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實習調查報告範文

  作業讀完出來實習,那麼你們知道實習做好手頭工作的同時要怎麼做好實習調查報告?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僅供參考。

  1:

  調 查 的 時 間 、 地 點 、 對 象 、 目 的 、 方 法 、 過 程 等

  一、調查概況 我於 2013 年 4 月份,對我所在的實習學校即江蘇省灌南初級中學初二年級的 部分學生進行了中學生學習心理狀況的調查。 通過調查研究, 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 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 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 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 具體目標 1、調查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調查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研究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 其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 學習態度、 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 問卷調查在灌南初級中學的在校初二年級部分學生之間進行,共發問卷 80 份,回 收有效問卷 75 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對 事 實 的 敘 述 和 議 論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 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 71%的學生認為學習的 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8%的中學生沒 有考慮,,5%的學生是受家庭逼迫。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 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 65%的 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 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 10%的學生認為初中 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 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 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 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 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 “最討厭的課程” 。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 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 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 強的歷史、 地理、 英語不感興趣。 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 英語是初中核心課程之一, 有 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

  3、學習需求 當前, “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 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 52%的 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

  ,78%的學生希望學到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 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的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 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 有明顯不 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 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 會的競爭能力。但是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 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 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 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 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 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 我發現, 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 和不協調性。 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 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 業的艱難性。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 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 調查結果表明, 37%準備考大學的學 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 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 的學習態度。

  結 論 和 建 議

  1.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1***家庭、社會對中學生學習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中學生受到家庭的要 求、 態度和志向的影響。 其次, 社會風氣和思想意識形態也影響中學生的學習需要。 如目前隨著經濟體制轉軌,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實行自費上學,大中專畢業生 不在包分配。這種現實使許多人有了“讀書有什麼用?錢要花很多,畢業後又沒工 作。 ”的觀念,社會上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再抬頭,這將直接導致中學生學習 需要的降低。另外,有些人把學習、讀書看成是一種“工具” ,達到另一個目的的 手段,而學習本身並沒有成為一個目的。因此當學習沒有達到某種目的時,其積極 性便蕩然無存了。 ***2***學習興趣低下: ***1***外因:學校教育方法欠當,如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枯燥,各科作業量大等;升學壓力大;師生關係緊張;家庭因素:由於家長期望值 過高而導致嚴格要求;家庭人際關係冷漠;沉溺於優裕的物質享受;沾上家長

  的不 良習氣,如賭博。 ***2***內因:價值取向逆轉;學習目的模糊;學習成績不佳;情緒 不穩定;意志薄弱等。 2.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1***學習目的性的教育

  首先應從中學生實際出發, 採取生動而適合中學生心理髮展特點的形式, 幫 助中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 其次要強調學習的內在意義, 即強調學習對個 體本身的價值,使之體會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負擔。第三,幫助中學 生設立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學習目的教育不僅要使中學生具有遠大的目標,而 且還有使這種遠大的目標與具體、 切實可行的目標結合起來, 這樣才能使學生腳踏 實地去實現遠大的學習目標。第四,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中學生和家長 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 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 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 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 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 科 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 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消除誤導。 ***2***及時反饋與適當評價 讓學生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結果, 可以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為了充分利 用反饋的促進作用, 還應對中學生的學習結果進一步作出評價。 運用評價時應注意: 第一,要使中學生對評價有正確態度。第二,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以表揚為主, 做到客觀、公正,使中學生心悅誠服。第三,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中學生,不能單 獨看其分數高低,還要從他們各個學習環節的不同層次上,發現可取之處,並給與 表揚和鼓勵,讓其看到自己的進步,以增強其自信心。第四,注意中學生心理髮展 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對低年級中學生多采用表揚方法;高年級中學生則應適當, 最好通過集體輿論來進行表揚或批評, 效果會更好; 第五, 注意師生間關係的融洽, 只有尊重中學生,教師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揚或批評;只有尊重教師,中學生對 教師的表揚或批評才能重視。 ***3***科學使用獎賞與懲罰 獎賞具有促進活動的力量,是一種外在的激勵因素,如分數、等級、獎金、 獎品。獎賞是一種手段,若用之過多,則可能失去效力,甚至發生弊端。獎賞的目 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應使中學生變成物質或金錢的奴隸,否則, 一旦取消獎賞,中學生將不再努力學習。從心裡健康的角度,應注重獎賞而不去注 重懲罰, 因為這樣可以減弱失敗給人帶來的恐懼心理。 但也

