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錢觀的政治論文

  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金錢並不等於幸福,因為人類不能沒有精神生活。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中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摘 要】金錢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但金錢並不等於幸福,因為人類不能沒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虛的人,就不會有真正的幸福,本文通過當代中學生各種金錢觀的淺析,提出正確的金錢觀。

  【關鍵詞】中學生 金錢

  當代中學生生存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特定環境裡,貧富懸殊顯著,生活觀念多元化,金錢觀念多元化,作為一名中學生該怎樣的抉擇?

  一、當代中學生的金錢觀

  1.互相攀比

  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很多學生不知道怎麼正確的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攀比是個人為了與某人比高低爭面子,不顧實際需要以及家庭經濟能力,超前超標花錢夠物。例如:有的同學看到別人買了一件名牌衣服,自己就想買一套比他的牌子還要“亮”的衣服。因此,就經常向家長要求買更新更貴的東西。這種攀比心理,如果家長不及時教育和控制的話,就會漸漸養成不良的金錢觀。

  2.炫耀家庭的富裕

  有些學生會認為自己家境比別的同學家好,那麼自己就會更有面子,會更加得到其他同學的羨慕和擁護,因此,常常在同學面前說自己家有多少資產並常買些限量版的貴的玩具等。如果這種現象更加縱容的話,孩子會認為很多事情只要有錢都能夠解決,那麼,長期以往,孩子就不會意識到金錢真正的價值。喜新厭舊、鋪張浪費的現象也較嚴重。有的同學使用的東西幾乎是月月更新,文具盒換了一個又一個,書包買了一個又一個,各種筆已應有盡有,還是一有新式樣就買。

  3.消極的金錢觀

  有些學生的家境並不是很好,特別是在其他家境較好的孩子面前更是覺得自己家境太差勁,甚至出現怪自己的父母,覺得自己父母太沒有用,不能像別的同學爸爸媽媽那樣滿足自己的要求。因此,在班級裡很自卑,不願和別的同學交流,疏遠其他同學。如果這種情況家長不及時發現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解決他的心理問題的話,孩子就會產生自卑等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中學生消費的不良原因

  1. 校園周邊環境的影響。近幾年來,學校周圍的個體經商戶、城鄉結合的部分村民,不約而同地將生財物件定位在中學生身上,他們通過了解中學生的所需所求,投其所好,紛紛在學校周圍擺攤、開快餐店、建歌舞廳、投影廳、卡拉OK廳、網咖等,各種飲食、娛樂場所遍佈高校周圍,可以說應有盡有、價格低廉、方便快捷。這些地方都誘使中學生走出校門,到校外消費以滿足其物質、精神生活的需要。

  2.家庭模式變化的影響。家庭模式上的變化使得中學生在消費上也發生了變化。家庭的溺愛為他們進行高消費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家庭成員把唯一的孩子視為珍寶,於是他們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生怕孩子生活的比別人差。很多家長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把大把的錢塞給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加上現在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要錢,只要開口,家長都不會拒絕,這樣源源不斷的金錢上的供給使得中學生們養成了沒錢可以向家裡要,缺乏對金錢的正確理解,也不明白金錢是得來不易的,從而為他們的不良消費埋下了隱患。甚至有些家庭並不富裕,家長是農民或是下崗工人,但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生活的差,常常是想方設法的給孩子錢,滿足子女的消費需要,以免他們在自己的同學面前顯得“寒磣”。家長這樣給錢無度,子女花錢也就順理成章如流水了。

  3.學校教育缺失的影響。 進入21世紀,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出現了一些不適應,其中對中學生消費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不足就是具體表現之一。一方面,由於很多的教育者認為:消費純粹是中學生個人的私事,如何消費、消費什麼等等都由學生自己決定,或者由學生的家庭給予教育、指導、學校和教師無權干涉。另一方面,當代的中學生有如溫室中的花朵,經受艱苦勞動的機會極少,他們雖然嘴裡會讀“鋤禾日當午”的詩篇,卻沒有幾個是真正經歷過“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因而更缺乏“粒粒皆辛苦”的感覺。然而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學校教育在消費觀上的缺失,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採取一種放任自由的態度,面對品種繁多、魚龍混雜的商品市場和各種新穎的媒體宣傳,中學生們打著“不拘小節”的幌子,走入了非理性消費的怪圈。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在中學生中產生了一種十分不好的攀比心理。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一個班級體中,只要有一個人穿名牌,沒過多久就會全班就會有很多人穿上。他們都是抱著這樣一種心態:“人家有的我也要有。”也正是由於這種心態,他們在會不惜一切的去滿足自己的願望。在加上家長的縱容,這也就理所當然了。

