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痛風的吃什麼藥

  不要小看痛風,平時不發作,發作起來卻要人命一般的痛,而且發展到嚴重的時候會使關節變形。哪麼痛風吃什麼藥治療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治療老人痛風的特效藥

  老人痛風臨床上多用秋水仙鹼1mg,每2小時1次,至症狀控制或出現反應,表現為噁心、嘔吐或腹瀉為止,一般服藥12h後開始消腫,每天總量4~8mg。以後0.5mg,3次/d,1~2天后疼痛可完全消失。腎功能不良者每天藥量不超過3mg,服藥過程中,應查白細胞,減少時應減量或停藥。對胃腸反應重者,可改用靜脈注射,每次1~3mg,加入20ml生理鹽水中慢注,需要時隔6~8h重複1次,注射時避免藥液外漏。症狀緩解後,可間斷服用秋水仙鹼0.5mg,3次/d,或用保泰鬆、吲哚美辛。禁食高嘌呤食物,多飲水;血尿酸高時,同上服用丙磺舒。

  其他藥物尚有:

  保泰鬆:首次劑量400mg,以後每4~6小時200mg;症狀控制後,100mg,3次/d。本藥可代替秋水仙鹼。

  吲哚美辛:首次劑量150mg,以後每4~6小時100mg,連服3~4次。次日起每次50mg,3次/d。

  老人痛風的危害

  引發痛風石:如果痛風長時間不能治癒,或是拖延治療最佳時期,會引發晚期病症痛風石,因為高尿酸血癥長時間不能得到正確的糾正或是診療,引起關節軟組織損傷,加重痛風的病變,沉積在關節囊,損害關節骨質,或是導致骨質,關節脫臼,畸形等等。

  損害腎臟:尿酸鹽沉積在患者體內關節,軟組織處,久而久之引起腎臟病變,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等,治療相當費時費力。

  關節疼痛:患者急性發作痛風,每天夜間或是早上,關節都好像被咬蝕,被灼燒,每天都要發作好幾次,毫無目的的折磨著患者的身體。

  關節殘疾:一般痛風都是反反覆覆發作,導致慢性關節炎,發作頻率增加,會累及患者膝關節,腳踝關節,肘關節,更嚴重的還能累及患者的肩關節,髖關節,脊柱。治療不徹底或是延誤治療時期很容易導致關節畸形,許多患者因此也都癱瘓,殘疾。

  老人痛風的偏方

  羌活、防風、土元、木瓜、伸筋草、川芎、炒艾葉、當歸、地龍、五加皮各30克。水煎取汁泡腳,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治療痛風。

  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知母15克,石膏50克,黃芩12克,防風15克秦艽15克,桑枝30克,細辛10剋制草烏10克***先熬***,黃柏12克,牛膝15克,露峰房15克,甘草6克,每日劑,水煎服。熱甚加澤汈瀉、防己。

  雷公藤根***去皮***15克,生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14日為1個療程。用於風寒溼痺型痛風、痛風性腎病等。

  治老人痛風的誤區

  急性發作時用大量抗生素:痛風急性發作時如不做詳細的病史追問、體檢和血尿酸等檢查,很容易誤診為區域性感染或發炎,隨即給予大劑量青黴素等抗生素治療。這是痛風治療中最為常見的誤診誤治。由於痛風急性發作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患者即使無任何治療,亦多可於疾病發作3~10日逐漸自然緩解。這種自然緩解常常被醫生或病人誤認為是抗生素的療效。事實上,青黴素等抗生素對痛風急性發作不但無效,而且可加劇病情,延遲緩解。這是因為注入體內的抗生素大多由腎臟排洩而被清除,這與痛風的罪魁禍首——尿酸的腎臟排洩殊途同歸。

  急性發作時單用降尿酸藥治療:痛風是慢性病,多數病人常常遵醫囑長期服用痛風利仙或別嘌呤醇等降尿酸藥物。有些痛風病人在急性發作時盲目加大降尿酸藥物劑量,以期終止發作,避免疼痛,結果卻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