  不能否認處罰在激發學 習動機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學校,懲罰的目的在於克服學習中出現的不注意、 拖沓、懶散和不努力,從而對學習起促進作用。但是,在使用時必須要小心謹慎, 使用過分,可能激起極高焦慮水平。

  2:

  生物學科學習興趣的調查活動,就是以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習心理作為出發點的,希望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為教學工作和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方向。

  一 調查物件和方法

  我調查的物件是xxxxxxxx初二全年級的學生。調查方法採用問卷法。初二生共有學生170人,我隨機抽取了其中的60人,發放問卷,回收問卷57份,有效問卷57份,回收率為95%,有效率為100%。 問卷如下:

  初中生物科學習興趣調查問卷

  注:在上表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題的喜歡程度進行自我評價。每個章節都在“很喜歡”、“一般”、“不喜歡”中選擇一個你自己滿意的答案劃“R”

  問題1、你喜歡初中生物課嗎?

  A、很喜歡 B、喜歡 C、不喜歡 D、很不喜歡

  問題2 你每天花在生物學科上的課外時間大概為:

  A、10分鐘 B、20分鐘 C、30分鐘 D、10分鐘以下

  問題3、 你認為初中不考生物學習生物有必要嗎?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現在沒什麼必要 D、不考試一點都沒必要

  問題4、你對生物課堂教學滿意嗎?

  A、很滿意 B、基本滿意 C、滿意 D、不滿意

  問題5、你喜歡什麼方式的生物作業?

  A、背誦作業 B、書面作業 C、不留作業 D、探究作業

  二 調查資料與分析

  1 學習動機

  問題1和3是有關學習動機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學習興趣***、對知識價值的認識***知識價值觀***兩個方面。學習興趣方面:他們之所以選擇生物,有39%的人是因為興趣,36%的人是因為覺得容易,17%得人是因為高考還要考試生物,8%的人是因為其它原因。知識價值觀方面;83%的學生認為學習生物學是有用的,包括以後可以從事生物專業工作、用於日常生活、用於科學研究等等,17%的學生則認為生物學用處不大或沒用。學習能力感方面:覺得自己通過努力可以達到優秀的學生有55%,而認為可以達到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學生各有38%、5%、2%。成就歸因方面: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理想水平的原因在於自己、家長、老師、校風和班風的學生各有87%、1%、1%、3%,另外還有8%的學生認為以上四個因素都有。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他們絕大多數人肯定了生物學的學科價值,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自己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夠努力,對學習興趣的調查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點。

  2 學習態度

  我本來認為,初二的學生會因為中考並不考試生物,學習態度方面有所轉變,但結果並不樂觀。調查顯示,64%的學生認為生物學很重要,33%的學生認為生物學只是一般重要,還有3%的學生認為無所謂。有46%的學生喜歡或不喜歡生物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其它因素***教師、課本、課堂氛圍等***。在佈置作業方面,只有14%的學生背誦作業,34%的學生喜歡書面作業,43%的學生喜歡探究作業,9%的學生視作業為負擔,不想有生物作業。生物學將來在社會上越來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這個角度看,生物學本應比語、數、英三科更為重要,但結果只有50%的學生選了很重要。第二道調查題則顯示:他們對生物學的態度,課下不學生物的佔46%,真是讓人觸目驚心,能學習30分鐘的僅佔有量21%。

  3 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課堂上,能“認真聽講,並及時做好筆記”的學生只佔56%,有高達29%的學生“不做筆記”,4%的學生“經常睡覺或走神”,12%的學生選擇了“放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呢?作為教育者,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呢?

