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市場營銷經典案例

  企業需要新產品上市,就一定要進行案例分析,這樣才能對新產品上市帶來的影響有一定的預測,從而做出一些對策,減少新產品上市帶來的阻力。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好品質,為什麼看新日?

  新日從一家小作坊起步,如今已經成為暢銷全球的電動車品牌,據世界品牌實驗室評估,新日的品牌價值達83.95億元,高居行業榜首;新日還是業內唯一一家同時服務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三大國際盛會的企業,同時還曾是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

  “好品質,看新日”這句話已經成為消費者的共識,我們不禁要問:新日的好品質到底來自哪裡?

  生產上精益求精

  新日對品質的追求可以說到了嚴苛的程度,每一個零部件從進廠到出廠要經過108道檢測,車架、電池、電機、控制器這些核心部件全部自己生產,進行源頭把控,對於供應商的選擇也相當嚴格,有很多准入制度,比如飛檢制度、索賠制度,確保所有的零配件都是合格可靠的。

  對於製造業來說,生產過程的控制往往是最難的,因為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產過程的平穩狀態,新日採取了一種“OJT——引導、糾正、督辦迴圈整改”的保障機制,簡單說,就是今天把明天的生產計劃提前拿出來,然後對照QS系統梳理出一些經常出現的問題,提前預警。這些問題的來源有來自經銷商反饋的,有總部質量管理部門的工程師核查出來的,還有來自QS系統的,最終篩選出前十位發到線長的手上,早會的時候,採取現場示教的方式提醒工人注意這些問題,並且這10個問題都是動態的,每天都會彙總收集一次。通過提前預警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質量問題的發生率,據新日電動車無錫製造中心生產部部長介紹,這種“OJT迴圈整改”機制保證了產品的出廠品質。

  同時,跟隨每一輛電動車都有一張流程卡,用以記錄所有生產環節的資訊,上傳到系統並形成大資料,一旦流通到市場上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通過這張卡則可以直接追溯到具體的生產責任人。

  工藝上持續改進

  這位生產部部長還告訴我們,他經常會收到一些建議信,都是工人提的一些生產工藝的改進意見。比如,有工人在貼花的時候發現總是貼不到位,或者偏左,或者偏右,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做了一個工裝***固定貼花位置的模具***,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貼偏過。還有黃油自動壓注機也是工藝改進的典型案例,以前生產中要有一個人專門負責往軸承上刷黃油,用牙刷刷,不僅效率低,而且不均勻,有工人就提意見能否發明一臺裝置自動壓注黃油,新日的生產部門就與相關廠家聯絡,合作研發出了黃油自動壓注機。類似的工藝創新還有很多,例如壓輪胎的工藝、裝配前叉的工藝、懸掛工藝***以前電動車下線要靠人工來推到倉庫,現在通過一條懸掛線實現了自動入庫***等。

  只有一流的裝置才能生產出一流的產品,因此,新日在裝置投入上也不遺餘力,前幾年購進了幾臺焊接機器人,大大提升了產品品質,與人工作業相比,焊接機器人的好處是機器人沒有情緒而且不累,品質上可以做到無縫,更加均勻、光滑,電動車車架上有很多需要焊接的地方,如果焊縫不一,顛簸的時候很容易脫落。新日還擁有業內唯一的一臺電摩安檢線裝置,按機動車標準檢驗產品品質。

  同時,新日電動車藉助國內最大的軟體供應商用友公司打造了“數字工廠”,實現了生產管理層面的資料和業務綜合整合應用;在“智慧工廠”打造上,引進 世界頂級生產裝置和工裝夾具,新日生產線已有24個關鍵工位引入了智慧化監控系統,實現全程可追溯。

  管理上追求卓越

  “員工做得不好,首先是管理者的責任。”這是我在新日聽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比如貼花這道工序,以前老是貼偏,你不能簡簡單單地歸結為員工不認真,而是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是不是制定的作業標準不夠具體?工具有沒有改進的空間?而這些都是管理者的責任。多數時候,員工出現的問題都是表面現象,如果管理只停留在糾正員工上,無異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今年以來,新日在管理組織結構上也進行了大膽革新,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實現管理的扁平化。原來每條線配備有一名線長、一名副線長、一名統計員,現在直接取消了所有的中間管理層級,每條線只保留一名管理人員,這樣一來,管理環節減少了,效率提升了,同時,節省出來的工資用來給剩下的人員普漲工資,他們的積極性也自然提高了。

  另外一個重大的創新就是“劃小經營”單位,一種類“阿米巴”的方式。劃小經營就是採取承包制,通過簽署內部承包協議的方式將目前的生產單位劃分成若干個小的經營個體,這些經營個體採取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方式來分配利潤,比如每條線上都裝上獨立的電錶,電費、工費、工具費、料費全部自主承擔。通過這種方式打破了大鍋飯的局面,增強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對於產品更加有責任心。過去都是管理者從後面推著幹,現在變成了搶著幹,因為多勞多得,而且員工也有了成本意識,比如下班都會自覺斷電,對於標準件都節約使用了。

