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功創業勵志歷程

  創業的人在春天裡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創業者多看看那些創業的故事,找到自己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鄭州女孩韓月廣告餐廳創業故事:吃飯不收錢,卻賺了百萬

  開餐廳卻不收顧客錢,這件事在平常人看來像是一場商業自殺,但創業者韓月卻看到其合理的地方。你吃飯,廣告主付費,這家廣告餐廳不僅沒有倒閉,還在激烈的餐飲業另闢蹊徑,賺了上百萬的利潤。

  一起來看這個叫韓月的鄭州女孩的餐館創業故事:

  2007年,如同許多創業者一樣,鄭州女孩韓月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創業失敗,與同學一起合作開的以麵食為主的飯店由於資金問題面臨停業。接下來的事情怎麼做呢?韓月首先想到了給飯店打廣告。後來經詢問同學她才發現,自己連廣告費都掏不起。她開始抱怨那些媒體的廣告費用太高。同學長嘆一口氣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啊!你的餐廳如果免費,不用打廣告也會人潮湧動。”韓月苦笑了一下,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被同學的這句話啟發了。餐廳免費,人潮湧動,這不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嗎?自己的餐廳如果和廣告結合起來,不是很好的模式呢?

  回到飯店,在房間裡坐了一個下午,一個草案就迅速形成了。她給飯店設定了兩扇門,一扇是正常收餐費的門,一扇則是走地下消防通道的免費門。正常收餐費的與以前到餐館吃飯沒什麼兩樣,吃多少收多少錢。但免費的那扇門裡卻做了一個彎彎曲曲的走道,兩邊牆上掛滿了廣告位。她想:免費吃飯能大幅提高人氣,有人氣就能吸引商家來做廣告,賺取廣告費,同時也能帶動收費餐館的營業收入。

  這個想法令她十分興奮,人一旦有某種成型的想法之後,就很容易迅速投入行動。韓月緊鑼密鼓地準備了半個月之後,終於在9月份的一天清晨,打出了“本店吃飯免費”的牌子。

  之前,她算過一筆賬,如果按照免費餐限量提供的話,一份面的成本是一元五角左右,每天從她的“九曲廣告迴廊裡”經過的人如果有二百個,那麼最多每天多支出三四百元。而且,她還要求,每個就餐的客人,必須在結賬時背誦出三個廣告才能免單,這樣的話,廣告的宣傳效應,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韓月免費拉了很多廣告放在自己的廣告位上。由於她的餐廳位置還算不錯,附近又有幾家寫字樓。很快,她那裡吃飯不要錢的訊息就傳遍了那幾幢寫字樓和幾個商場。有來這裡看新鮮的,有來品嚐的,也有衝著不要錢的午餐去的,韓月的飯店,一下子火爆起來,一些排隊排不上的客人,也不想再換地方,乾脆就直接花錢用餐。

  桌椅工裝都成載體,廣告餐廳初見成效

  免費已經半個月了,效果要比想象的好,但是臨時籌措來的幾萬元資金也一天天地賠進去,畢竟正常用餐的人還是不多,她幾乎捉襟見肘。看來廣告不能再免費了。於是,她又一家家跑去找那些已經免費登過廣告的商家。可儘管韓月百般勸說,他們就是不打算交費。結果,廣告位一塊塊空出去了,韓月開始著急。

  可沒想到,沒多久有部分商家開始主動找到她交費做廣告,每塊廣告位每月幾百到上千元不等。原來,這半個月來的廣告終於收到了效果。有一家化妝品代理商說,自從在韓月的餐廳免費做了廣告之後,不少女孩子跑過來問他們這款化妝品,甚至有幾個對廣告詞倒背如流。

  此後,陸陸續續有更多的商家參與進來。終於收支平衡之後,有人開始勸韓月擴大廣告迴廊的規模,但是韓月卻拒絕了這個建議。原來,這個廣告迴廊利用了所租店面的安全通道和一部分樓梯空間,按照消防管理部門的要求不能再進一步擴大了。那麼該如何在不增加廣告位的前提下發布更多的廣告呢?

  2008年初,韓月找到了河南當時一家規模比較大的LED外屏生產商,要求合作。這樣就能在一個LED屏上播放多個廣告,不必開闢新的廣告位。幾經商談,對方同意贊助一塊中型LED屏,但條件是必須劃出一部分展示空間讓廠商免費打出廣告內容。韓月看著手裡不多的資金,只好咬咬牙答應了。

  另外,她還對菜品進行了細分。面和份飯都按照廣告詞的難度、長度進行了等級劃分。背誦三段比較長比較難的廣告詞之後,不僅可以得到一份頂級茄汁面,還可以得到一份小菜的獎勵。同時,韓月也對LED顯示屏上的廣告進行了難易區分。有時,為了一頓免費的午餐,很多人會把整個廣告群看兩到三遍,同時也記住了很多自己本來不感興趣的廣告。韓月的這個做法,得到了那些商家的高度讚賞,她的廣告收入漸漸多了起來。

  廣告收益雖然多了,但是僅僅一個LED屏遠遠不能滿足廣告需求。對此韓月早就有自己的想法,餐廳既然是以廣告為主題的餐廳,那麼每一個細小的角落裡,都應該體現廣告的效應。她思索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了另外一些方法。比如服務員的工裝上,點菜的選單上,甚至是盤子、碗以及桌面等等,都是很好的廣告載體。就這樣,韓月的餐廳逐漸變成了廣告的“天堂”,同時還獲得了不少商家贊助的餐廳用品。

  二:

  瀋陽80後夫妻多肉植物種植創業的致富經

  最近一段日子,地處瀋陽沈北新區尹家街道的綠馨花卉基地火了!中央電視臺、省市的各大媒體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裡,為啥?原來,聚集在這裡的50多戶多肉植物種植戶,把“小多肉”種成了“好生意”,每戶年收入少的達到了幾十萬,多的達到了二三百萬!

