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給寶寶喂藥的方法建議

  從寶寶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慢慢和大自然接觸,和身邊人接觸,除了身體慢慢變化,也難免由於各種原因引起身體不適。很多時候需要藥物治療。但是喂藥成了很多媽媽苦惱的大事。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1、喂藥前,要仔細查閱藥物說明書。

  認準用藥時間、間隔、用藥量以及建議用藥的方法,嚴格按照說明書或醫囑說明進行喂藥前的準備工作。

  2、如果藥物劑型有得選擇的話,儘量選擇液劑或粉劑,有利於寶寶進食。

  儘量避免選擇片劑、膠囊裝等,以免引起誤吸窒息等情況的出現。所幸嬰幼兒一般常規用藥很多都有粉劑或液劑的產品,只要家長稍微留意一下,選擇度是比較高的。果味劑型是首選,比如果味泡騰劑,這可能是最受寶寶歡迎的。按照說明書,將泡騰片溶解在水中,藥液就像氣泡水一樣,好喝又好玩。這次男包發燒,醫生給開的藥品有點水果味,男寶寶吃藥也不抗拒了,很快吃完藥,還是寶寶主要要求吃的。雖然順帶玩了很久白開水。

  3、對於1歲以下的嬰幼兒,無法用言語溝通,寶寶也不甚理解,所以可以把藥物搗碎後,衝在葡萄糖水中,裝在奶瓶或者喂藥專用滴管中,進行餵食。

  一般來說,因為寶寶覓食反應正常存在,接觸到奶嘴或滴管頭,都會自行吸吮。部分資料提示不建議用奶瓶,以免引起寶寶對奶瓶的不愉快體驗,進而拒絕喝奶。如家長髮現這種情況,則建議用滴管進行給藥。

  4、對於稍大的寶寶,儘量用言語溝通交流,讓寶寶明白,儘管藥物可能口感不佳,但是為了儘快恢復健康,還是可以試著慢慢吃的。

  同時,如果勸說不管用的話,可以適當給予獎勵,比如玩具、糖果、餅乾等激發寶寶吃藥的興趣。寶寶吃完藥後,要注意言語或行動鼓勵,讓寶寶有成就感。

  5、用藥輔助工具。

  滴管適用於較小的嬰幼兒;湯勺適用於新生兒或1歲以上的幼兒;杯子適用於已經學會吞嚥動作的1歲以上幼兒。

  6、喂藥後,可以讓寶寶斜躺著,上半身稍微傾斜向上,或者立起,輕拍後背,或者側臥。

  可以適當按摩腹部有助於胃腸道蠕動消化,觀察寶寶無異常反應後,才可讓寶寶入睡,避免藥物反流造成誤吸。

  嬰幼兒喂藥的四大誤區

  1、強行採取撬開嘴巴、捏緊鼻子的方式進行灌藥。

  這樣一來效果並不好,二來容易引起孩子對吃藥的恐懼感,而且極度危險,因為撬開嘴巴、捏緊鼻子的方式,孩子一般都在哭鬧中,這樣子的情況下,孩子的氣道是完全開放的,如果在這個時候進行喂藥,藥物無法正確進入胃腸道,而是會進入氣管,造成堵塞氣管窒息,如果沒能及時消除窒息狀態的話,隨時有窒息死亡的可能,有如上述新聞則是這種情況。

  2、搞偷襲進行給藥。

  有的家長會趁著寶寶張開嘴巴說話、大笑或者大哭的時候喂藥,同樣的道理,這樣子的寶寶,氣道是完全開放的,也會造成窒息。

  3、牛奶、蜂蜜或開水混合服藥。

  牛奶有可能會造成藥效下降、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可能對嬰幼兒造成一定影響,一般不要把藥物跟其他不明確藥效的溶劑一起服用。而開水會對某些嬰幼兒用藥的藥效造成影響。

  4、用藥時間不佳。

  有的家長沒有仔細查閱藥物說明,不同的藥物的給藥時間、間隔都不同,家長有的用藥比較隨意。有的藥物,餐前服用比較好,則建議餐前30分鐘用藥,有的藥物,餐後服用比較好,則建議餐後1小時用藥,同時當餐不要吃太飽,差不多6-7分飽即可,避免孩子因為飽腹而拒絕服藥,甚至造成嘔吐等情況。

  兒科禁用藥

  嬰幼兒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一些器官和組織都未發育成熟,抵抗力也弱,容易得病。孩子得了病,用藥一定要慎重。嬰幼兒時期禁用或慎用的藥物有:

  1、易引起新生兒溶血或黃疸的藥物:

  解熱鎮痛藥:阿可匹林;抗瘧藥;伯氨喹、撲瘧喹、奎寧;呋喃類:呋喃妥因、痢特靈;

  抗生類:新生黴素、氯黴素、四環素、青黴素;

  中樞神經抑制藥:氯丙嗪、奮乃靜、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乙醇等;其他:如二巰基丙醇、對氨基水楊酸、奎尼丁、維生素K,亞甲藍、甲睪酮、苯甲酸鈉咖啡因、山梗萊鹼、毛花苷C***西地蘭***、毒毛花苷K,甲苯磺丁脲等。

  2、能引起新生兒變性血紅蛋白症的藥物:

  亞甲藍,苯唑卡因等局麻藥,次硝酸鉍等硝酸鹽。

  3、能引起胎兒和新生兒中樞抑制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藥物:

  麻醉藥和催眠藥:乙醚、氯仿、氯烷、氧化亞氮、三溴乙醇、副醛、水合氯醛;***藥物;

  成癮性鎮痛藥:***、可待因、哌替啶*********;************藥氯丙嗪、***、利眠寧;

  降壓藥:利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