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爸爸媽媽都明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和孩子多交流,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父母應該多引導,才能提高孩子交際能力。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的方法

  1個月

  一個月的時候,寶寶會開始發出一點聲音。這就算得上寶寶和爸爸媽媽交流的很重要的方式了。偶爾,孩子還會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也算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因此,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說說話,這樣一來的話,寶寶也會更希望和爸爸媽媽說說話。

  2個月

  2個月的時候,孩子發出的聲音就越來越多了,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多說說話。研究表明,一些可愛的聲音能夠幫助孩子發展他的語言技能。

  5個月

  在5個月的時候,孩子就已經會說一些子音了,但是,寶寶要說全子音還需要很長時間。所以,爸爸媽媽在帶著孩子出門的時候,可以重複跟孩子說一些話,這樣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語言技能。

  7個月

  七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開始模仿。有些你剛剛說過的話,寶寶也會開始說,但是這個時候還是不能進行對話。爸爸媽媽不妨教孩子說一些周圍事物的單詞,這樣孩子對單詞的印象會更深。

  9-12個月

  孩子發出正確的聲音需要爸爸媽媽的教導。孩子在和你進行交流的時候可能發音不標準,但是,作為爸爸媽媽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發音一定要標準。

  12-15個月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會說一些簡單的單詞了,所以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要經常鼓勵孩子去說話,多跟孩子溝通,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15-18個月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學會了很多不同類別的單詞。所以,爸爸媽媽不妨多給寶寶讀一些能夠提高孩子詞彙量的書籍。

  18-22個月

  這時候孩子會很喜歡說話,但有時候孩子說的話你不是很理解,這時你不妨問下孩子,讓孩子多說說話。

  22-24個月

  二十二個月的孩子會開始說整句話了。給孩子他想要的東西,但是要讓孩子說出為什麼自己想要這樣的東西。

  每個不同的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都不一樣,但培養孩子語言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和孩子交流。

  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方法

  與人打招呼:

  教孩子向遇到的熟人打招呼,向他們問好。打招呼的時候教孩子用不同的禮貌稱呼,如“叔叔,阿姨,奶奶”等,還要教孩子使用禮貌的招呼用語“您好”、“您去上班嗎”等等。這可提升孩子的人際智慧。

  讓孩子進行自我介紹:

  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讓孩子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不必說得太多,如果孩子害羞,只要介紹一下姓名、年齡就可以了,這既能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提升他的內省智慧。

  到有相仿年齡小朋友的人家做客:

  爸爸媽媽有時候也要挑選一下做客的物件。到有小孩子的人家去做客,能為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時機。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時,也能培養孩子合群及合作的意識。

  讓孩子來幫忙:

  爸爸媽媽可以假裝自己有困難,讓孩子來幫一下忙,如幫忙搓一下抹布等。通過勞動,孩子能建立自我服務及服務他人的意識。父母的幫忙請求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並能訓練他最初的合作性,對他的人際交往有好處。

  讓孩子去問路:

  媽媽可以經常帶孩子上街,在街上時,媽媽要鼓勵孩子去問路,這可以提升他的人際智慧,因為向陌生人詢問道路,可以充分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美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方法

  1、首先是白人孩子之間的交往。白人鄰居、朋友的孩子之間,自不用說要經常來往。不少人家孩子過生日,要邀請小客人光臨玩耍。有的請到家裡,有的則把小客人邀集到游泳池或遊樂場共同活動,以示祝賀。被邀請者送小禮,主人請吃飯,有時也吃自帶餐。節假日,不少家庭常主動邀請鄰居、朋友的孩子或孩子的同學去家裡或公園聚會、交流。在一起聚會的孩子,主要是在校學生,也有學前兒童。大孩子在一起,主要是說見聞、談心得、講故事,有時也玩玩遊戲,相互你追我趕,跑跑跳跳。學前兒童在一起,就很少說話了,只是一個勁地跑來跑去,有時還相互動武,打得哭哭啼啼。有的白人家庭,有時也邀請華人孩子和黑人兒童一起玩。有一家白人孩子和孫子一起學中國武術,多有交往。他們孩子過生日前,早早地就用孩子的名義來了邀請信,希望能光臨生日慶典。據說也邀請了黑人兒童。孩子生日那天,白黃黑兒童一共10多個小孩,聚集在一個游泳場,以游泳活動慶祝生日。小客人各自都送了小禮。孫子的禮品是一個精美的電玩具。午飯由主人招待方便快餐。據說,不少白人家庭,尤喜為孩子舉辦此類活動,而參加者也樂於助興。

  2、中國人成年人之間的彼此來往是常有的,但孩子之間這樣有意識地進行交往,在國內到目前仍然鮮見。不過,華人到美國後有了後代,也學著美國人讓孩子相互交往。這種交往,主要是華人孩子之間的彼此來往活動,有時也和白人孩子禮尚往來。其活動方式,大體跟美國孩子的活動大同小異,但也有各自的特點。一是隨同家庭的聚會,孩子跟著一起活動。華人家庭聚會較多,一般有同學、同事、鄰里、孩子同學家長和志同道合者等多種小型活動,每次少不了孩子參加。換言之,與其說家長相聚,不如說多數是為了孩子的交際。二是特邀去公園、遊樂場等地玩耍。只玩一玩,一般不吃飯,不交換禮品,完了各自回家。三是中文學校老師牽頭,各家長輪流操辦吃自帶餐,交流學習心得活動。也有每次邀請一兩個小朋友來家裡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累了招待些水果、小點心之類。華人孩子之間的交往似乎後來居上,比白人孩子的活動好像要多,每次聚會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