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政治論文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出現了一股研究大學的熱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大學語文是一門安靜的課

  大學語文是一門什麼課這個問題,一直是從課程自身定位來考慮的,到現在已有很多討論,也已有了共識和基本的定論。但問題總是發展變化的,近來對大學語文的目的、意義和功用,筆者又有了新的感受。筆者的新感受是什麼呢?就是從課程與學生的關係而言,大學語文從目的來說是一門品味修養課,從功用來說是一門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課,從意義來說則是一門幸福課。

  時下許多院校把大學語文作為能力訓練課來看待,應用寫作能力訓練成為大學語文課的主幹。這固然可行,但大學語文不單單是一門能力課。因為大學語文是當前高校裡為數不多的帶有文化品味修養性質的一門綜合課,不能用能力訓練擠走了品味修養。

  一般而言,品味決定能力,有什麼樣的品味,才能生髮出什麼樣的能力;有多麼深厚的品味修養,才能生髮出多麼深厚的能力。一個人會寫公文,這是能力,但他不一定能夠做祕書;反之,一個祕書一定能夠寫公文。大學語文不是寫公文的能力訓練課,而是祕書的修養課。品味品格的修養是根本性的,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人之所有,惟居人後”,有了修養和品味,才有其他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更普遍地說,大學語文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文質彬彬的、有修養的、有品味的人。

  首先,從大學語文課設立的歷史來看。大學語文源於國文,其人文理念的背景是王朝國家轉向民族國家的歷史觀念變革:王朝國家培養的是臣民,學的是四書五經;民族國家培養的是公民,學的是國文。據資料發掘,民國前後用於普通教育的《最新國文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新學制國語教科書》等以“國文***國語***”命名的語文教材,都起於1904年至1926年間,其承擔著那個轉型時代立人立國的理想和情懷。商務印書館當時在《編輯共和國小學教科書的緣起》一文中,就提出要“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成共和國民之人格”,還有“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啟發其審美之觀念”等培養現代語文修養品味和能力的宗旨。[1] 所以,從發生學來看,大學語文從誕生之日起所要做的就是改造人的品味、修養,其所要塑造的品味就是人的現代***國民、公民***品味,使人具有做現代人的品格。當世界環境進入了現代,應聲而起的國文就是要培養適應現代文化形勢的人之修養。

  現代人由人的三種品格構成,即社會人、文化人和經濟人。其實現代社會是一個個人財富成倍增長的社會,經濟人意味著個人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而財富的創造源於財富觀念。這樣看來,理財觀念就是財富,而現代理財觀念的形成在於一定經濟文化的滋養。做現代人除了要能夠接受新的文化觀念,還要接受新的人際社會關係,這是由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社會的屬性所決定的。語文是人際交流的工具,語文也生產著人際關係,語文也構成了人自身。現代有效的人際交往需要現代性的語文品味和素養,聽說讀寫是其外化形式。

  總之,大學語文***國文***的宗旨,是要滋生現代人的品味修養,這是成為現代人的基礎和前提,成為現代人,最終能夠德福相配地生存於現代世界。要明確的是,大學語文儘管有培養公民***國民***權利觀念和義務意識的責任,大學語文的目標,雖然是公民品格,但說到更深,則是紳士風度和淑女品味。因為紳士和淑女是比公民更根本的個體化存在。

  現代社會需要現代人,做現代修養的人才能立於現代世界。一個人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聽說讀寫活動也滋養著現代人本身,所以現代人需要有現代的聽說讀寫能力。

  大學語文的聽說讀寫,既是一個能力問題,更是一個文化觀念問題。聽什麼、說什麼、怎樣讀、為什麼寫,這些在不同時代的社會中有不同的要求。一定的社會有一定的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化才能適應一

  定的 社會。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有一個“暈街”的詞條,說的就是一個鄉下人進了城,他的所有與外界交往的能力失效的故事,他的聽說讀寫能力到了城市這個新語境中全部失效了。所以,現代社會的聽說讀寫跟傳統社會的聽說讀寫是不一樣的,一個古代的舉人秀才到了現代社會可能完全就是一個文盲。

  從語文***聽說讀寫***能力構成的內涵來看,國文的聽,現代有古代也有,不同的是聽的內容性質大異。大學語文的聽,是要聽得懂世界文明的聲音。“共和國”“平等”“自由”,還有“審美”等都是現代新名詞、新語法,過去見之未見、聞所未聞,沒有現成的概念。同樣是漢字,新組合與新名詞,形式、內涵迥別。一個鄉下人進城,是不會聽、不能聽、不忍聽的。