  三、樹立正確消費、金錢觀

  1.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金錢的社會功能。長期以來,中國處在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之下,思想一直存在著重義輕利的思想,存在著藐視和貶低金錢、安貧樂道貌岸然的傳統思想。這些陳舊的觀點對我國當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為不利的,所以正確地評價貨幣的社會功能對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大有幫助。同時,對“金錢萬能”的觀點我們又要給予反對,它是拜金主義者的一孔之見。從人和錢的關係來看,人創造了價值,錢是為人服務的。如果過分地醉心於追名逐利,乃至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就顛倒了人與錢的關係。而且“金錢萬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象,與我國的公有制社會是格格不入的,人的生活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金錢,還有理想、道德、情操,這些都是金錢無法買到的。

  2.還要教育學生養成一種勤勞節儉為榮,非法佔有為恥的優良品性。金錢的獲得一般有三種途徑:通過自己正當的勞動所得;合法的非法勞動所得;非法所得。只有第一條渠道者是真正反映和表現了他的社會價值。獲取這一部分是勞動都的光榮行為。其它兩類的所得都是不道德或違法的錯誤行為。同時,勤勞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在目前我國還不富裕的情況下,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所以教育學生從小處著眼,節約一分錢,一滴水,一度電,禁止高消費、互相攀比的不良行為,這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將大有裨益。

  3.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如一些博覽會,交易會,讓學生接觸市場,瞭解商品交換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親眼目睹創業的艱辛。在一些經濟條件許可的地區,假期組織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體驗有價值的勞動,然後有目的地指導他們的經濟行為,教會他們合理用錢。這樣一方面得到了鍛鍊,另一方面又讓他們在實踐中養成正確合理的金錢觀。

  篇二

  淺析當代中學生的金錢觀

  【摘要】本文通過當代中學生各種金錢觀的淺析,提出正確的金錢觀。

  【關鍵詞】中學生;正確的金錢觀

  當代中學生生存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特定環境裡,貧富懸殊顯著,生活觀念多元化,金錢觀念多元化,作為一名中學生該怎樣的抉擇?

  1 當代中學生的金錢觀

  1.1 生長在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中學生,尤其是父母在紅火的公司或在國家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工作,這類家庭的中學生有一種天然的自豪感,以自己所在的家庭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穩定的工資收入為榮。他們在攀比心理的驅使下,總覺得家裡給自己每週之生活費太少,自己每年得到的壓歲錢太少,自己每學期期末考成績得到獎金分量太輕,總之,自己為了完成學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做出了巨大犧牲,一年苦到頭,自己得到太少的金錢回報。

  淺析: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家長有以下共同點:重視子女教育,捨得投資,例如,大力支援孩子參加特長班學習;鼓勵上進,學習風氣較濃厚,例如,有的家長以自己的刻苦學習作為身教,有的家長用獎金鼓勵孩子學習上取得的進步或優異成績;虛榮心較強,有讓孩子為自己的家庭爭面子的潛意識,例如,總是買好的學習用具給孩子使用,總是買好的衣褲鞋襪給孩子穿,家長本人卻是省吃儉用地度日;在家庭教育中,重視遵紀守法,重視遵守道德規範,重視儘量不要惹是生非,例如,帶孩子騎自行車,走非機動車道,不去闖紅燈;重視勤儉節約,避免鋪張浪費,例如,買新鮮糕點,夠吃兩天左右的數量就行,以免造成浪費;重視勤勞生財,力戒偷奸耍滑,例如,引導孩子刻苦學習,獨立完成作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千萬不要抄別人的作業或請別人代替自己做作業;重視一技之長教育,“天干三年,餓不死手藝人”之古訓對工薪階層家庭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例如,理髮師憑自己的精湛手藝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為顧客服務,付出辛勤的勞動過後,獲得報酬,以此維持一個家庭的生活費用。

