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平的政治論文

  和平是贏得戰爭的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和平與發展

  摘要:和平與 發展 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它們之間主要存在兩個方面關係。時代主題逐漸由戰爭與革命變化為,主要體現四個方面因素。***逐漸形成“是當代世界主題”的新的論斷,***明確指出“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重要論斷。

  關鍵詞:和平 發展 時代 主題 含義 關係 因素 論斷

  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並不是偶然的,它們是世界 歷史 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歸根結底,可以從含義、關係、因素、論斷四個方面來表明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是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

  一、含義

  ***一***“時代主題”含義

  “時代”既是一個有豐富內涵的概念,也是一個可以為古今中外廣泛使用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詮釋,在這裡所講的時代是指能夠綜合反映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一個具有全域性性的戰略意義的概念。“主題”是指可以公開化的主要問題,它是每個歷史時代的主要的口號,能夠左右每個歷史時代的主要的聲音,綜合反映每個歷史時代的最實際的主要的呼聲。每個歷史時代都有它的時代主題,時代主題是歷史時代的核心內容,是由每個歷史時代的世界各種基本矛盾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它們處在世界各種矛盾的中心和焦點並關係到世界的前途和命運。

  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是跨越幾個世紀乃是幾十個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隨著每個歷史時代的世界形勢的演變,每個歷史時代將出現以不同時代主題為內涵的發展過程。因此,正確的把握每個歷史時代的時代主題,是每個歷史時代的世界各國政府,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和政策的前提和基礎。正確的認識每個歷史時代的時代主題,是每個歷史時代的世界各國人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含義

  兩大戰略性主題就是在當今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以及根本主題,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以及根本主題。

  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並非說已經是充分的現實。和平需要維護、發展要靠爭取,和平有個質量問題、發展有個程度問題;因此,它們都是擺在當今世界各國人民面前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二、關係

  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這與它們之間存在的關係是分不開的。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它們之間主要存在兩個方面關係。

  首先,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和平是發展的前提以及保證, 經濟 發展必須要有和平的當今世界的 環境;和平也離不開發展,經濟的發展以及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的密切 聯絡是維護當今世界和平的最深厚的基礎。其次,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係。當今世界和平是促進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共同發展則是保持當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的基礎;要發展就必須創造和平的當今世界的環境,只有當今世界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才能夠促進和平的當今世界的環境的實現。

  三、因素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時代主題逐漸由戰爭與革命變化為。這是由戰後世界形勢的變化所引起的,主要體現四個方面因素。

  ***一***經濟和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經濟和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力爭更快的發展經濟和科技。兩極格局瓦解之後,大國軍事對抗下降,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卻上升,因此,為了在全球性的競爭中取得更為有利的立足點和制高點,發展經濟和科技逐漸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一個新的共同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

  ***二***核武器的出現

  核武器的出現,使戰爭的手段已經很難於達到戰爭的目的。因此,這在客觀上成為自發約束大規模戰爭尤其是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

  冷戰結束之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俄美兩國關係日趨緩和,國際軍備控制領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進展:世界無核區範圍不斷擴大了。1997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了旨在加強保障和監督有效性的議定書。

  ***三***戰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

  戰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大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即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資本主義國家的 社會經濟的職能,增強了其應付危機和困難的能力。再加上資產階級實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從而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趨於相對緩和。

  戰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導致了世界經濟一體化。而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集團化的程序正在加速發展。歐洲聯盟得到進一步的擴充套件,北美的自由貿易區最終得以形成。亞太經濟合作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世界貿易 組織宣告成立。當今世界各國經濟聯絡日益密切,相互影響。所有的這一切發展,必將對當今世界形勢和未來世界形勢產生重大影響。

  ***四***當今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當今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冷戰時期和平與 發展 時代主題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當今世界雖然仍不太平,但是當今世界形勢仍然繼續朝緩和的方向發展。縱觀戰後五十多年來世界形勢的變化,戰後世界和平力量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戰爭力量增長的速度;儘管包括 政治 、 經濟 、科技、國防、 文化、 社會在內的綜合

  性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但是世界性大戰沒有再發生,區域性戰爭和衝突的數量已經呈現下降趨勢,戰後世界形勢趨於相對緩和。戰後世界各國人民都要求和平而反對戰爭,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阻止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

