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初探論文

  為適應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必須通過加強重視、提高課程實效性、建立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等途徑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助力職業潛力發展,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效率勞動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

  摘 要:為適應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必須通過加強重視、提高課程實效性、建立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等途徑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助力職業潛力發展,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效率勞動者。

  關鍵詞:高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課程

  一、前言

  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定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可以預見,在此推動下,職業教育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直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課堂教學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陣地,更負擔著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等重要任務。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並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而如今,在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們又該怎樣創新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呢?

  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困境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越來越多地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2011年5月,辛自強在中國期刊網以“大學生”和“心理健康”為主題詞搜尋發表的文章發現,1979至1990年12年間共發表論文156篇;1991至2000年10年間,共發表論文2019篇;2001至2005年5年間,共發表論文5411篇;2006至2011年共發表論文16956篇。

  然而,對於佔全國高等教育人數高達40%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卻嚴重滯後。2013年,彭賽紅通過萬方資料、知網與維普等檢索到的以“高職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論文僅70多篇。這表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關注遠遠落後於高職教育的發展,也從側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一項通過信函對浙江等六省42所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況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42.9%的學校僅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選修”或“講座”開設,重視度不夠,而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教師人數僅佔44.1%,且具備“雙師素質”的心理健康教師數量不足。符丹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不完善、缺乏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學生的主動性不高、教學實效難以評估、教學科研匱乏等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吳建斌指出,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包括:重視度不夠、管理欠規範、師資較薄弱、教法缺靈活、考核單一、教改匱乏。

  綜上所述,筆者將影響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

  從巨集觀角度看,高職院校普遍對心理健康課程缺乏重視。這就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時被壓縮,課程管理建設落後,心理健康隊伍建設落後的現象。因此,要解決當前困境,首先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從微觀角度,即課程本身看,由於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影響;而考核方式的缺乏更加使得教學效果難以評估;教學科研匱乏也阻礙了心理健康課程發展和創新的腳步。

  當前,隨著政府重視的提高,職業教育將迎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作為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們也必須把握機遇,創新思維,跟上發展的步伐。

  三、新形勢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創新

  1.像重視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在人際交往中能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一項針對中國、日本和韓國資料***CHARLS,JSTAR,KLOSA***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相對於“受教育程度和身體健康等人力資本形式而言”,心理健康對勞動參與的影響會更顯著,其中心理健康狀況對自僱群體生產率的影響要大於對受僱群體生產率的影響。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有效提高中國社會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將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到與對國民教育、國民健康同等的高度。對於高職教育而言,這意味著心理健康水平對高職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專業技能水平。“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要像重視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像重視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意味著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必修課形式納入到課程體系中,並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安排足夠的課時。

  像重視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意味著要著力加強心理健康師資力量,對現有教師隊伍提高技能要求,加大培訓力度,沒有配備專任心理健康教師的院校要儘快配足一定數量且有心理健康教學與諮詢資質的專職教師。

  像重視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意味著要努力科學架構課程體系,規範管理課程建設。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備必要的諮詢室、實訓室,將實訓拓展納入課堂教學體系。在專業技能領域裡備受推崇的校企結合機制也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調整心態,適應職場。

  2.以學生為本,提高教學實效性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物件是高職學生,因此,我們的全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要站在學生需求的角度,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同時,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作為教學推力,達到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能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和原理、掌握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技能的目的。

  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大學生最喜歡的教學內容依次是人際交往***58.4%***、音樂治療***48.4%***、情緒調節***48.1%***、愛情心理***45.1%***、心理電影***42.2%***、完善個性***34.2%***、常見的心理問題識別***33.0%***及性心理***21.8%***。而大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式主要為:團體活動***55.4%***、看心理電影***51.0%***和心理測試***55.4%***等活動式、體驗式的教學形式,而對於課堂講授***17.9%***和課後作業***2.1%***等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冷淡。現有的大多數研究也都提出,應採用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如影視片段、小組活動、角色扮演、引入各類心理測驗等,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並強調學生對各種心理知識的內化和體驗,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然而,除了教學形式與方法,很少有人關注到更深入細節的課程創新。只有楊婷對音樂與課堂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並提出在課堂教學加入背景音樂,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抑鬱焦慮情緒,降低大學生的非理性信念。

  3.應用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對課程效果進行考核

  系統科學地評價與考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目前大多數學校的考核方式僅僅是以學生期末總評成績,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來判斷教學效果的優劣。事實上,心理健康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既然教學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那麼對課程效果的考核評價應該落腳在學生各項心理指標,如情緒調控、自我認知、人際交往等能力的提升上。

  楊婷的實證研究中採用了SCL-90量表、課堂反饋調查表和心境情緒量表對課堂效果進行前後測比較,並通過對SCL-90各項因子、正負性情緒、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中的非理性信念因子等專案進行比較,對課堂教育的效果進行評估。

  張琴初步提出了二級評價標準的結構框架對心理健康課程進行考核與評價,該框架中包括課堂目標、教師、教材、師生關係、教學方法、課程效果等六個一級指標,以及將近一百項二級指標。

  事實上,現有的心理學研究已經為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師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量表與評價指標,我們只需將其系統化、標準化地應用到日常的教學之中,就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進步和創新指示方向。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關乎高職院校整體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高職院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加強重視,將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專業課一樣同等看待,安排充足課時,引進專業師資,加強培訓,並採取各種激勵措施,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方法、科研成果、考核評價方面的創新。唯有此,才能不斷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國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力。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張梅,何琳.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12***5***:664-679.

  [2]彭賽紅.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職工教育,2013***20***:93-94.

  作者簡介:陳智瑤***1985- ***,女,江西宜春人,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