  三 問題與對策

  通過這次的調查,我發現同嶽中學初二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我將這些問題分成兩部分來分析。

  第一部分: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的校正。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滿足,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外部動機指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外,他們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具有外部動機的學生一旦達到了目的,學習動機便會下降;或是一旦失敗,便一蹶不振。很明顯,內部動機更持久,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更大,更容易讓人成功。但我們不難看出:調查物件的學習動機多屬於外部動機,這正好驗證了一些專家提出來的“學習動機功利化傾向”這一觀點。學習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非認知因素。學習態度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作用已經被許多實驗所證明。要解決以上這兩個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我認為可以從這幾點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點,以興趣激發為前提。我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基本學習能力。許多學生成績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問題.而是非智力方面存在的心理與行為障礙,如缺乏學習興趣、注意力不穩定、意志薄弱、缺乏學習習慣等。相信學生原來是有學習願望的人、他們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在後天被泯滅的,他們的學習願望可以被啟用。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內化活動目標才能實現。嚴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第二點,讓課堂“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讓課堂生動,形象,同時也要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起來。“動”的方法則有很多,教師的幽默感、形象的比喻、語音的變化、豐富的表情、肢體語言,還有新課程提倡的分組討論等。

  第三點,讓學生提出問題,帶著自己的問題主動學習。現在的學習,在學生看來完全是被動的。學生們認為,課本是別人編的,問題是別人提的,他們則被“逼著”拿起課本給別人找答案。能不能換個角度,教師給出學習內容,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利用課本、查閱課外資料,自己幫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部分: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培養。習慣是學習的重要因素,方法是學習的重要助手,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習慣和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都必須遵循“三步走”的原則。

  第一步:提出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小步走,慢慢走,好好走,多回頭”的原則。“小步走”的意思是:一次不要提出過多的要求,一般提供一個好的習慣或方法給學生就可以了,太多了反而無法兼顧。“慢慢走,好好走”的意思是:提供

  一個好的習慣或方法之後,要多給時間、機會讓學生重複,直到學生將習慣和方法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因為習慣和方法的養成其實也是重複、積累的過程,而且如果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就停止,一段時間後就會遺忘。“多回頭”的意思是:當提出第二個習慣或方法時,要“主抓提出的這一項,兼顧以前提出的其它項”,其目的是為了鞏固成果。如果僅有這第一步,結果很可能和調查顯示的一樣——仍然有大量學生不具備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因為青少年時期,理性還不健全,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僅僅提出是不夠的。

  第二步:檢查。老師提出要求,自覺的學生會遵照執行,不自覺的學生則當耳邊風,所以要有檢查。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形成一股威懾力,使那些不自覺的學生也能遵照執行。

  第三步:反饋。老師檢查完後,必須將檢查得到的資訊以具體的形式反饋回去。例如:當學生養成某一良好學習習慣時,給予其一定的獎勵。反饋能對當事人以及其他的學生形成強烈的暗示和刺激,在不斷的暗示和刺激下,習慣或方法才能保留下來,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通過這三步不斷的迴圈,我相信一定可以培養出具有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學生。

  3:

  一次在和曹騎士***曹筠武老師***、嘉欣吃麵的時候,聊起了各自的大學。嘉欣說去過武漢大學,那天看到的都是垃圾。我很不服氣地反駁道她一定是走錯了,或者至少是看錯。幾番爭論下來,雙方貌似也都沒什麼辦法說服對方。最後都被曹騎士嘲笑說:真的還是小孩子,都說自己學校好。其實說自己學校好的不光是小孩子,這樣的小孩子長大了也還是要說自己學校好的。因為我們在這裡成長,這生活過的一草一木便是最親切的。

  當時我就想說,現在不允許別人說自己學校壞話的人,將來走出去理所當然也會說南周是個好地方。成長身體的地方是哺育之所,塑造靈魂的地方則是神聖之地。

  南方週末是我心目中的聖地。並不是因為她有多麼強大的力量,恰恰相反,她經常背離我們的期許很無力,就像《生於1984》裡說的,有時候只是證明著我們相互關注著,我們沒有被拋棄,而卻難以改變任何東西。但越是無力,這狀態便彌足珍貴。我們時常哀其不幸,恨不得她真的有通天的能量,可以說出自己所有想說的話;我們有時也怒其不爭,對於追求理想的人們,眼下的情況,似乎總不那麼理想。追求理想的人就是這樣,背起行囊走在路上便是他們的全部生活,能夠達到的應許之地或許就不成其為應許之地,因為停下了腳步,理想便隨之而終。海鵬老師說,我們不能永遠年輕熱淚盈眶,但永遠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懷有鄉愁。

