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村創業典型事蹟

  創業要找最適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蹟,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憑藉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資訊,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秸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裡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併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藉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儘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隻,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銷售獺兔2萬隻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一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援和他自己研製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一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位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援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絡,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裡,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飼養配方、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隻,銷售額700餘萬元,利潤300萬元。

  二

  陽臺種菜魚菜共生,盒子農場20次失敗後的重生

  眼前一亮的魚菜共生

  38歲的楊輝有著廣州男人的特質——說話不疾不徐,喜歡享受生活。大學畢業後的10多年裡,他一直在IT企業做程式設計師。職業的原因,他患上了“電腦綜合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一些綠色植物。買回幾件盆栽和小魚缸,但疏於侍弄,往往是菜枯魚死。

  2009年末,在美國、澳洲參觀時,楊輝被“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魚菜共生系統吸引。原理是,在一個封閉的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迴圈鏈。相比傳統種植,它最大的特點是能節約的用水量,並且種菜不用施肥噴農藥,養魚也無需換水……唯一的成本就是魚食。根據英國魚菜共生協會的資料,1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1.5公斤魚肉。

  回國後,楊輝和朋友成立了“都市農耕俱樂部”。但中國城市家庭只有幾平米的陽臺,辦公室“舞臺”更小。怎麼辦?楊輝設想,把它統統濃縮排“盒子裡”。

  20次失敗之後

  在製作“盒子農場”之前,楊輝查閱了大量資料,其中穆雷·哈勒姆出版的教程,被他視若珍寶。這是一位在圈子裡鼎鼎有名的世界級“牛人”,被稱為“農業傳教士”。

  畫圖、找原材料,家中很快堆滿了工具和配件,電鑽、PVC水管、打孔器等,花了他兩萬多元。2010年3月,楊輝做出了第一套魚菜共生系統。但一個月後,魚死了,菜也枯了。

  為了找到適合中國氣候環境的植物和魚類,楊輝和夥伴們嘗試了1年,普通菜、小白菜、袖珍椰子、吊蘭、金魚、羅非魚……放進盒子農場做試驗。他還到華南農業大學請教。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直到2011年6月,楊輝的第21件作品出爐:4個種植槽下面是一個魚池,池裡養著羅非魚,池水帶著魚兒的排洩物被抽到旁邊的植槽,瞬間就變成了植物的營養劑,被植物根系淨化過的水,又重新放進魚池。整套魚菜共生裝置看起來設計簡單,由普通的PVC水管、抽水泵和塑料槽組成。佔地4平方米,卻能滿足一家三口的吃菜問題!

  成功後,楊輝不由得和僅剩的3名研發夥伴相擁歡呼吶喊。他們最終取得勝利,打造出了屬於中國人的“盒子農場”,並申請了專利。

  一年能節約幾千元菜錢

  “我最驕傲的事,不是為多少500強企業編過管理軟體,而是在4平方米的空間裡種出了1200株植物!”2011年7月,楊輝帶著他的“盒子農場”辭職創業。

  他與深圳一家電子機械公司簽訂合同,委託對方為其生產。隨後,他把自己平時拍下的一些蔬菜生長照片傳到網上

  但反饋意見隨之而來,有人覺得500—2000元售價偏高;有人表示,外觀不夠漂亮;有不少人質疑:巴掌大的地方能種出多少菜來?

  隨後,楊輝精簡了設計,使產品外形不再臃腫凌亂,併為盒子農場穿上了漂亮的塑料外衣。後來隨著生產量的提升,他把加工價格也壓低了不少。至於顧客們的疑問,楊輝和同事們則在《產品使用手冊》中,為消費者制訂出了十分科學的換茬方案。

  春天種一些生長週期短的蔥、小白菜、水蘿蔔、菠菜,養羅非魚;夏天種迷你番茄、西葫蘆,養鱸魚,秋季種植紅油菜、辣椒和黃瓜等等,還從國外引進了一些產量高的新奇特品種。如拳頭大的南非佛手南瓜、日本早熟桃、顏色鮮豔的法國藍侶菜和美國芫荽等,這些蔬菜不僅外觀非常漂亮,有的瓜果造型還十分奇特。一季下來,一個“盒裝農場”最多能產80多公斤果實,一年能節約幾千元菜錢。

  用IT思維做大“創新農業”

  在經營上,楊輝這位IT男自有他的“網際網路思維”:以便宜的價格賣“硬體”——魚菜共生裝置,然後長期賣“耗材”——根據四季變化,為顧客提供不需要泥土種植的菜種和魚苗。並且,他們的服務有手機APP***應用軟體***,購買裝置後的使用者都會沉澱到手機APP上,用它來訂購菜子和魚苗。APP上還有社交系統,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種了什麼蔬菜,養了什麼魚,同一個小區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換自己種植的蔬菜,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

  2012—2013年,楊輝在一年時間內賣出了近3萬套“盒子農場”裝置,網上和線下客戶遍佈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乃至北方的小縣城。按折中售價每件500元計算,銷售額達1500萬元,楊輝的各項盈利總和不低於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