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新聞文體特徵解析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微博正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微博突出的技術特點和微博主的心理訴求使微博新聞呈現出突出的五大文體特徵,這些文體特徵既給微博新聞帶來了新鮮活力,又令微博新聞面臨發展困境。

  關鍵詞:微博 文體 微博新聞

  微博是傳統部落格的一種變體,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機、E-mail、Web等方式釋出短訊息,實現即時分享。當前,微博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使新聞傳播出現新的形態和傳播方式,而且逐步催生出一種新的新聞文體,本文試圖探究這種新型新聞文體突出的特點。

  基於微博技術特點而催生的文體特徵

  從技術上講,微博使用者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自己喜愛的形式構成文字,上傳到網路,釋出方式簡單而又隨意。

  文字簡短,事件核心突出。微博對內容字數設限,如新浪微博為140字,多一個字都發不出去。由於技術上對釋出字數的限制,導致微博新聞文字簡短,有的甚至只是隻言片語。一般來說,該類文字的主要內容突出,寫作雖不講究文法,但迫於字數的限制,自發地形成類似於倒金字塔寫法中的導語部分的獨特形式,能夠直接交代出事件核心,使得followers的注意力指向非常明確。例如,一則關於香港人質事件的後續微博新聞文字:

  “一個民調顯示,香港媒體的公信力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學者相信和最近媒體關於菲律賓人質事件報道的表現有關,負責任的報道,讓香港產生上下同心的感覺。至於i認為媒體存在自我審查的比例,也創1997年以來新高,認為媒體對批評特區政府有顧忌的人數也上升。”(閭丘露薇2010年9月15日9:25)

  短短的百餘字,要素較全面且令人一下子捕捉到了重點。

  不過,多數的文字作者不是傳統的新聞人,他們的寫作更為簡單,如兩則關於“曹操墓事件”的文字:

  “曹操墓發掘方迴應‘***說’”(覃伯玉社會 2010年9月21日00:46)

  “閆沛東稱真曹操墓在河北磁縣〓證據將全部公佈”(szshkq12010年9月14日10:44)

  上述兩則文字,雖非五要素俱全,但也已經明確了事件的核心。

  施拉姆曾經在其著作《傳播學概論》中提出了一個資訊選擇或然率公式來解釋受眾對媒介的選擇機率: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報償的保證是指傳播內容和資訊使受傳者感到滿意的程度,費力的程度是指使用某種傳播方式或傳播媒介的難易程度和所耗費的精力及所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傳播媒介帶給受眾的資訊價值越高、受眾獲取資訊越容易,受眾對媒介的選擇機率就越大。在微博新聞文字中體現出來的文字簡短甚至可以說言簡意賅的特點,使人們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就可以判斷該資訊是否有價值、是不是為自己所需要,在當前閱讀以快速瀏覽為特徵的時代,微博新聞的這一特點顯然符合大眾口味。

  形式與表達的隨意性。微博在獲得使用者資格及使用這兩個關鍵環節中都體現出“零”門檻。獲得使用者資格時註冊的過程非常簡單,網民只需填寫電子郵件地址、設定登入密碼即可;而在使用過程中,只要會用手機發簡訊或者會上網,就可以將自己的所做、所見、所思傳送到個人微博上,而且,微博在寫作要求上呈現出“零編輯、零語法、零文采、零形式”的特點,這反映在文字形式上,就形成了微博文體與傳統新聞文體最明顯的不同:微博主在內容和措辭上不受約束,以自己的所好、所能釋出資訊,在表現形式上也可任意選擇。

  “學校餐廳門口,讓我又看到舟曲的照片了……那個‘泥石流’啊。”(miyo晶2010年9月12日)

  “舟曲賑災之沙川新區發放篇 看領的物資,這是一個三口之家。沙川安置點除了住著泥石流的倖存者,還有房屋被毀壞或者因為洪水浸泡成危房,無家可歸者。”(北京的nadie2010年9月12日00:26)