  富士康的一個月,帶給我如此之多的成長,我從未想到,我的文章可以讓老師夜不能寐,幾欲淚流。那些轉變與思考之前已有提及,在此不再贅述。之前我會寫擦鞋稿,會寫學生稿,也會寫自己文青式的小怨念,而一旦想到要為這張報紙工作,並把它們印成鉛字,所有的沉積便都來自編輯部裡那一份份或油墨香未散或泛黃的紙張裡。從01年的南週一直讀到當下,她的啟示很簡單,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並不放棄對一個美好世界的希望,以達致他日有人要來知道中國的歷史,定要來翻檢我們的報紙。有時候堅持這些令人極為痛苦,可是一個曾在南周實習的師姐告訴我說,除了真誠和善良,她不知道還可以怎樣走下去。

  富士康之後的一次評報會上,老實說我完全懵在了大家的掌聲中,就像一個凡人闖入了奧林匹斯山,言不能自已。坐在編輯部裡,除了能經常吃到***買來的零食之外,還能聽到諸神之激烈爭辯,作為一個凡人,誠榮幸之至。

  廣州大道中289號,在這棟老舊的高樓裡幾乎可以看到當今中國傳媒的所有形態:市場化前沿的黨報,全國性擴張的都市報,高階化經營的週刊,信奉專業主義的財經雜誌……還有一份週報,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南方週末。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到在這裡,讀懂中國,在這個連章魚保羅也無法準確預知的全世界最複雜的媒體環境中,她有所堅持。她的樓頂上有一個不算很奢華的紅色燈箱,但是每到黑暗降臨時,它格外明亮。

  亨利魯斯的教堂在近70年間櫛風沐雨,傳到中國,顯然已變了模樣。可毋庸置疑的是那仍是一所教堂,守衛她的人們拾起哪怕一瓦一礫,構建他們心中的圖景。

  南周所告訴我的是,大教堂,她塌不了。謝謝,就像你們知道的那樣,許多人僅僅缺少一個堅持的理由。

  灞橋折柳,終有一別。後會有期。

  回望富士康:一個臥底的自白書

  此前各媒體已經披露了不少關於富士康撲朔迷離的內幕,但連續自殺這個極端的死亡方式仍舊在邏輯與情感上都讓人難以接受。於是編輯部決定派遣記者,以打工者的身份親歷富士康,還原真相。出於年齡上的考量,我有幸成為了最終人選。

  去往富士康之前,我從未想過 潛伏、富士康這兩個關鍵詞會成為我的準記者生涯裡的第一次巨大挑戰,可能面對的一切或許都是未知的。然而未知,卻成了讓我前行的最大動力。這次特殊的調查,從4月10日晚踏上前往深圳的列車開始。

  從偏見到細節

  進入之前,我與幾個在廠內工作了很長時間的老鄉取得了聯絡。他們的回答讓我有些詫異,之前媒體上很多的所謂黑幕,他們確有聽說,但是涉及層面似乎並不那麼廣。例如保安打人,門禁嚴格,稽查苛刻,他們甚至都有自己的一套化解方法,就像是在學校裡逃避老師的管理一樣,學生們總能各顯神通。那麼這樣一個廠區,何以自殺頻發?所以進入前,我最大的擔憂並不在於會面臨多少未知的危險,而是如果廠區裡一切正常,根本發現不了什麼問題,即便有問題,也只侷限在一個很輕的程度與很小的範圍內,難以由此為因,匯出自殺之果,那麼這篇調查要何以為繼。但是與兩位老師的討論讓我暫時擱置了這種疑慮,因為這種極端結果的接連發生,由結果來看,是不可能沒有原因的,背後必然有某種制度或文化上的原因。我的想象或許還是過於單純了,進去之後只需完整客觀地反映全部細節即可。

