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書法名人名言

  很多練習鋼筆書法的字帖都是名人名言的多,那麼有哪些名人名言是可以用鋼筆書法來描寫的呢?下面小編給你帶來的是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經典版***

  1*** 變者,如高低,長短,闊狹,其變無窮也。《書法三味》

  2*** 書擎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行氣立矣。蔡邕《石市神授筆勢》

  3*** 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魚得水。景山奧雲:或卷或舒,乍輕扎重,善思之,此理可見。李斯《用筆法》

  4*** 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唐.張懷灌《書斷》

  5*** 魏伯子曰:古人作字,於楷細秀婉中,忽作一重大奇險者,蓋其精神機勢所發,無能自遏,不覺縱筆,覽者亦遂怵然改觀。後人見此,學為怪異,而所書不足動人。本無情興,徒欲作怪故也。人有哈欠噴嚏,又舒肆震動而洩之。苟無是而學為張口伸腰,豈得快哉。清.樑章鉅《學字》

  6*** 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晉.王羲之《書論》

  7*** 風行水石,自然成文;雲出嚴間,無心有態;趣以觸而生筆,筆以動而含趣,相生相觸,輒合天妙。能含天妙,不必言條理脈絡,而條理脈絡自無之而不在。清.沈宗謇《芥舟學畫編》

  8*** 結字須令整齊中有參差,方免字如運算元之病,逐字排比,千體一同,便不成書。

  9*** 作字不須豫立間架,長短大小,字各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訊息,所以能盡百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比相肖。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清.王澍《論書勝語》

  10*** 然欲自然,先須有意,始於方整,終於變化,積習久之,自有會通處。清.王澍《論書勝語》

  11*** 何取於生且拙?生則無莽氣,故文人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人所謂“雅人深致”也。明.顧凝遠

  12*** 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變態,唐人書無定勢,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13*** 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復,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14*** 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15*** 一畫之間,變欺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唐.孫過庭《書譜》

  16*** 山谷雲:凡作書之害,姿媚是其小弊,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成行草,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矣。清.樑章鉅《學字》

  17*** 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俗書非務為妍美,則故詫醜拙。美醜不同,其為為人之見一也。清.劉熙載《藝概》

  18*** 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緻,鹵莽不是蒼老,拙惡不是高古,醜怪不是神奇。清.方薰《山靜居論畫》

  19*** 規矩入巧,乃明神化,出沒不窮。本領精熟,則心意自能變化。清.馮班《鈍書吟要》

  20*** 學書如窮徑,先宜博涉,而後反約。不博約於何反?清.樑獻《學書論》

  ***最新版***

  1***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間,自然於二法臻極,煥手妙體,了無闕軼。反是則流於塵俗,不入識者指目矣。北宋.趙構《翰墨志》

  2*** 楷法與作行草,用筆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筆出之,則全無血脈;行草不以作揩之筆出之,則全無起訖。楷須融洽,行草須分明。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3*** 行書之體,略同於真。“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虞世南《筆髓論》

  4*** 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北宋.蘇軾《論書》

  5*** 大字雖大而小,小字雖小而大,正書須有草意,草書須有正筆。郝經《原古錄》

  6*** 蓋行草之筆多環轉,若信筆為之,則轉御皆成扁鋒,故須暗中取勢換轉筆心也。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7*** 以楷法作行則太拘,以草法作行則太縱。

  8*** 不徐不疾,官止神行,胸有成書,筆無滯體,行書之妙盡矣。清.王澍《論書勝語》

  9*** 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然而方圓曲直,不可顯顯,真須涵泳,一出於自然。宋姜夔《續書譜》

  10*** 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循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唐.張懷灌《書議》

  11*** 正則端雅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劍,儼立廊廟;草則騰蛟起風,振迅筆力,穎脫毫舉,終不失真。北宋.趙構《翰墨志》

  12*** 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之妙處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13*** 古人論真,行書,以不失篆分意為上。後人求其說而不得,至以直點斜拂形似者當之。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14*** 故其贊曰:“臨事從宜”。而今之學草書者,不思其簡易之旨,直以為杜,崔之法,龜龍所見也。東漢.趙一《非草書》

  15*** 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側。草書時用側鋒而神奇出焉。清.宋曹《書法約言》

  16*** 隨情而綽其志,審視而揚其威。每筆皆成其形,兩字各異其體。草書之妙,畢於斯矣。明.項穆《書法雅言》

  17*** 草書之狀也:宛如銀鉤,飄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索靖《草書狀》

  18*** 章草源本隸分,而下開楷法,用筆使轉流速,較隸分省便,為漢代戕啟章奏一種簡易通行之字型也。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19*** 小楷難,小草猶難。楷以法勝,草以神勝。法可勉強合,神非絕跡無行地,不能超脫八法之外,遊行九宮之中。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20*** 真書以平和為上,而駿宕次之;草書以簡淨為上,而雄肆次之。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熱門版***

  1*** 凡作書要佈置,要神采。佈置本乎運心,神采生於運筆。清.宋曹《書法約言》

  2*** 以言發意,意則應言,而手隨意運,筆與手會。南朝.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

  3*** 故學書必先作氣,立志高邁,勇猛精進。清.朱履貞《書法捷要》

  4*** 夫欲書者,先於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5*** 設乃一向規矩,隨其工拙,以追肥瘦之體,疏密齊平之狀,過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遲,進退生疑,減否不決,運用迷於筆前,震動惑於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6*** 澄心定志,博習專研,字之全形,宛爾在目,筆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從臂,指能從心,瀟灑神飛,徘徊翰逸。明.項穆《書法雅言》

  7*** 九.變化萬千貴在自然

  8*** 凡書通既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楮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唐.釋亞棲《論書》

  9*** 學書畫者,貴在彷彿大都,而細微曲折之間,正不妨增減出入。若只為依樣葫蘆,則是以紙印紙,雖雲一線不差,少天然生動之趣矣。清.李漁《閒情偶記》

  10*** 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唐.張懷灌《書儀》

  11*** 學書以沉著頓挫為體,以變化牽掣為用,二者不可缺一。明.解縉《春雨雜述》

  12*** 活潑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滯著,其機圓。機致相生,變化乃出。

  13*** 使轉圓勁而秀折,分佈勻豁而工巧,方許入法家之門。清.笪重光《書伐》

  14*** 廢紙敗筆,隨意揮灑,往往得心應手。一遇精紙佳筆,整襟危坐,公然作書,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則破空橫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則刻意求工,局於成見,不期拙而自拙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5*** 名手無筆筆湊泊之字,書家無字字疊成之行。清.笪重光《書伐》

  16*** 作書點畫鉤磔,轉折挑剔,須氣貫神足,否則鬆懈。清.樑獻《學書論》

  17*** 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唐.釋亞棲《論書》

  18*** 每自皆須骨氣雄強,爽爽然有飛動之態。屈折之狀,如鋼鐵為鉤,牽掣之蹤,若勁針直下。主客勝負皆須姑息,先作者主也,後為者客也。每書一紙,或有重字,亦須字字意殊。蔡希綜《法書論》

  19*** 字形八面,迭遞增換,一面變,形凡八變;兩面變,形凡五十六變;三面以上,變化不可勝數矣。元.陳譯曾《翰林要訣》

  20*** 為一字,數體俱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晉.王羲之《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