  小結:生長在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中學生雖然渴望得到更多的金錢,但還是會體貼家長,不會提出家庭經濟無法承擔的需求,他們獲得金錢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努力學習來得到期中和期末考試的獎金。因此,他們珍惜金錢,懂得節約,有時會計劃自己的經濟支出。他們得到更多的金錢的慾望相當強烈,有濃厚的金錢意識,有比較強烈的攀比慾望,為了自己不落伍於同齡人,捨得用錢來武裝自己,因此,經常出現超前消費的現象。

  1.2 生長在經濟寬裕家庭的中學生,每週有足夠的生活費,積攢得上萬的壓歲錢,學習上的進步能得到大額獎金,隨意找個藉口就能要到錢,總之,自己只要聽家長的話,所有開支皆能得到家庭的絕對保障。

  淺析:經濟寬裕家庭的家長通常分為特別重視子女教育和特別輕視子女教育兩種型別。

  特別重視子女教育的家長,逼迫子女參加英語等學科的特長班,並參加考級,這類的特長班所學的知識都是超前的,即小學階段就學到初中、高中的知識,初中階段就學到高中、大學的知識,這種特長班的學習所花費子女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不亞於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量,這些子女肩上挑著的擔子是普通學生的兩倍。這種家庭錘鍊出來的子女有利有弊,利 :子女經歷小學、初中的磨練,能堅持下來者,則養成勤苦的學習習慣,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直到高中、大學,讀碩、讀博,走出一條光輝的人生之路,這些子女獨具超強的自制力,獨具超強的意志和體質,獨具超強的能力,這是絕大多數家長都渴望得到的結果,取得這樣結果的子女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在普通中小學生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做不到;弊:這些子女由於承擔著超負荷的學習任務,比常人多付出驚人的精力和時間,承受著巨大的心裡不平衡壓力,連續多年的疲勞鏖戰,很少有娛樂時間,很少有九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久而久之,極易產生厭學情緒,產生扭曲心理,他們得到的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上的讚頌,他們失去的是快樂和悠閒,還失去常人應有的休息。

  特別輕視子女教育的家長,因家庭之經濟實力足以解決子女的就業問題和生存問題,讀書只是為了混混年齡。這些家長對學校教育極為輕視,對子女在校表現也無所謂,甚至任憑子女隨心所欲,家長承擔一切責任。他們認為,成績優異的中學生考取大學,一畢業就失業。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小結:生長在經濟寬裕家庭的中學生用錢隨心所欲,有大手大腳的習慣,為人豪爽大方,廣交朋友,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不珍惜金錢,不懂得節約。他們的金錢意識淡薄,用錢恰似用地上撿來的樹葉,他們更注重追求自己的快樂。他們虛榮心特別強,經常引領時代新潮流。

  1.3 生長在經濟拮据家庭的中學生,從不與他人攀比吃喝玩樂等物質享受方面的專案,生活上特別節省,能精心計劃自己的經濟支出,由於默默旁觀別人的高檔享受已成習慣,故有明顯的自卑感,有不向家長提過高要求的習慣。有些子女性情孤僻,不善交際。

  淺析:父母有以下共同點:文化程度低,有一棵草有一顆露水珠的傳統觀念,對子女學業教育是自生自滅的態度。加上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子女之學業。經濟拮据的家長對子女做人方面的教育較為重視,要求子女多做善事,尊敬師長,勤勞節約,孝敬長輩,懂禮貌;對子女的學習方面管得很少,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都極少,有成龍上天、成蛇入地的意味;對子女的生活開支方面一切從簡。

  小結:生長在經濟拮据家庭的中學生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有特別節省的習慣,有不與人攀比物質生活的習慣,有極強計劃自己經濟開支的能力。他們虛榮心較弱,有極為濃厚的金錢意識,有很強烈的發財慾望。

