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夢政治論文範文

  中國夢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一些,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理解“中國夢”:關於實現“有尊嚴的生活”

  【作者簡介】

  韓喜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

  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理論。

  主要著作:《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農戶經營系統分析》、《中國夢與理論工作者的使命》***論文***等。

  摘要 “中國夢”不是沒有根據的空想。中國夢的實現要落實在廣大人民群眾有尊嚴的生活實踐當中,即實現尊嚴民生。理解和實現中國夢包含著三個基本原則:個人與國家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自信與實幹的統一。根據這三個原則的要求,有尊嚴的民生不僅僅要依靠強盛的經濟,更應該把國家和民族作為個人的第一尊嚴,由此才能構建尊嚴民生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 中國夢 基本原則 國家富強 民族復興 尊嚴民生

  2012年11月29日,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後發表了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講話。他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①實現中國夢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理想和信念。馬克思曾經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現實,而我們也同樣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把中國夢變為現實。從現實出發,中國夢的實現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問題緊密相連的。

  目前,黨中央一直關注著民生問題,把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一項基本任務。“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不能構建一種有尊嚴的民生,中國夢就不能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有尊嚴的生活”構成了民生問題的基本內涵之一。

  理解和實現“中國夢”的三個基本原則

  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我們認為,理解和實現中國夢最起碼要把握好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個人與國家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自信與實幹的統一。中國夢是偉大的民族夢,也是具體的個人夢;我們不僅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要達致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夢不僅是理想的,同時也是現實的;既需要信心百倍地昂首闊步,更需要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

  首先,要實現個人與國家的統一。中國夢是國家夢,是民族夢,也是個人夢。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是國家民族之夢與個人夢的統一。因此,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種命運共同體一直生活在“家國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整合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實現兩者的統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與長處。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並不是衝突的,一定要打破形而上學的僵化思維,不能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割裂開來。歷史證明,每當國家強大的時候,個人的生活也是有尊嚴的。相反,在國家衰落時,個體也是沒有尊嚴的。因此,個人的夢想只有融入國家的大夢想當中,才能真正實現。正如著名作家馬卡連柯所說的:“任何一種不為集體利益打算的行為,都是自殺的行為,它對社會有害,也就是對自己有害。”

  其次,要實現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夢是一種理想,是一種願望,夢的內容反映的是人對美好事物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生存理想和遠大抱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個人都需要有一種精神。理想是人之為人的一個根本性特徵。人總是在不斷地追求理想中才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理想意味著人總是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構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沒有理想的生活將是空虛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當今時代,由於各種原因的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似乎失去了理想的維度。這必然導致國家和民族精神受到衝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是民生問題的理想性維度,如果失去了理想,民生就將失去尊嚴。然而,這種夢想又不是沒有根據的。沒有根據的夢想只能是空想。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原因就在於他們所提出的設想沒有科學的根據。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找到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科學根據,即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這就說明,實現中國夢是需要有現實基礎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直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近代以來,多少仁人志士為之拼搏奮鬥,炎黃子孫在追夢的道路上不斷艱難地探索前行,但是由於沒有找到與國情緊密結合的道路而只能鎩羽而歸。只有中國共產黨面對國情,經過近百年的奮鬥,找到了正確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才為實現夢想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時代。我們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總結經驗教訓,把偉大的夢想落實在廣大人民群眾追求有尊嚴的生活實踐當中。今天實現夢想仍然必須面對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們要認識到:一方面,經過多少代人的奮鬥,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已經擺脫了絕對貧困、極端落後的面貌,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我們有能力走上偉大復興之路;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有諸如環境汙染、貧富分化、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等一系列民生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實現中國夢也就是實現中國人民有尊嚴的生活理想。

  最後,要實現自信與實幹的統一。學術界一直在探討中國夢如何展示中國氣派的問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對中國未來充滿自信,這種自信給整個民族以力量。如果沒有這種自信,不可能提出偉大復興中國之夢。我們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成功的。實踐的成功也證明了指導實踐的理論的成功。未來,中國的自信還需要在文化自信上進一步加強。只有文化上真正自信了,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有尊嚴的生活才是可能的。然而,要把這種自信真正落到實處,必須真抓實幹,“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中國夢,歸根到底也必須依靠人民的奮鬥來實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強不息的勤勞奮鬥傳統,這就要求必須力戒空談、真抓實幹,為實現中國夢掃清前進的障礙。   個人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而存在的。公民這一概念的本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共的民”。這意味著作為公民的基本特徵並不是他的個體性,而是他的社會性。社會性是個體生存的真理。也就是說,如果不首先把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作為自己個人的尊嚴,就沒有個體的尊嚴。一個人的尊嚴,除了其個體的人格尊嚴、道義尊嚴、生存尊嚴以外,還有更巨集觀的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而且,國家和民族尊嚴才真正體現了公民的尊嚴。所以,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來看待的時候,首要的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尊嚴,而是以國家普遍利益為基礎的民族尊嚴。這就要求個人在他的精神生活當中,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和民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在國家面臨國際社會上各種思想衝擊、經濟和貿易挫折以及領土紛爭等不公平現象時,個人作為公民必須要把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作為第一位的尊嚴來看待。

  中國夢視角下尊嚴民生的建構路徑

  首先,實現中國夢的核心是發展,而發展是尊嚴民生的基礎。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尊嚴,不能沒有物質力量的保證。馬克思的經典命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在當代更加顯示出了它的科學性和生命力。沒有經濟上的支撐,沒有物質條件的改善,就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的地位,也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更不會有國家民族中的每個人的尊嚴。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尊嚴的物質保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構成了挑戰,又提供了機遇。為此,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課題。而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必須要充分調動各種科學因素,使其融入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之中,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從而為捍衛國家、民族和個人尊嚴提供保障。

  其次,“中國夢”是我們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旗幟,是捍衛國家尊嚴、民族尊嚴和個人尊嚴的思想武器。為此,我們必須要不斷深入學習領會中國夢的重大歷史意義。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首先表現在她的精神氣質當中。而在精神氣質當中,一個國家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關鍵。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念並不能使中華民族獲得自己的精神尊嚴,中華民族的尊嚴要依靠自己的思想創造力來建設。中國夢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價值觀念。在這個意義上,掌握中國夢的理論精髓,本身就是國家、民族和個體尊嚴的實現。尊嚴是精神性的自我獨立。面對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衝擊,面對各種經濟殖民主義的挑戰,我們必須要把中國夢作為統領我們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觀,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夢的指引下,提高文化素質,提高民族意識,進而塑建尊嚴民生。

  最後,中國夢的實現,意味著有尊嚴的民生的真正建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尊嚴不是通過物質財富的積累而得到的,按照康德的道德哲學原理,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只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幸福有直接的關聯,而與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沒有必然的直接關聯。因為,從幸福原則是不能推匯出道德法則的。“要麼對幸福的欲求必須是德行的準則的動因,要麼德行準則必須是對幸福的起作用的原因。前者是絕對不可能的。”④或者如休謨所說的,從“事實”當中不能推匯出“應當”。中國夢的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夢想是我們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發展所確立的價值上的“應當”。因此,根據這一道德哲學原理,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能直接導致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的必然產生的。因為經濟的增長只是為我們塑建有尊嚴的民生提供了外在的物質條件,但事實上,財富的積累絕不能直接等同於尊嚴的建構。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地通過思想文化的價值觀建設,來塑建有尊嚴的民生。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制度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專案批准號:12&ZD057***

  註釋

  :“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

  參見[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15~132頁。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範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58頁。

  [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6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