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及關鍵要素

  現如今很多家長在為如何培養和教育好下一代的問題上犯愁.現在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也幾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將來能成才,特別是現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就更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歡迎閱讀!

  我們到底要把孩子教育和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這是關鍵的問題,我們家長首先要弄清楚,不然會在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出現盲目性,且培養出的結果可能讓大家大失所望。

  有專家說過:中國的家庭教育缺少高素質的家長。這說明我們家長的育人水平還有待提高。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達到和學校教育高度的一致性,老師要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家長也要有良好的育人素養。家長的育人水平是可以通過教育讀物自學的。在教育中遇到問題可以通過與老師的溝通,家長與家長的經驗交流等等來解決。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澳大利亞籍華人孫大勇,教育孩子顛覆傳統父母的思想:經常找老師“求情”,希望對兒子“放鴨子”;為讓女兒參加歌唱比賽,寧願她半年都不上課。在這種“無為而治”思想的教育下,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昨日,孫大勇給記者講述了他的“育兒經”。

  向老師求情

  儘量對兒子“放鴨子”

  孫大勇本是武漢人,後移民澳大利亞。不過,為了讓孩子們學習漢語,他每年都讓孩子在武漢上學,寒暑假時再到澳大利亞學習英語。

  兒子孫叮叮還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孫大勇就多次找班主任,希望能對叮叮“網開一面”:上午上課,下午走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有充裕的時間,孩子從小就學習網球、爵士鼓等多種愛好。

  叮叮的初中是在武漢外校上的,孫大勇還是延續他一貫的做法,找老師“求情”:我不希望用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希望老師能儘量對他“放鴨子”。

  孫大勇對老師說:“讓孩子在中國上學,一是讓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不要忘記老祖宗;二是讓他有和同齡人一樣的生活經歷;三是讓他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晚自習不要上,平時考試也不要對他有要求。”

  當時,叮叮的班主任也覺得這種方式值得一試,破例讓孩子做了“試驗品”。

  初中畢業後,叮叮到澳大利亞上高中。因為在國內學習了很多技能,他在澳大利亞高中裡如魚得水:有的學習科目經常考全校第一;打籃球進入了校隊,還被評為“最佳球員”;在校期間一直是學生幹部,深得老師器重。不久前,叮叮申請了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賓西法利亞大學,三所學校都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讓孩子高興

  耽誤上課沒關係

  孫大勇的女兒孫噹噹今年8歲,目前也在武漢一家小學上學。他對孩子的教育還是一個原則:自己喜歡就好。上幼兒園時候,老師告訴家長讓孩子們學習一門特長。孫大勇帶著女兒跳舞、國際象棋等培訓班,最後因為女兒提不起興趣統統放棄。

  有一次,孫大勇帶孩子參加了一個畫畫培訓班,小丫頭一下子看中了。她所在班有5個孩子一起學,有時候老師講一個新知識點,其他4個都沒有明白,就小噹噹一個人能聽懂。

  孫大勇有個朋友是市音協的,有時候他也帶著女兒去那裡學一下。去年年底,噹噹有個同學要參加2010年“琴臺之聲”藝術大賽,邀請噹噹一起去比賽。得知女兒要參加比賽,孫大勇開始還有些猶豫,畢竟孩子沒有學習很多。不過,看孩子很想參加,他還是答應了。比賽中,噹噹和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合,一下取得湖北省賽區“出線獎”。

  2010年12月26日,兩個孩子又到香港參加“第十四屆香港世界青少年‘金紫金花獎’”比賽,獲得聲樂類“金紫金花最高獎”。

  幾乎在同時,噹噹被所在畫室負責人推薦到北京參加“書畫特長生—亞洲青少年優秀作品展示活動”,最後取得小學組“十佳獎”。

  孫大勇說,這些獎勵都是他沒有想到的。今年8月,噹噹將受邀到韓國參加一項國際書畫比賽,肯定要耽誤上課時間,不過孫大勇說:無所謂,只要孩子高興,耽誤一兩個月的課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