  20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經歷了冷戰對峙的磨難。當今世界各國人民都不願看到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再發生新的熱戰、冷戰、***、衝突,都不願看到南北之間發展的差距以及貧富的鴻溝再擴大下去。當今世界各國人民應該從中看到希望,即綜合性國際競爭導致國家之間相互依存關係日趨增強,逐漸使“雙贏”局面成為普遍的現象,而“零和”遊戲則越來越被證明是得不償失的。更進一步來看,和平的希望還在於,主導當今世界形勢的大國關係基本上是平穩的,各主要戰略力量之間主動的戰爭訴求幾乎為零。與此同時,中小國家的力量在上升,作為一個整體,發展 中國 家對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事務的影響力在增強。因此,這些因素都形成了和平力量對戰爭力量的總體制約。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因素,可以看出: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時代主題逐漸由戰爭與革命變化為。

  四、論斷

  ***一******關於“——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的論斷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當今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時代主題開始悄悄興起。在中國共產黨內部,***最早發現了時代主題變化。

  在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敏銳的把握時代主題變化並逐漸形成“是當代世界主題”的新的論斷。1984年5月,***在會見當時任巴西總統菲格雷多時指出***“現在世界上問題很多,有兩個比較突出。一是和平問題。現在有核武器,一旦發生戰爭,核武器就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要爭取和平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二是南北問題。這個問題在目前十分突出。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相對的是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南北問題不解決,就會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障礙。”***在這裡面,***在實際上已經形成“的時代主題”的思想。1984年10月,***又明確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係全域性,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1985年3月,***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正式提出了“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新的論斷。同時,他又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一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這是***在深刻觀察和認真分析了當今世界形勢變化之後,最終才作出的重要論斷。因此,它宣告了一個以“”為主題的新時代的來臨。

  ***二******關於“——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的論斷

  ***全面的把握當今世界形勢變化,明確的堅持和發展了***關於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的論斷,他提出了幾個重要論斷,從而揭示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變化。***明確指出“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重要論斷,在此基礎上他將當今世界形勢進一步的概括為“人民要和平,國家要穩定,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同時。***又明確指出***“走向緩和是當前國際形勢的主流,世界和平機遇繼續擴大。”******的這些重要論斷揭示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變化,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的基礎。

  ***從世界 歷史 發展趨勢的特徵中,論述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國際糾紛不斷,但是當今世界形勢緩和的趨勢進一步發展,不僅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越來越不得人心的同時受到更多人的抨擊,就是衝突當事國及其政治力量也越來越認識到,僅僅通過軍事手段難於真正達到目的以及解決問題。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和平,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有可能的。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 環境與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與此同時,重視發展戰略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當前的主要的政策取向。因此,這正如***所指出的***“經濟優先已成為世界潮流,這是時代進步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當前對每個國家來說,悠悠萬事,惟經濟發展為大。發展不但關係國計民生,國家長治久安,也關係到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經濟的確越來越成為當今國際關係中最首要的、關鍵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國家都希望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儘快的發展本國的經濟,都希望能夠通過對話以及談判來解決各種矛盾以及爭端,儘可能的尋求合作以及避免對抗。***對於當今世界形勢作出了重要論斷,他指出***“總體和平、區域性戰爭,總體緩和、區域性緊張,總體穩定、區域性動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因此,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途徑是***“順應時代潮流和各國人民的意願,因勢利導,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時,***又指出***“解決這兩大主題,不會一帆風順,將會經歷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說,不是說沒有戰爭危險,歷史是在曲折發展中開闢自己道路的,不可能不出現困難和反覆。這些年來,國際上發生了不少事,世界還很不安寧,人類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各國政府和人民應順應時代潮流,加強交流與合作,認真規劃和堅持世界發展的正確方向,共同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新世紀。”***在這裡面,***從“”的角度揭示了世界變化的未來主導趨勢。

  準確把握兩大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不僅對於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制定戰略方針和政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能使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加深對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的理解,並對當今世界大事中的是非問題作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世界歷史發展趨勢表明,當今世界各國政府能否始終保持自己的執政能力和生命活力,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先行者和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力量,歸根結底,在於能否與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相吻合,在於能否始終把握兩大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堅持把握兩大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就能夠在世界歷史發展趨勢中朝氣蓬勃和興旺發達;如果把握不住兩大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的話,就遲早要被世界歷史發展趨勢所淘汰。因此,緊緊把握兩大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是世界歷史發展趨勢賦予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偉大的使命。