  這兩則文字很具代表性,從文字上看,它們不受任何文字規則約束,不講求語法,不約而同地口語化;從形式上看,它們沒有段落、沒有標題,不講求層次。除了文字運用的隨意性外,微博主還可以自由選擇通過圖片、音訊、視訊來發布資訊,上述第二則文字中就配發了圖片,這些手段,使微博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立體化的傳播,既使各類資訊相互補充,又更具感染力。

  文字碎片化。這是微博新聞文字與其他新聞文字最為顯著的不同。所謂碎片化,是指完整的內容被切割成許多零碎的小塊。微博新聞文字的碎片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微博操作簡易便利的終端伺服器,使其具備4A特性,即Anytime(傳播的即時性)、Anything(內容的多樣性)、Anywhere(資訊釋出的多渠道性)、Anyone(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傳播權)。傳者文化水平良莠不齊,加上微博快速傳播的本性,使得不少微博新聞文字在寫作中缺乏推敲,邏輯性不強,內容鬆散,不能有效傳達準確資訊,甚至鮮有價值。

  其次,微博對於字數的限制使得新聞文字不能保障資訊的完整性。一條資訊往往需要經過傳者多次釋出才可完成,這其中,既包括一位傳者多次的釋出,也包括多位傳者的釋出。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時,一位微博主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將事件完整地表述出來,這時就會出現多位微博主從各自的角度去傳達資訊,方有可能組合成事件的全景圖。

  筆者以2010年6月26日杭州《青年時報》的微博對一起交通事故的連續直播來說明微博的碎片化特徵:

  【10:11】今天早上,一輛保時捷在留下鎮政府邊上,把一位騎摩托車(或電動車)的人撞了,被撞的是杭城某報的投遞員,因搶救無效死亡。這些忙碌在馬路上的“蜜蜂”,每天承受的風險不是一般的大,謝謝他們的努力,默哀。

  【13:42】保時捷駕駛人涉嫌在撞人後涉嫌逃逸,目前,杭州交警部門正在抓捕肇事者。

  【18:12】肇事保時捷車牌號為浙A-8444K,沿西溪路由東向西行駛至留下鎮中國農業銀行門口時,與騎電動的沈志財相撞。下午3點多,肇事司機溫州籍駕駛人章方理在某賓館被警方緝獲。
  同一天發出的這三則報道,單個來看資訊均不完整,它們都只是傳達出新聞事件的一個或兩個要點:發生車禍,死者是某報投遞員;警方在抓捕肇事者;肇事者身份及其被捕等。而且這些文字與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相比,結構隨意,內容上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這是典型的碎片化的特徵。

  文字的碎片化使得微博新聞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是媒體對突發事件的跟進難度很大。不可否認,微博在即時釋出突發事件的相關資訊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單篇微博文字資訊量小,難以提供完整的資訊,而且由於邏輯性不強,在細節或關鍵環節上往往出現斷層,倘若再經使用者多次轉發,就很難找到初始信源,這使得人們想要核實資訊、尋找關鍵點,以便對事件進行跟進採訪或深入報道時難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則是重大新聞事件完整性的缺失。一則微博難以傳達新聞事件的全貌,即便多個微博作者通過多次傳播完成了一個新聞事件的完整傳達,但是,微博本身無法自發完成有效資訊的整合從而誕生完整真實的新聞來;同時,由於微博資訊傳送的零門檻和低成本,使資訊上傳過度,造成了資訊的極度“超載”,如果想要在其中提取到有價值的文字,進而快速整合出事件的整體面貌,無疑如大海撈針。

  基於微博主內心訴求而催生的文體特徵

  微博主使用微博的動因較複雜,其中根本心理需求和社會補償需求這兩大類動因,促使微博新聞文體表現出不同於傳統新聞文體的特點。

  情緒化的個人表達。微博使用者首要的心理動因是其自身根本的心理需要,包括自我表達、自我形象塑造、個人資訊傳播等。對於微博主來說,微博的零門檻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自我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他能夠讓人們認識自己、認同自己。這是一種自我形象塑造的機會,可以極大地滿足微博主內心的需求。

