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讀後感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作家安易如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本書講述了古典詩詞背後的唯美、動人的歷史浪漫故事,作者以自己的見解向我們描繪出一段段經典的愛情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裡有的是痴情之間的等待、痴情中的守望、痴情中另一方的放棄、痴情中的承諾。

  班婕妤的痴情,換來的卻是飛燕與合德的入宮,換來的是漢成帝寵幸趙氏姐妹,最終漢成帝死了,死在了另一個女人的身上,但她,班婕妤,仍在他的陵園裡,陪住他一生一世。安意如說:“天下女人,邁入皇宮的和未入皇宮的,其實都一樣。只要皇帝願意,他都可以嫖得到。皇宮是個金碧輝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班婕妤與漢成帝的愛情非常短暫,如若是這樣,當初還不如不見的好。

  楊玉環的到來對於李隆基來說,無異於是上天對他的賞賜,自此,“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五十多歲的李隆基和楊玉環在夜半無人私語時,只是平常夫妻之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簡簡單單的愛情,平平凡凡的愛情,想要換來至死在一起,卻,不能如願。最終的結局,都無能為力,玉環“一抔黃土收豔骨,數仗白綾掩風流。”這場悲慘的命運毫無徵兆,開始和結束,我們誰都無法預料。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只是匆匆的一見,你仍是你的君主,我仍做我的佳人,也許就不會有如此結局吧!

  安意如說:“如果明天日光照耀,你我手裡依然一無所有,也請你不要絕望,為我珍重。即使,告別愛情的時候,也希望你我一切都好;我不在愛你的時候,也許不是我不愛你,只是,我已不能再愛你。”

  很多時候,我們愛的太久,以為會有很好的結局,殊不知,還有我們未知的路、難走的路。想走的時候,又止步不前,停在原點猶豫不決:這樣的路到底是對還是錯。直到最後才發現,我們缺少的是前進的勇氣、等待的恆心。想要一起天荒地老,卻失去了原來的記憶,原來的諾言,原來——愛的勇氣。

  人生若只如初見,如果結局是這樣,你我當初是不是應該不再見面?

  篇二

  人生若只如初見,讀安意如的浪漫古典情繫列,最愛的便是這一句。彷彿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瞬間,即使時光輾轉了千年。初見即是美好,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這份美好是單純而簡明的,或許正是如此亦脆弱的經不起時間的蹉跎,誓、言有口卻偏偏有口無心,唯留遺憾清冷如霜雪。

  讀《人生若只如初見》常常感傷於安意如那哀婉的文字,因為每一段文字的背後必有一段傷感的故事,也必有一個美麗且哀愁的女子。她許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許是“玉顏不及烏鴉色,猶帶朝陽日影來”的班婕妤,許是“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的唐婉,許是…安意如用憐惜的心緒勾勒出男權社會裡一個個心潔如霜雪,花容月貌不減清烈的奇女子,在她的書裡古詩詞間的女子不再是一個個任人擺弄的皮影,而成為具有獨立靈魂的演繹者,生動地演繹著最初的美麗與最終的遺憾,於是人們如我般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

  通過安意如的書,人們常常體會到支離破碎的美好,那是掩藏於笑容背後細微的苦澀。世事古難全。我們都遺憾沉重,因為我們一手握緊了什麼也就一手失去了什麼,“命運像名貴的絲絹,怎樣的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來的原罪”。安意如同我們一樣,同樣懷戀著曾經的美好,在黑夜裡獨自撫慰日久的傷痛,但她比我們多了幾分達觀,懂得放手。放手也是一種快樂,它讓你擁有更多的時間擁抱未來。

  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時風華正茂,那份可貴的美麗即使若干年後亦難以忘卻,但也只能停留在回憶裡。昏黃的燈光下,細細地回憶,或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美好

  篇三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作家安易如的作品。只有在她的筆下,我才能感受到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契合點。

  古代詩人、詞人的一生經歷很少被人細細品味,但卻像一壺醇香、沁人心脾的好茶,有天然之美。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在這本書中,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這句話。這句話無疑是中國最經典的一句話。有人覺得這只是一句沒有什麼意義的話,但我卻覺得它富含哲理。

  這句話極其形象的描寫了辛棄疾的一生。失而復得的驚喜,出現在那個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上元燈節。辛棄疾,也就是辛稼軒。剛開始,他還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雄心壯志,可是,後來卻變了。辛稼軒用一闋《青玉案》證明了自己。

  一個人,無論怎樣,他也不可能一生都有好的運氣。不把握好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最後驀然回首時,也許已經空無一人。常常一個人在失去後,才懂得擁有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常常在擁有時不懂得珍惜,後來追悔莫及;常常在最後失去什麼時,還是覺得是偶然,依舊懵懵懂懂。

  我曾經看過一部微電影,《天堂午餐》。電影讓人醒悟,不要在擁有時不去珍惜,而是後來失去時才履行承諾。影片的兒子,正是在母親在世時說等他長大了再給母親燒一頓飯最後母親突然死亡,他才後悔,給母親做了一次“天堂午餐”。

  一個人,不要永遠那麼拖沓,該行動的時候就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機會,不然最後都已成空,燈火已黃昏。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把握,終究那壺令人回味的茶,會散盡香味,就連最令人享受的味道,也會消失不見,也許最糟糕的結果,就是連茶壺都被翻倒。或者,燈火已不闌珊,也不人海茫茫,最終只有自己站在黑暗中。所謂的火樹銀花,只是一種裝飾。

  最後,文章寫道:人海茫茫,驀然回首時,我們是不是還有運氣看到那個等在燈火闌珊處的人呢?我們最常看見的結果是:終於明白要尋找的那個人是誰時,燈火闌珊處,已經空無一人。

  對,運氣只是運氣,不能代表以後的一切。如果說一個人經過漫長的等待,是否還能履行自己的承諾,挽救差點失去的所有,逝去的那股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