  篇二

  和平***之願

  關鍵詞:王維《使至塞上》 主旨 和平*** 願望

  摘 要:《使至塞上》所涉戰爭為不光彩的勝利,王維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王維出使問邊的最大願望是唐蕃邊境和平***。孤煙即平安火。王維在詩中並未頌揚唐朝的背盟犯邊之勝,而是暗諷貪功邀賞之輩。《使至塞上》“景顯意微”,本文以文史互證法探討其微妙主旨。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邊美景,引無數讀者競欣賞。王維《使至塞上》,入選古今各種詩集,且小學、中學、大學教材等多有選錄,影響深遠。對於詩中旨意,我們卻不甚明瞭乃至南轅北轍,或以為抒發愛國之情、自豪之心,或以為表達抑鬱之釋、邊功之頌,蓋源於對詩歌所涉戰爭或視而不論,或論而不當。王夫之評《使至塞上》曰:“右丞每於後四句入妙,前以平語養之,遂成完作。一結平好,蘊藉遂已迥異。蓋用景寫意,景顯意微,作者之極致也。”{1}《使至塞上》所繪景色,如在目前,旨意則含而不露,隱約難辨。本文以文史互證的方法,從王維對詩歌所涉戰爭的認識、詩歌文字的含義等方面探討《使至塞上》微妙的主旨――王維對邊疆和平***的願望。

  一、王維對《使至塞上》所涉戰爭的認識

  1.背盟犯邊之勝

  開元二十五年***737***,崔希逸率兵大破吐蕃兵後,王維奉唐玄宗之命出使涼州***今甘肅武威***問邊,於途中或剛到涼州時作《使至塞上》。關於此戰,《舊唐書》載:“三月乙卯,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自涼州南率眾入吐蕃界二千餘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與賊相遇,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2}雖然史書編撰者囿於民族偏見稱吐蕃軍為“賊”,但是“入吐蕃界二千餘里”是不爭的事實。《資治通鑑》則詳載:“初,希逸遣使謂吐蕃乞力徐曰:‘兩國通好,今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請皆罷之。’乞力徐曰:‘常侍忠厚,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專以邊事相委,萬一有奸人交鬥其間,掩吾不備,悔之何及!’希逸固請,乃刑白狗為盟,各去守備;於是吐蕃畜牧被野。時吐蕃西擊勃律,勃律來告急,上命吐蕃罷兵,吐蕃不奉詔,遂破勃律;上甚怒。會希逸 人孫誨入奏事,自欲求功,奏稱吐蕃無備,請掩擊,必大獲。上命內給事趙惠琮與誨偕往,審察事宜。惠琮等至,則矯詔令希逸襲之。希逸不得已,發兵自涼州南入吐蕃二千餘里,至青海西,與吐蕃戰,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乞力徐脫身走。”{3}此前,景龍四年***710***中宗將金城公主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唐蕃和好。雖然開元前期唐蕃陸續發生過數次大的交鋒,但是開元十八年吐蕃遣使求和,玄宗應允並 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之後唐蕃互遣使者往來。開元二十二年,玄宗遣李 於赤嶺與吐蕃分界立碑,約定互不侵犯。顯而易見,崔希逸率兵偷襲吐蕃既違背其與乞力徐的盟約,又違背赤嶺之盟,其性質是非正義的。

  2.王維如何看待背盟犯邊之勝

  王維開元十七年回長安,開元二十三年在張九齡的引薦下被擢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二年的赤嶺之盟乃朝廷大事,而且“***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貢方物金銀器玩數百事,皆形制奇異。上令列於提象門外,以示百僚。”{4}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出使時必然知曉唐蕃和好及赤嶺之盟,亦知曉崔希逸的背盟犯邊之勝實為不光彩的勝利。***崔希逸與乞力徐的盟約,戰前孫誨應將其上奏玄宗,戰後玄宗也應將其告知王維。***對於不義之戰,稍具良心者都會引以為恥,王維乃正直之士,不可能引以為榮。王維飽讀聖賢之書,胸懷儒家仁義之心。“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5},而且開元十七年起王維在長安跟從薦佛寺道光禪師學佛。王維反對為邀奇功而挑起戰端,其涼州所作《送懷州杜參軍赴京選集序》雲:“猗元帥之理也,行有賁育,鐵馬成群,而雄戟罕耀;角弓載橐,秉王者師,不邀奇功。”