  2015年11月27日,瀋陽日報的記者走進了這個財富地,一探這裡的致富經。來看這篇瀋陽日報上報道的創業故事

  時下,一種莖葉肥厚、多汁多漿、體態嬌小,被稱為“多肉”的植物成為年輕人的最愛,它們以萌寵的姿態俘獲了年輕白領的心,佔領了他們的辦公桌、陽臺甚至所有的狹小空間。身量小巧、樣貌呆萌、品種繁複,再加上易於養活,宜室宜家,“多肉”迎合了一眾小資、都市宅、技術控的審美情趣和喜好,再借由網際網路聚眾分享的特點,迅速擁有了大票“肉友”。

  正是看準了這一商機,沈北新區綠馨花卉基地這個以種植各種大型花卉的基地,掀起了大棚種植多肉植物的熱潮。當天下午,記者走進了馮子軒、莊麗君這對80後小夫妻的種植棚,聽到了這樣勵志的創業故事:***出生的馮子軒很早以前就喜歡多肉植物,靠擺地攤,出入夜市賣多肉微景觀,自己也扣過大棚試著種過多肉植物。看到這多肉的好前景,兩年前,下決心把老父親給自己買的婚房賣了58萬元,走進了綠馨花卉基地租了兩個大棚。為此,老父親和未婚妻和他鬧了好長時間的情緒。可小馮就是鐵了心,把自己的鋪蓋卷也搬到了大棚,一門心思研究自己心儀的多肉品種。如今,媳婦小莊再不埋怨小馮,還贊他選對了專案。趕上旺季,他們的網店一天一二百件的銷量,一兩萬元的收入著實讓小兩口心裡樂開了花。幹了兩年,他們當年投資的婚房錢基本收回了成本。記者在馮子軒的大棚裡看到了一個精品展示臺,躬身細細打量,個個精美、炫目。記者隨便拿上一兩盆一問價格,都要三五百元一盆,最貴的達到二三千。

  今年36歲的孫濤,從16歲起就玩起了多肉,可謂是多肉的種植“達人”。走進他的三個棚,那可真是賞心悅目,棚內深水池中養著幾十尾大大的錦鯉,空場上擺放著藤椅、茶桌和鞦韆,春意盎然,完全感受不到隆冬的寒意,是個喝茶小憩、聊天的好地方。放眼一望,50萬株成排成片的肉肉像集合的隊伍一樣,整整齊齊地種在方型塑料格子裡。據瞭解,廣州、福建等地的客商都到他家上貨,看好了品種,就點貨裝車,光運費就得好幾萬。孫濤的合夥人,從瀋陽捲菸廠退休的王泉生告訴記者,2015年收成不錯,保守點說,兩百萬沒問題。

  “咱們能有今天的好生意,可多虧了潘大姐。”種植戶們心存感激、念念不忘的潘大姐叫潘蓮香,正是她的遠見和膽識才把種植戶中聚集起來,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今年53歲的潘蓮香從2006年就開始以種花為業,經過幾年的打拼,攢下了厚實的家底,2011年,在區街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潘蓮香投資2億元在尹家街道包下了1800畝地,蓋起了700棟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創辦了沈北新區綠馨花卉有限公司,建起了花卉基地。為了吸引更多的多肉種植戶落戶基地,潘蓮香大手筆地提供兩年免租金的優惠政策,如今50多個種植戶已經在這裡紮根,像馮子軒、孫濤這樣,無論是創業的年輕人還是資深的玩家、達人,都是藉助免費租用的二三個大棚,將更多的資金投放到購苗、繁育上,才得以快速發展起來。據悉,瀋陽周邊地區的很多種植戶聞訊後紛至沓來。“我就是要通過優惠政策,把瀋陽以及周邊的種植戶整合起來,把這裡建成東北乃至全國最大的多肉植物的集散地。”潘蓮香告訴記者,“按現在的市場,跟普通的花卉、綠植大棚相比,種植多肉同樣面積產生的效益要高出10倍以上。小多肉正在形成大產業。”

  雪蓮、靜夜、露娜蓮、蟬翼玉露、吉娃娃……光是名字,就夠人醉了。同樣是80後的李超和自己的閨蜜合開了名叫“好多肉花園”的淘寶網店、微店,不僅售賣各類多肉植物,還出售配方土壤、養護工具、創意花盆,生意紅火。她告訴記者,這個月她要有1000多元的進賬。

  小巧玲瓏的多肉種植,更適合網店微店的分享與購買,隨後又帶動了靈巧的花盆業務……一個以小見大的產業鏈正在沈北蓬勃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