  再說國文的說,是要說白話,不是戲曲 語言,而是要說文明戲的語言,文明戲在民國一度流行,不能不說是為了滿足白話普及要求而興起的。國文的說,可不是王朝國家的語體五十九類,如諭誥、璽書、批答、詔、冊、誥、制策、表、露布、 論諫……而是嶄新的說。比如演講這種形式內容,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演講,尤其對大眾演講,這是一種現代社會新形勢下的“說”,在世界進入現代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翻開手邊一本國際 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名叫《美國讀本***上、下***》的書,裡邊一共收集了美國建國以來計194篇重要文字,其中收集的現場公共演講***含辯護詞***文就有53篇之多,佔27%,近三分之一,可見演講形式作為“說”的現代表達形式的繁盛。其他的文字形式,也具有顯見的開放社會的大眾傳播屬性。比如團體文告、團契宣言、報紙評論、實地考察出版物、公開信,還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流行詩歌,也都是面向全體公眾的。也就是說,這裡“現代版的說”所說的內容都是時下公共話題,具有大眾傳播交流資訊的性質,不再是古典言說中大量的小眾間、高閣裡的“小說”或諫說。

  再說讀。大學語文也讀《聶隱娘》,讀《牡丹亭》,讀《杜十娘》,但視角變了,不是當故事來讀,讀才子佳人、英雄兒女;而是作為小說來讀,從中讀出人格獨立、個性自由、女性解放。

  最後是寫,不再寫文言文,而是白話文,能夠更細膩、深刻地表達情感思想。 寫作的趣味也變了,胡適的《黃包車伕》,寫出的是人文關懷。古典寫作寫的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寫命中註定;現代寫作寫的是對下層階級的同情。這都是現代社會觀念轉換的結果。

  所以,聽說讀寫只是形式,古今都有 。關鍵是聽說讀寫的內容,決定了聽什麼、說什麼、怎樣讀、為什麼寫。聽說讀寫是一種藉助大學語文而產生的修養功夫,提升的是個人主義人格、以人為中心的審美品味,滲透的是改造人自身的現代性。

  前文從歷史和聽說讀寫的內涵兩個角度來看,大學語文是一門人品修養課。接下來,從課程的功能和意義來看,大學語文是一門幸福 實踐課,也是一門提供給學生可持續 發展能力的基礎課。

  關於這門課,有人說它是一門通識課,這是立足於 政治公民培養的角度說的;有人說它是一門人文素質課,這是從“科學主義”對立面,立足於反駁工具理性、計算理性,站在國家辦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覺悟的文化人的巨集觀角度說的***現在,人文教育變味成了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覺得還要從個人出發,從個體安身立命的角度,來看大學語文。一切存在都是從存在於個體開始,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看到了大學語文是一門品味修養課,是培養淑女、紳士的課,是關乎個人幸福的課,是能夠尋找幸福、發現幸福、開拓幸福,認識什麼是幸福的課,這也是個人未來生活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課。 大學語文應該讓學生認識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做使自己有幸福感的事,做一個幸福的人。這個幸福不是事先擺在那裡的,而是你自己開拓出來的。它既有公共的一面,更有私密的一面。你能感受到什麼是自己的幸福,你就有什麼品味;你能獲得多深的幸福,你就有了多深的修養。旅美學人薛湧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邊引用了哈佛大學一條辦學至理名言:“一個開不出幸福課程的大學,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學。”[2]而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裡,就有一門“幸福課”。課程介紹說: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有人說:“技能訓練達到一定層次會出現同質化,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還在於人的素質。”這個素質是高於各種知識之上的一種開放性、建設性的人文倫理態度和人世生活品味。一個人語文修養好不一定能成為大師,但一個大師一定是語文修養品味好的人。

  前年筆者到湖北 經濟學院人文傳播學院交流,他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大學語文是一門保證學生可持續 發展的課”,並以畢業生髮展情況調查為證。畢業生 工作三到五年後,都有一個瓶頸,或為“玻璃困惑”。凡是能夠順利度過瓶頸期的學生,都是文科素質比較好的同學。這也說明,開設在非文科專業的大學語文,是支援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門課。

  到此,簡說了筆者的新感受。即大學語文是一門修養課,也是一門幸福課,還是一門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

  回想筆者在美國探親兩個月,所到之處,人心安詳、一片寧靜氣氛。即或在繁忙的飛機場,在萬米高空的飛機上,不管長途短途,美國人一般坐下來就讀書,不急不躁,行動很安靜、體態很安然、遇事很平靜。這是因為 他們的 文化 環境和平靜的內心,筆者看到美國人生活優渥、文明、簡單、實在。其實,凡人在世上並不事事如意,但美國人總給人安詳之感。筆者想,大學語文就應該是一本這樣的書,給人在喧囂的生活中帶來安寧;大學語文也應該是這樣一門課,給學生在未來急劇變化的生活中獲得安寧的心思。

  最後,翻出《大學》裡邊一句話,在開篇,說得多好!說大學之道就是要使一個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語文就應該是現在大學裡一門這樣“知止”“能靜”且存遺大學之道的課;是在現有的課程中,在轟轟烈烈市場經濟大潮中,唯一能夠使學生獲得並享受“安靜”的課。

  人有了靜,人生的得也就不遠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