  王維也不會受玄宗影響而頌揚此次不光彩的勝利,因為玄宗的態度並不積極。其時“天下無事,今上好文”***《為崔常侍祭牙門姜將軍文》***,玄宗不願違背赤嶺之盟,只是派趙惠琮與孫誨前往邊塞探查。崔希逸因孫、趙矯詔才發兵偷襲吐蕃,非玄宗旨意。崔希逸三月獲勝,玄宗九月方予賜物,“奉九月十五日敕,吐蕃贊普公主信物金胡瓶等十一事”***《為崔常侍謝賜物表》***。公主即金城公主。開元十八年,吐蕃重臣名悉獵入朝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如蒙聖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謹奉金胡瓶一、金盤一、金 一、馬腦杯一、零羊衫段一,謹充微國之禮。金城公主又別進金鵝盤盞雜器物等。”{6}金胡瓶等乃唐蕃和好信物,玄宗卻賜予侵入吐蕃的崔希逸,其用心耐人琢磨。謝表中的“捧戴慚惶”、“待罪西門”、“無任感戴戰越之至”等不只是謙恭之辭,崔希逸確是心懷愧疚。“***開元二十六年***三月,吐蕃寇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破之。……夏,五月,乙酉,李林甫兼河西節度使。丙申,以崔希逸為河南尹。希逸自念失信於吐蕃,內懷愧恨,未幾而卒。……***六月***辛丑,以岐州刺史蕭炅為河西節度使總留後事。”{7}崔希逸一年左右就兩度擊破吐蕃軍,其河西節度使卻被取代,玄宗更將其由邊帥轉任地方官,這不似對有功將帥的嘉獎,反似令崔待罪立功後再行調離是非之地。孫誨、趙惠琮均不得善終。“希逸以失信怏怏,……與趙惠琮俱見白狗為祟,相次而死。孫誨亦以罪被戮。”{8}對於此次背盟犯邊,玄宗不得不考慮唐朝失信的後果,關注吐蕃軍隊的動靜。玄宗派使問邊的主要意圖並不是論功行賞,而是鼓舞士氣,督促防禦,查明真偽,糾察過失。王維此次出使的最大願望是唐蕃邊境和平***,百姓安居樂業,其次才是唐軍防禦獲勝且犧牲較少。王維不會為背盟犯邊的不光彩勝利而自豪,唱讚歌。

  二、《使至塞上》文字解讀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單車”有三種解釋:“使者”、“一輛車”、“輕車簡從”。第一種解釋與詩題有重複之嫌。王維獨車或輕車簡從出使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張九齡被貶后王維受牽連而遭到朝廷排擠,筆者以為有這種可能性,但主要原因是玄宗對背盟犯邊之勝的態度不積極,不高調宣揚,而是務實的態度,低調行事。首聯《文苑英華》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9},派使問邊首先是朝廷的行為,其次才可能是針對王維。“問”字一般解釋為“慰問”,筆者以為還應包含查問、察訪之義。王維此次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邊塞,其《出塞作》有註明。《唐六典》載:“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凡將帥戰伐,大克殺獲,數其俘馘,審其功賞,辨其真偽。”{10}可見唐代監察御史既查點邊關勝況,審***賞,同時又辨其真偽,分察糾過。王維此次出使應該既要慰問邊關將士,審其功賞,又要查問事件的真偽、過錯,察訪軍情、邊防等***王維在河西節度幕中還兼任節度判官***。

  “屬國”,一說指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掌管與少數民族往來的事務,如王維詩“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隴頭吟》***即用此義。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涼州,並非前往吐蕃,此義不切實際。一說指歸附朝廷後仍保留原有國號的附屬國。“居延”,地名。“維赴河西節度使幕,無需經過居延,林庚、馮沅君主編《中國曆代詩歌選》釋此句為‘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大體近之。”{11}筆者亦認為“屬國過居延”乃承接“單車欲問邊”而言,王維以此交代邊塞路途遙遠,未必會生自豪之情。

