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有效的治療方法

  每個月來大姨媽肚子痛,怎麼辦呢?別走開,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痛經的原因

  1. 氣滯血瘀

  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女性要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精神長期處於抑鬱、緊張狀態,再加上女性常常多愁善感,容易鬱怒傷肝,導致肝的疏洩功能失常,氣鬱結不通,因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血流執行失去動力而發生阻滯,導致血瘀。經前到經期血瘀更甚,為了克服瘀血帶來的阻力,子宮必須加強收縮,從而產生了疼痛。中醫所言“不通則痛”就是這個道理。

  2. 寒凝血滯

  經前到經期的這段時間,子宮的氣血急劇變化,由滿溢到虧損,此時邪氣極易入侵,對人體造成傷害。中醫理論認為“血得溫而行,得寒則凝”,如果在這個時候不注意保暖或追求時尚靚麗而穿著單薄、淋雨、游泳、迷戀冷飲食等,寒氣就很容易入侵人體,引起血管持續收縮,血液因此受到阻滯瘀結在血管中,並妨礙營養供應,從而導致痛經。

  3. 溼熱蘊結

  長期苦悶、熬夜等導致肝鬱脾虛,或平日飲食過於辛辣甜膩,導致溼熱之邪內生,蘊結在子宮中,致使氣血執行不暢,經血外流受阻,血液淤堵形成血瘀,在經前到經期的這段時間中,子宮氣血向下流動加重血瘀,從而發生了疼痛。

  4. 氣血虛弱

  子宮是靠氣血供給營養,如果平素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之後、失血過多、長期服藥等原因導致氣血兩虧,在經期後氣血外洩,更加重子宮氣血虧損,引起組織缺血缺氧,不能滋養子宮,中醫有云“不榮則痛”,子宮為促進營養的輸送而加強收縮從而發生了疼痛。

  5. 腎氣虧損

  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腎氣旺盛則陰陽調和、氣血通暢,反之,如果先天稟賦虛弱或因多產等因素導致腎氣虧損、精血不足,在經前或經期可致精血更虛,不能滋養子宮,從而發生了疼痛。

  一

  1. 活血行氣

  痛經者最大的特點是氣血不和,中醫中“以通為補”,活絡氣血,促進血液流通迴圈,氣血執行順暢後,組織缺血缺氧的現象得到改善,子宮中氣血通活、營養得到恢復,疼痛也隨之緩解。

  2. 祛風散寒

  “百病起於寒”,體寒者或外感風寒可因此引起經血凝滯形成血瘀而發生疼痛。對於因寒凝導致的痛經,疏散風寒是十分必要的,祛除寒邪後血液恢復自然執行狀態,血流順暢後即能消除因此導致的疼痛。

  3. 清熱解毒

  溼熱之邪可通過血液執行至子宮並蘊結在其中,導致氣血失暢,引發疼痛。通過清熱解毒,消除溼熱之邪,可由此通調氣血,減輕因此所致的經期疼痛。

  4. 溫經補陽

  對於虛寒痛經,溫通經脈並補充陽氣可充盈氣血,推動氣血執行,補充因血瘀所致的營養缺乏,消除虛寒導致的經期疼痛,同時增強機體抵抗外部傷害的能力。

  5. 滋肝補腎

  肝鬱腎虧是引起痛經的一大原因,選擇合適的藥材進行科學配伍,滋補肝腎,改善因此導致的氣血虛的現象,由此緩解所致經期疼痛,並調養身體,改善體質。

  二

  五臟六腑之本——神闕穴

  神闕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肚臍,因其為“真氣往來之門”而得名“神闕”。神闕穴聯絡著人體的各經脈臟腑,不僅可以調節全身的氣血陰陽,還可以溫補脾腎,增強免疫力,幫助恢復元氣,因此特別對女性來說,肚臍是非常重要的。神闕穴下面板較薄,沒有肌肉和脂肪,而又血管豐富,敏感度高,因此此處特別容易滲透和吸收,祖國醫學常在此部位通過貼敷的方法進行溫養和調理氣血,不僅能迅速吸收,還能繞過肝臟代謝,使吸收率增加,並且減少毒副作用。

  培元固本——關元穴

  在臍下三寸處為“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是藏納人體先天元氣的地方,稱之為關元穴。關元穴是人體功效最強的補穴之一,給予它一定的刺激可以調節內分泌,改善子宮平滑肌的收縮,起到和血理氣、解痙止痛的作用,並有改善免疫力的效果。臨床上常用艾灸或貼敷的方法作用於關元穴,用以激發經氣,改善體質,用於調理女性經期疼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