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肝的食材中藥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中藥的副作用小,因而忽略了自己常說的是藥三分毒。其實中藥也是有毒性的,自己亂服用或者說服用不當,就會危害到肝臟的健康。那麼,下面跟我們一起看看,哪些中藥也傷肝呢?

  為什麼中藥也會傷肝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中藥、草藥的差別。中藥是中醫典籍有記載、經過炮製和處理過的,已經除去了植物中某些有毒成分;而一般草藥沒有經過炮製,品種與別名複雜,往往須經專家鑑定,隨便拿來使用的確可能傷肝。即使是中藥,也不可以長期服用,通常中醫師會依照體質辨證調整、更改藥方。

  

  大白屈菜

  在歐州用於治療膽石症和消化不良。已有報道至少10例以上急性肝炎樣肝損害,其含有20多種活性生物鹼,其中毒性複合物尚未被分離證實。

  薄荷

  薄荷與其他中草藥一樣應用廣泛,胡薄荷酮是主要成分,其可迅速耗竭肝臟的還原型谷胱甘肽。薄荷呋喃是胡薄荷酮的代謝產物,也有直接的肝細胞毒性。

  番瀉葉

  瀉藥鼠李糖是從幹樹皮中提取。成分複雜,包括蒽酮,可引起肝損。番瀉葉在腸道內可以代謝為結構與蒽酮類似活性產物,也與肝臟損害有關。

  吡咯雙烷生物鹼

  吡咯雙烷生物鹼是全球範圍內對人類肝臟損害最嚴重的植物毒素。這種生物鹼存在於許多草藥中,如野百合、千里光、天芥菜、狗舌草和紫草科植物等。中藥小柴胡湯、麻黃和金不換均含有該生物鹼,其毒性取決於吡咯雙烷生物鹼的種類,攝取的總量和患者對該種植物鹼的易感性,可造成靜脈閉塞性疾病、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石蠶屬植物

  石蠶屬植物常作為利膽或殺蟲劑而被廣泛應用,後因發現它有控制體重的輔助作用而廣泛用於減肥藥中,近年來由減肥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已屢見不鮮,多數發生於用藥後2個月。

  小柴胡湯

  在中國和日本被稱為小柴胡湯的湯藥自公元100年就開始被用來治療發熱、疲勞和消化不良,目前在日本常用於慢性肝炎患者。它包括7種中藥成分:柴胡、半夏、甘草、大棗、人蔘、黃芪和生薑,肝損者平均在服藥2個月以後。可出現急性肝炎樣發作,有些是再次服用而起病。

  傷肝中草藥“黑名單”

  臨床上常見可引起藥物性肝病的中藥種類有:

  1、致一般性肝損害,如長期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黃、桑寄生、山慈姑等可出現肝區不適、疼痛、肝功能異常。

  2、致中毒性肝損害,如超量服用川楝子、黃藥子、蓖麻子、雷公藤煎劑,可致中毒性肝炎。

  3、致肝病性黃疸,如長期服用大黃或靜脈滴注四季青注射液,會干擾膽紅素代謝途徑,導致黃疸。

  4、誘發肝臟腫瘤,如土荊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頭茶、千里光等中草藥裡含黃樟醚;青木香、木通、硝石、硃砂等含有硝基化合物,均可誘發肝癌。

  具體來說,可引起肝損害的中成藥包括:壯骨關節丸、疳積散、克銀丸、消銀片***丸***、增生平、潤膚丸、昆明山海棠、銀屑散、六神丸、疏風定痛丸、溼毒清、消癬寧、防風通聖丸、血毒丸、除溼丸、龍蛇追風膠囊、壯骨伸筋膠囊、養血伸筋膠囊、九分散、追風透骨丸、骨仙片、甲亢寧膠囊、婦康片、化瘀丸、養血生髮膠囊、首烏片、雙黃連口服液、銀翹片、複方甘露飲、牛黃解毒片、葛根湯、麻杏石甘湯等。

  中藥導致傷肝應如何避免

  用藥過程當中中醫的醫生要給病人正確的藥物配伍,醫生應熟悉所用中藥的副作用及其臨床表現,不能長期、大量應用。對原有肝臟疾病者,確需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中藥治療,宜從小劑量開始,短期交替使用,定期檢查肝功能。

  如果在服用了上述藥物幾天或一週後出現乏力、噁心、食慾不振、尿黃、眼黃等異常症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化驗檢查肝功能。一旦確診為藥物性肝損害,應該補充足夠的熱量、水分和維生素,或酌情應用甘草酸製劑、還原性谷胱甘肽、水飛薊素等保肝藥物。

  一些中草藥,其有藥物作用和毒性作用是雙重性的,甚至許多有效成分就是其毒性成分。所以,並非所有中草藥都是十分安全的。特別是有一些“保肝藥”,即使有一些中草藥具有保護肝臟的功效,如解毒、抗纖維化、免疫調節等作用,但人們對其毒性認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患者應遵醫囑服用中草藥製劑,避免濫用和長期服用。

  拋棄原有中藥不會傷身的想法,做到對中藥的合理認識和服用,才能不傷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