  2.“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徵蓬”或釋為飛卷的蓬塵,或釋為飛 的蓬草,均可比喻漂泊在外的王維。“歸雁”或釋為春雁,或釋為秋雁。從《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於韋氏逍遙谷宴集序》可知王維於暮春後出使,從《為崔常侍祭牙門姜將軍文》可知王維十一月已到涼州,出使的具體時間則難以確考。因為雁離胡天不遠,考慮到出使路途之遠,王維見秋雁的可能性較大。林東海認為:“徵蓬和歸雁……這裡都是暗擬詩人自己,意在寄寓詩人奉命***或許是被迫***出使漂泊在外的悲壯情懷。……‘漢’、‘胡’二字又暗示了詩人在借漢喻唐。詩中蓬、雁似實而虛,虛景中夾帶實事。”{12}筆者以為,歸雁應為實景,徵蓬或實或虛,二者未必是詩人自擬,“漢”、“胡”二字確是借漢喻唐。“漢塞”指唐朝邊塞,“胡天”原指古匈奴所居的西比地區,此處指吐蕃。“漢塞”、“胡天”兩詞有助於理解詩歌主旨――在王維心中,

  唐蕃之間有明確的邊界。雁可以自由地飛越邊界;人們在雙邊和好時可以往來貿易,但是軍隊不可違背盟約逾越邊界。筆者以為,“徵蓬”或比喻出征軍隊,或比喻和親車隊。“徵蓬出漢塞”或實指唐軍出塞奔赴前線備戰,或虛指崔希逸率軍出塞入吐蕃偷襲,或虛指金城公主出塞遠嫁吐蕃和親;王維當在此慨嘆唐蕃之盟將毀,邊戰又將爆發。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指涼州以北的沙漠,今騰格裡沙漠的一部分。“孤煙直”,赴殿成注:“庾信詩:‘野戍孤煙起。’《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或謂邊外多回風……”{13}唐代邊塞鎮戍如無敵警,則在傍晚點燃一炬煙以報平安,謂之平安火或夕烽。肅宗至德元年,哥舒翰兵敗潼關,“是日,翰麾下來告急,上不時召見,但遣李福德等將監牧兵赴潼關。及暮,平安火不至,***《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時守兵已潰,無人復舉火。’***上始懼”{14}。唐朝上至皇帝、下至臣民大多具有在黃昏時望平安火的情結。唐詩中對平安火就有多處描寫,如:“春冬見巖雷,朝夕候烽煙。”{15}***席豫《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迎候人應少,平安火莫驚。”{16}***元稹《遣行十首》***“沿邊千里渾無事,唯見平安火入城。”{17}***姚合《窮邊詞二首》***“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18}***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蓬萊每望平安火,應奏班超定遠功。”{19}***許渾《獻 坊丘常侍》***“笛發孤煙戍,鴉歸夕照村。”{20}***喻鳧《即事》***“昭陽亦待平安火,誰握旌旗不見勳。”{21}***韓琮《京西即事》***“不知萬里沙場苦,空舉平安火入雲。”{22}***高駢《塞上曲二首》***王維此次出使最大的願望乃唐蕃邊境和平***,因此密切關注吐蕃軍隊的動靜,每當夕陽西下時則候孤煙升起。筆者認為《使至塞上》中的“孤煙”即平安火。杜甫《夕烽》可與《使至塞上》共賞。“夕烽來不近,每日報平安。塞上傳光小,雲邊落點殘。照秦通警急,過隴自艱難。聞道蓬萊殿,千門立馬看。”{23}前四句詩中杜甫望夕烽而喜邊方無事,後四句慮烽火而憂邊警猝來。二詩皆“詩中有畫”,王維赴涼州,近觀孤煙之直上,其詩恰如近景之工筆畫;杜甫居秦州,遠眺夕烽之殘落,其詩正似遠景之寫意畫;期間雖隔三十餘年,但兩人喜安憂亂之心別無二致。

  “長河落日圓”,其境界可謂“千古壯觀”{24}。“長河”,一說指黃河;一說指今石洋河,流經涼州以北的沙漠,筆者偏向此說。“長河”無論指哪條河流,都流經唐與吐蕃疆土,落日亦普照大地,“圓”字既是形的描繪,又可引申為圓滿、完美之義。茫茫沙漠,蒼涼寂靜,蜿蜒其中的長河則帶來了綠洲和生機,此處可“畜牧被野”,亦可“簫鼓賽田神”***《涼州郊外遊望》***。“大漠”與“長河”雖不具體,但引人共鳴;“‘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25},但耐人尋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就像一幅壯闊深邃的邊塞圖,荒涼中充滿生機,靜寂中充滿動感,緊張中充滿和平;此聯看似王維偶見之景,實是其久盼之境。在開元二十九年至天寶六年間所作《奉和聖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中,王維將邊疆***、天下太平的願望直抒胸臆:“落日下河源,寒山靜秋塞。萬方氛 息,六合乾坤大***泰***。無戰是天心,天心同覆載。”