  2 金錢與心態

  2.1 健康的心態:所有中學生的家長都想用錢換來子女健康的心態,都捨得在子女身上用錢,都盼望在滿足子女需求過後,獲得家庭氣氛和諧,子女心順、氣順,調動子女的積極性,把主要精力持之以恆地用在學習上。例如,以金錢作為物質鼓勵手段,鼓勵子女努力奮鬥,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來獲得獎金,以此滿足他們想得到金錢的慾望,同時,滿足了他們的攀比慾望,買到了一些自己久已羨慕的別人擁有的東西。把為數不多的金錢變為學習的驅動力,這是用錢換來的健康心態。   中學生都喜歡趕時髦,例如耐克牌運動鞋,價格極貴,能說服子女放棄購買,這是不用錢換來的健康心態。

  2.2 扭曲的心態:家長過分摳門,會換來子女的扭曲心態。例1,工薪家庭的子女要求買個300多元的書包,家長不同意,小孩就會這樣想:×××的父親與自己的父親是同事,他家買了一個300多元的書包,我家為什麼會買不起?因此,攀比心理使他的心理不平衡。例2,×××考取全省最好的一所初中,每年需交擇校費8000元,家長圖省錢,不讓他去這所初中就讀,結果去了一所不用交擇校費的普通初中就讀。×××心想:比自己家庭收入少的、考分又比自己低的同學都進了那所名校,自己怎麼這麼倒黴?從此,他精神一蹶不振,相當自卑。我認為:例1和例2中兩名中學生的家長因吝嗇於子女教育的正常投入,而造成兩名中學生的扭曲的心態,這樣的陰影有時是短暫的,有時是長遠的,有時會影響人的一生,例2的那個中學生就因未能讀名校而遺憾終生,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件。這是典型的捨不得用錢換來的扭曲心態。

  中學生×××只要每天去上學,一週之內無老師狀告家長的情形,家長髮給×××獎金200元。其次,還有很多種發放獎金和工資的方式,寫一篇校外作文10元,洗碗一次3元,拖地一次2元等。這位家長把金錢的鼓勵用到極致,這樣做有利有弊,最大的利是:可以充分地調動中學生的積極性;最大的弊病在於:有錢才做,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報酬。這就是用錢買來的扭曲的心態。

  用錢可以換來中學生的健康的心態,也可以換來中學生的扭曲的心態;不用錢可以換來中學生的健康的心態,也可以換來中學生的扭曲的心態,由此可見金錢的作用奧妙無窮。

  3 引導當代中學生具備正確的金錢觀

  賀拉司說:“要使財產為我奴,毋使我為財產奴。”此名言準確地道出人與財產之關係,哲理深刻,金錢和財富是人生存所需之工具,並不是人生存的最終目的,這就是金錢的性質。在我國當今社會,人們對金錢定性常見兩種錯誤:

  一種是過高,即把金錢當上帝,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這就產生了拜金主義者,他們把金錢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比什麼都重要,他們在追求金錢的過程中,敢於拼命,敢於違法犯罪,敢於不顧一切。這樣做的結果只會是如菲爾丁所說的那樣:“把金錢當上帝,金錢就會像魔鬼一樣來整治你。”在我國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拜金主義者相當容易成為很多人效仿典型,使很多人因此而墜入深淵。

  一種是過低,即輕視金錢的作用,隨意揮霍,隨意浪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儘管有的中學生家庭非常富裕,但是,中學生手裡金錢畢竟凝聚著自己家人的汗水和心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特定環境裡,當代中學生應具備正確的金錢觀:

  金錢的性質:金錢是人生存所需之工具。

  金錢的作用:金錢是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學習、工作、生活離不開金錢;金錢是生命的源泉,吃、穿、住、醫療保健等基本生活開支必須靠金錢來支付。

  金錢的來源:金錢來自勞動,這是金錢的主要來源。如:一個人能就業,又能穩住現有的職業,也就穩住了現有的收入,收入來自勞動。

  金錢的意義:金錢能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金錢能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當代中學生正確的金錢觀:金錢是人生存必需的工具,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獲得金錢、使用金錢,以此來滿足自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伊依,鄭寶洪.人生新論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2] 周嘯天.中國名人快讀.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 好孩子讀書編輯部.伊索寓言.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4] 吳洪.典故300則.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 沈可,施立學.寓言300則.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