  服務上規範創新

  新日在售後服務上的最大不同就是規範性較高,經銷商要跟他們簽訂服務委託協議,對於經銷商應當承擔的服務專案和標準都有詳細的規定,而且還派駐數十名服務經理常駐市場進行現場督導。對於不同等級的服務委託商他們採取分類管理,要求也不一樣,但必須通過他們的考核取得相應的資質。

  電動車、家電這類行業通常都採取委託服務的方式,委託模式雖然降低了成本,但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對於服務的品質無法把控。新日的解決措施是採取服務單獨結算的方式,據瞭解,目前大多數電動車品牌的服務費用結算都是打包的,服務單獨結算的好處就是增強了資金的流通性,大大調動了經銷商服務的積極性,同時,這種方式也可以有效規範經銷商的服務品質***一旦有使用者投訴,可以直接從服務費用里扣除***。

  新日為每一名使用者都建立有電子檔案,實行跟蹤服務,會定期提醒使用者進行各類保養,提升車輛的安全性,同時,使用者所有的維修記錄都會在後臺顯示,比如發現某使用者近期維修次數較多,就會電話回訪。此外,400客訴電話、微信服務號、官網都面向使用者開通,使用者對產品或者服務不滿意都可以直接反饋給廠商。

  二

  電動車新常態 呼喚產品主義

  下滑,下滑,還是下滑!電動車行業經歷20年的發展之後,到2013年達到頂峰,產量達到3695萬輛,2014年,電動車行業開始進入新的拐點,2015年,相關調研顯示,全行業同比下滑10%—15%。對於行業整體下滑的問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種下滑有利於行業的結構優化和長遠發展。

  電動車行業步入新常態

  客觀來看,下滑對電動車行業未必是一件壞事,一方面,從產業集中度來看,行業內的企業仍然太多,從成熟的行業來看,賺錢的企業不會超過5家***很多行業是雙寡頭局面***。另一方面,在高速增長階段,企業拼的是存量,這在營銷運作上,我們看到的就是企業拼渠道、拼傳播。在行業整體下滑的態勢之下,企業不得不拼存量,這迫使企業進行營銷創新,尤其是在產品上,實際上從2015年的天津展和南京展,我們也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趨勢。一些領軍企業已經開始展現出產品主義的況味,一些領軍企業的產品,無論是設計、工藝還是創意,已經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這正是電動車行業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

  至於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認為,所謂的產能過剩,主要指的是落後的產能,對於先進的產能,不僅不是過剩的,反而是稀缺的。央視曾經報道過某服裝品牌,成功實現了大規模定製和個性化需求之間的平衡,在服裝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卻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這是一個不顛覆自己,就被別人顛覆的時代。

  網際網路時代:電動車更需要產品主義精神

  上海一電動平衡車企業負責人在專題《“網際網路+”下的電動車智慧革命》***詳見本刊2015年第9期***之後,詢問筆者如何平衡技術先進性和成本增加之間的關係。實際上,這家企業對供求的思考仍然處於分離狀態。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技術或者其疊加,消費者需要的是滿足其需求的產品。正如德魯克所說,消費者要的是牆上的洞,而不是打洞的錐子。筆者建議這位負責人思考,如何通過產品的創新,深化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絡,實現從交易到交易關係的關係轉換。

  實際上,上述過程或者做法,就是產品主義。所謂產品主義,就是將產品本身作為企業的戰略,圍繞產品來配置各種資源,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在公司上下形成一種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

  為什麼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動車行業更需要產品主義精神?相比之下,在工業時代,我們強調的是技術和規模,不斷地強調營銷的重要性,因為產品到消費者的中間環節較多,消費者和產品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資訊不對稱,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要被商家的廣告或營銷引導,才能最終完成購買行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廠商、產品之間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連線到了一起,資訊不對稱的局面被徹底顛覆。

  消費者在網際網路上可以瞬間聚集和分散,這既是巨大的商機,也是巨大的挑戰。即使曾經如日中天的品牌,如果無法持續開發迎合消費者需求的有熱度的產品,所謂品牌,可能也僅僅是一個logo而已。

  這個時代,更加印證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主張“產品是皮,品牌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產品主義是內生式增長的必然要求

  產品主義更深遠的含義在於,隨著“黃金十年”的落幕,電動車行業必將面臨增長方式的轉變:從外生式增長轉變為內生式增長。

  所謂外生式增長,主要指依靠整合外部資源的方式,來實現規模和質量的增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內生式增長,即內部通過不斷創新***比如研發創新、組織創新、提升供應鏈組織效率、提升人力資本等方式***,不斷進行產品的迭代,從而實現一種內涵式的增長。

  如果說在電動車“黃金十年”中,企業更多依靠整合外部資源來獲得增長的話,那麼在未來,電動車企業必須適應依靠內生式增長的方式來取得市場。

  在內生式增長方式之下,從表面來看,企業之間是產品之爭,其背後實際上是不同產品鏈組織效率的拼爭。

  很多人認為,電動車行業主要面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其實,產品只是表象,其背後的問題實質是:供求分離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產業鏈的效能和產業組織形式仍然比較落後,供應鏈不能做到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

  未來,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電動車行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個性化定製之間的平衡。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