分化的SSR分析》、 《雲南七小品種植物油料不飽和脂肪酸分析》和《枯草芽孢桿菌W1菌株促生長基因及酶機理研究》等。但老師要注意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承受程度。如果研究的方法技術遠超過學生知識能力承受範圍,調動不了學生的積極性,那就失去了研究的意義。從教科書以及報刊、雜誌、影視等媒體中獲得靈感有利於學生拓寬生物學知識,並從多種渠道獲取資訊,也是很好的選題方法。在本次我校開展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中就有一些作品採用了這種方法選題。如《家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安寧太平鎮變遷研究》、 《雲南普洱地震災難後兒童心理狀況調查》等。

  2 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性的活動,學生開展研究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時間安排等都有較大的自主性。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只是可利用資源中的一部分,有時不能滿足學生的研究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可以考慮學校和周圍社群中哪些是可利用的資源,爭取社會和家長的支援。還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特點,明白學生能做什麼樣的課題,找到適合本校學生開展的課題。

  3 提高生物教師的科研素質

  在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調查中,發現有許多學生願意有老師作必要指導,其餘的由自己完成。由此說明生物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是關鍵。紮實的專業基礎、全面的科研知識、敏銳的洞察能力都是生物科技創新活動指導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生物教師要多參加各級科技活動的培訓,多閱讀科學研究方面書籍、報刊、雜誌,多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多收集相關案例,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只有教師自己具備科學研究能力,才可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科研素質。

  篇二

  媽曾給我出過這樣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做了實驗。

  我從牆角處捉來一隻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裡***四周扎有小洞,上面蓋有玻璃,便於觀察***。沒等蜘蛛織網,我又撿來一隻死的小蟲、一隻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蒼蠅,第二天,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昨天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於是,我又將死蒼蠅拿起來輕輕地放在網上,可蜘蛛還是一動不動,緊接著,我又用筆輕輕地觸動了一下網的邊緣,咦,蜘蛛好像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收回,網停止了顫動,訊號斷了,它就停了下來,不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我又用筆尖觸動網上死蒼蠅的身體,網開始顫動,蜘蛛就開始向這邊爬來,我又把筆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噢!我終於明白了:原來蜘蛛是靠網的顫動來產生感覺的,靠織網而捕食的。於是,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為了證實蜘蛛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便匆匆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乎乎的絲將蒼蠅捆住,接著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這個實驗證明蜘蛛吃動的昆蟲。

  我們探密小組又到圖書館、書店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書籍。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寫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於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後吸進消化道內,最後吃剩下的體殼,就被完整的棄留在蛛網上了。這些充分證明: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證實了蜘蛛只吃活動物,而不吃死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