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病毒的黑板報圖

  或者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以為細菌和病毒是一個概念,不,這並不一樣。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相關資料1

  相關資料拓展:什麼是病毒?

  病毒是一種具有細胞感染性的亞顯微粒子,它實際上就是由一個保護性的外殼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這些簡單的生物體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但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第一個已知的病毒是菸草花葉病毒,由馬丁烏斯·貝傑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如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研究病毒的科學被稱為病毒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

  病毒是顆粒很小、以奈米為測量單位、結構簡單、寄生性嚴格,以複製進行繁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在細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多數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至今對它還沒有公認的定義。其主要特點是:

  ①形體極其微小,一般都能通過細菌濾器,因此病毒原叫“濾過性病毒”,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

  ②沒有細胞構造,其主要成分僅為核酸和蛋白質兩種,故又稱“分子生物”;③每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無產能酶系,也無蛋白質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內現成代謝系統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質等“元件”的裝配實現其大量繁殖。

  ⑥在離體條件下,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並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

  簡單理解

  病毒,是一類不具細胞結構,具有遺傳、複製等生命特徵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製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複製、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所以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

  病毒的分類:

  從遺傳物質分類: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質病毒***如:朊病毒***

  從病毒結構分類:真病毒***Euvirus,簡稱病毒***和亞病毒***Subvirus,包括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從寄主型別分類:噬菌體***細菌病毒***、植物病毒***如菸草花葉病毒***、動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

  從性質來分:溫和病毒***HⅣ***、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病毒的形態

  ⑴球狀病毒;⑵桿狀病毒;⑶磚形病毒;⑷冠狀病毒;⑸絲狀病毒

  ⑹鏈狀病毒;⑺有包膜的球狀病毒;⑻具有球狀頭部的病毒;⑼封於包含體內的昆蟲病毒。

  病毒粒的對稱體制:

  病毒粒的對稱體制只有兩種,即螺旋對稱***代表菸草花葉病毒***和二十面體對稱***等軸對稱,代表腺病毒***。一些結構較複雜的病毒,實質上是上述兩種對稱相結合的結果,故稱作複合對稱***代表T偶數噬菌體***

  病毒的大小

  多數病毒直徑在100nm***20~200nm***,較大的病毒直徑為300-450奈米***nm***,較小的病毒直徑僅為18-22奈米

  病毒的組成

  病毒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由於病毒是一類非細胞生物體,故單個病毒個體不能稱作"單細胞",這樣就產生了病毒粒或病毒體***virion***。病毒粒有時也稱病毒顆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專指成熟的、結構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單個病毒。核酸位於它的中心,稱為核心***core***或基因組***genome***,蛋白質包圍在核心周圍,形成了衣殼***capsid***.衣殼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結構和抗原成分,有保護核酸等作用。衣殼是由許多在電鏡下可辨別的形態學亞單位***subunit***——衣殼粒***capsomere***所構成。核心和衣殼合稱核心殼***nucleocapsid***。有些較複雜的病毒,***一般為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殼外還被一層含蛋白質或糖蛋白***glycoprotein***的類脂雙層膜覆蓋著,這層膜稱為包膜***envelope***。包膜中的類脂來自宿主細胞膜。有的包膜上還長有刺突***spike***等附屬物。包膜的有無及其性質與該病毒的宿主專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關。昆蟲病毒中有1類多角體病毒,其核殼被蛋白晶體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體。

  病毒的複製過程叫做複製週期。其大致可分為連續的五個階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裝配***、裂解***釋放***。

  病毒的結構

  1.病毒的基本結構

  有核心和衣殼,二者形成核衣殼。核心位於病毒體的中心,為核酸,為病毒的複製、遺傳和變異提供遺傳資訊;衣殼是包圍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質外殼。

  衣殼的功能:①具有抗原性;②保護核酸;③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

  2.病毒的輔助結構

  有些病毒核衣殼外還有一層脂蛋白雙層膜狀結構,是病毒以出芽方式釋放,穿過宿主細胞膜或核膜時獲得的,稱之為包膜。在包膜表面有病毒編碼的糖蛋白,鑲嵌成釘狀突起,稱為刺突。有包膜病毒對有機溶劑敏感。

  包膜功能:①保護核衣殼;②促進病毒與宿主細胞的吸附;③具有抗原性。

  病毒出現假說:

  1.蛋白質、核酸遺失說:

  大生物***此處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區別於病毒的非細胞結構生物***由於細胞脫落和破裂,導致遊離的蛋白質和DNA、RNA的出現,在某種情況下,這些蛋白質由於化學作用形成了一個內部可容納小分子的結構,裡面裹著DNA或者RNA,甚至單獨的蛋白質和單獨的DNA、RNA遊離,這些散落的遊離的分子,有一些個別的和大生物細胞膜有親和性,大生物細胞通過吞噬作用使其進入細胞,其DNA、RNA得以表達,然後通過進化形成成熟的病毒。

  2.生命起源說: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體,早在沒有細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時的病毒還只限於蛋白質和核酸,沒有表現出病毒的寄生特徵,當細胞體生物出現之後,個別這種蛋白質和核酸或他們的複合體表現出寄生性,這些散落的遊離的分子,有一些個別的和大生物細胞膜有親和性,大生物細胞通過吞噬作用使其進入細胞,其DNA、RNA得以表達,然後通過進化形成成熟的病毒。

  相關資料2

  相關資料拓展:什麼是細菌?

  細菌***英文:germs;學名:bacteria***,是微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 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為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為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佈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迴圈的主要參與者。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隻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細胞骨架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

  細菌主要由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等部分構成,有的細菌還有莢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結構。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並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桿菌***。按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分為兩大類:自養菌和異養菌,其中異養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為喜冷、常溫和喜高溫三類。細菌的發現者:荷蘭商人安東·列文虎克。細菌很小,只能用顯微鏡才能看見。

  細菌***英語: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隻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細胞骨架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作古細菌***Archaea***,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1]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佈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科學家是在義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然而,細菌的種類是如此之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分。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營及異營,其中異營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迴圈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體,生物學家把這種生物歸入“裂殖菌類”。細菌細胞的細胞壁非常像普通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但沒有葉綠素。因此,細菌往往與其他缺乏葉綠素的植物結成團塊,並被看作屬於“真菌”。細菌因為特別小而區別於其他植物細胞。實際上,細菌也包括存在著的最小的細胞。此外,細菌沒有明顯的核,而具有分散在整個細胞內的核物質。因此,細菌有時與稱為“藍綠藻”的簡單植物細胞結成團塊,藍綠藻也有分散的核物質,但它還有葉綠素。人們越來越普遍地把細菌和其他大一些的單細胞

  細菌生物歸在一起,形成既不屬於植物界也不屬於動物界的一類生物,它們組成生命的第三界——“原生物界”。有些細菌是“病原的”細菌,其含義是致病的細菌。然而,大多數型別的細菌不是致病的,而的確常常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土壤的肥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住在土壤中的細菌的活性。“微生物”,恰當地說,是指任何一種形式的微觀生命。“菌株”一詞用得更加普遍,因為它指的是任何一點小的生命,甚至是一個稍大一點的生物的一部分。例如,包含著實際生命組成部分的一個種子的那個部分就是胚芽,因此我們說“小麥胚芽”。此外,卵細胞和精子***載著最終將發育成一個完整生物的極小生命火花***都稱為“生物細胞”。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微生物和菌株都用來作為細菌的同義詞;而且確實尤其適用於致病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