  4.“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蕭關故址位於今寧夏固原縣東南。趙殿成引《漢書》注:“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殺北地都尉是也。”{26}“王維赴河西並不經過蕭關”{27},其在詩中提及蕭關,實是擔心吐蕃對唐朝的反擊,不少唐軍將士又會戰死邊關。都護為官名,唐初時負責轄區邊防、行政及各族事務,詩中指崔希逸。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即後漢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北單于後刻石紀功處。王維用竇憲勒銘的典故,一種意見認為是恭維、頌揚崔希逸,筆者以為王、崔都不會認為背盟犯邊之勝值得刻石勒功,而且“王維回長安以後,……為崔上奏玄宗寫了《贊佛文》,請讓其女落髮奉佛,以懺悔他與乞力徐盟誓失約的內疚”{28};另一種意見認為燕然是虛指前線,崔希逸在前線備戰,這種意見比較符合詩意;筆者還認為是諷刺唐朝的貪功邀賞之輩。“都護在燕然”乃候騎所言,王維只是客觀轉述,反映出候騎、孫誨、趙惠琮等人因貪功而是非不分。唐玄宗曾經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將士亦希風承旨。當“天下無事,今上好文”時,小人慾貪功而矯詔,迫使“雄戟罕耀”、“不邀奇功”的崔希逸背盟犯邊,毀唐蕃之和好,陷邊關於戰火。貪功之禍,不亦大乎?王維《送張判官赴河西》中的“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勳”可見其當時心境。王維監察塞上時所作《出塞作》借漢喻唐,主旨雖然是頌揚唐軍將士英勇作戰,為其邀功請賞,但是該詩敘述吐蕃軍進犯在先,而唐軍防禦在後,合乎情理。《使至塞上》作於崔希逸背盟犯邊之後,與《出塞作》的寫作背景截然相反,二詩不宜相提並論。王維之後隱居終南山作《送陸員外》,明確反對耗費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興起邊戰去追求所謂的奇功:“萬里不見虜,蕭條胡地空。無為費中國,更欲邀奇功。”

  綜上所述,開元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唐蕃和好並於赤嶺訂盟,且唐蕃邊帥崔希逸與乞力徐刑狗為盟,各去守備,然而開元二十五年崔希逸受孫誨、趙惠琮偽詔入吐蕃偷襲。此後王維奉玄宗之命出使涼州問邊,其最深的憂慮乃唐軍背盟犯邊之後患,最大的願望乃唐蕃邊境和平***。問邊之途雖遠,所見景色亦殊,但每當夕陽西下,王維總是翹首以盼,見報平安之孤煙則心喜。《使至塞上》,詩中有畫,寓情於景,託物感懷,借事喻理,又因戰爭性質、借漢喻唐、景物與地名的虛實等因素而註解紛紜,主旨隱約。如今漢藏一家親,早已超越王維之願。

  作者簡介:周克勤,碩士,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①王夫之:《唐詩評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頁。

  ②④⑤⑥⑧劉 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8頁,第5233頁,第5052頁,第5231頁,第5233頁。

  ③⑦{14}司馬光:《資治通鑑》,胡三省音注,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827頁,第6832頁,第6970頁。

  ⑨{13}{26}王維:《王右丞集箋註》,趙殿成箋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頁。

  ⑩張九齡等:《唐六典全譯》,袁文興、潘寅生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頁。

  {11}{27}王維:《王維集校注》,陳鐵民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34頁,第135頁。

  {12}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整合•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1頁。

  {15}{16}{17}{18}{19}{20}{21}{22}彭定求等:《全唐詩》***增訂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43頁,第4563頁,第5751頁,第5998頁,第6167頁,第6326頁,第6607頁,第6977頁。

  {23}杜甫:《杜詩詳註》,仇兆鰲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17頁。

  {24}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頁。

  {25}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頁。

  {28}張清華:《王維年譜》,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