  目前,微博的內容主要包括:記錄現場、評議時事和釋出心情,後兩者都不可避免地傳達著自己的所思所感。而由締元信(萬瑞資料)與多家媒體合作完成的一項調查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該調查報告稱,在微博上最主要的行為目的是“寫微博,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發洩情緒”者佔微博使用者的74%,主要釋出內容是“個人情緒感受”者佔76%。①由此可見,微博主寫作微博最主要的內在動機是自我表達和自我情感宣洩,於是,我們就看到在眾多的微博文字中,毫不掩飾地抒發著或溫和或激烈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嬉笑怒罵皆成微博的態勢。

  這種情緒化的個人表達,有利亦有弊。一方面,微博隨心所欲地記錄自己“正在想什麼”,這些過去更多出現在朋友之間的心靈溝通,極有感染力,能夠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不同背景下的人們相互瞭解和理解,實現媒體溝通、協調不同群體的功能。而另一方面,一些過度情緒化的文字經過轉發,在廣泛傳播的同時被內容再造,加入了更為豐富的解讀,這樣,原有情緒就可能被擴大化;同時,情緒化的表達也使followers的注意力過多地指向個人情緒符號,而相當程度上忽略了純粹的事實資訊以及對於其真實性的判斷。

  訴求指向明確。微博主使用微博的另一需要是渴望社會性補償,即希望通過事件資訊及個人思想的傳播,獲得一定的社會影響。當一則博文被廣泛關注、轉發時,資訊的交流會迅速擴散,不僅會使微博主人氣迅速上升,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它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引發人們議論的熱點甚至輿論的焦點,所以,微博主寫作微博時,對於自己“正遇見什麼”和“正需要什麼”往往表達得非常直接和明確,他期待這些文字的傳播能促進他所關注和希求解決的問題獲得更多解決的機會並朝著他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事實也證明,不少情形下,網路和現實社會也的確因此產生了強烈反響。像著名的微博“我要上大學”,在簡要說明李盟盟不能順利錄取的前因後果之後,明確地請求網友以轉發該微博的方式聲援李盟盟,助她圓大學夢。而江西宜黃“9?10”拆遷事件中鍾如九的一系列微博,渴望幫助的訴求也非常直接和明確。

  由上述分析可見,微博新聞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體特徵,這是區別於傳統新聞的特徵,催生這些特徵的主要因素是微博本身的技術特點,筆者認為,“微”新聞體已經誕生。

  隨著微博新聞的出現,新聞寫作進入了動態的、立體的、有聲的多媒體網路表達空間,其文字的表現形式更加自由多元,取材的視角更為個性多樣。而這種新聞文體面臨的發展困境也越來越浮出水面,最突出的一點是,微博人人皆可“登堂入室”的特點,使人人都具備傳播而且是即時傳播的權利,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前還沒有建立硬性的資訊管理機制,制約的力量只是道德自律,這就造成了微博新聞不容樂觀的現狀:有效資訊被擠壓、資訊無法核實或者失實、過於情緒化的對駁,等等。微博新聞如何長久健康地發展,有待人們進一步思考。

註釋:

  ①《微博媒體特性及使用者使用狀況研究報告》第8頁,締元信網路資料,http://

  參考文獻:

  1.彭蘭:《傳播者、受眾、渠道:部落格傳播的深層機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2.陳紅玉:《由突發事件看微博的傳播機制》,《傳媒觀察》,2010(8)。

  3.呂辛福:《微部落格的新聞傳播特徵分析——以新浪微博為例》,《今傳媒》,2010(8)。

  4.耿偉、張晉:《微博:140字新聞短語時代到了?》,《新聞傳播》,2010(4)。

  5.應吉慶:《微部落格:發現新聞與釋出新聞的新途徑》,《新聞實踐》,2010(4)。

  6.楊曉茹:《傳播學領域內的微博研究》,《當代傳播》,2010(2)。

  7.《微博媒體特性及使用者使用狀況研究》,締元信網路資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