  經過7個多小時的排隊,一整天的體檢,崗前的教育、分發,我隨那一批的3500多人一道,最終順利進入富士康開始工作。前三天的工作甚至讓我覺得太過輕鬆:沒有什麼活幹,新人不讓加班,工友彼此之間也還不太熟悉,採訪任務也不急於開始。這樣節奏的生活,與調查自殺兩件事,彷彿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我進入之前最擔心的事已然發生了。此時我的日記便帶上了明顯的有色眼鏡,試圖把每種現象每個細節下一個結論,試圖把員工們的生活狀態往壓力過大、沒有自由、管理制度有問題等等方向上靠,那段時間甚至只要從員工嘴裡說出壓力兩個字,都能讓我變得無比興奮,我會立即記錄下來。我總覺得在一步一步接近答案。但事實上,真相這個時候卻在遠離。

  第一次以臥底記者身份與楊繼斌老師碰頭是正式工作的第一個週末。一個酒店十幾層上的咖啡廳,大致說了說工廠裡的基本情況,然後望著高樓大廈胡發了一通感慨,很興奮於自己又暫時回到了真實的身份。關於選題,當時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楊老師問到你覺得這個題是語文題還是數學題,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語文題,也許是因為我還並沒有做揭黑之類調查的經驗,也許是因為對於環境的一種直覺,我總覺得這一週我看到的東西,即便是戴著有色眼鏡往那幾個能逼死人的方向上靠,也顯得牽強無力。但楊老師提示我這應該是數學題,一環一環的故事與細節最終要匯出自殺的結果,報道才能成形。如果不能建立這樣的邏輯關係,那麼這篇調查就是失敗的。當然,一切還在進行中,選題的變化還要看進一步的材料積累,你也別抱太大希望。我的作用只是忠實地做好一臺攝像機,與一臺文字輸出機,有色眼鏡必須摘下。

  既是一臺攝像機,那就不必想太多啦,取景器裡是什麼景色,帶子上寫入什麼內容,關你這機器什麼事呢?恩,這樣反倒也輕鬆自然,每日保持電力就好。

  這之後的文字已經發生了完全的改觀。每晚發回的文字已經客觀真實,我動用身體上的一切感覺器官,我只求細緻與鮮活,而更少或者根本不去考慮調查的結論。工友們開心、幽默、青春、時尚,我也都一一記錄下,甚至有時候篇幅比他們的焦慮、無奈更長。這樣的記錄讓我很安心,因為我只需與看到的真相、感受到的情緒站在一邊。

  潛伏:隱匿還是出眾?

  為了不在打工者中過分突出,我特地挑選了平日裡最不常穿的幾件衣服,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剛從學校出來的打工仔。在小商店裡購置日用品時,幾乎全部選的是最廉價的商品。嘴上說的話也一概去掉對不起、請問、謝謝等,唯恐太文質彬彬而受欺負,或是顯得與眾不同。事實證明,這些隱匿的方式讓我的生活看上去與他們全無二致,說話的方式改變也讓我不自覺地融入了他們的談話之中。氣場相合,方能聊出更多的資訊來。這也成了後來得到不少故事的語言基礎。

  但是在接下來的採訪中,情況並不那麼簡單。採訪大學生時,我要化裝成正在進行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與他們平等地交談;與線長組長交談時,不光要想出讓他們注意到你的噱頭***事實證明,只有我說不想幹了,他們最會和我談***,還需要拿出更多一點的見識來,去與他們探討這個大工廠裡基層幹部的升遷與前途。當我號稱自己要離職而與線長談心的時候,他本來是想要留我的,但我完全不關心我自己的前途,卻只從他的角度來看這個巨大的工廠:人多,機會少,基層幹部壓力大,帶的人流動性太強,出不了成績,就爬不上去這都是我這些天觀察的結論。他彷彿換了個人,不像和別的有離職意向的員工交談時那種家長式的教誨,而是真正談起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說起自己的學習經歷,在富士康等一些類似廠裡的工作經歷,現在作線長壓力大了,但級別沒動,工資一點也沒漲。最後,連他自己也說沒辦法,富士康就是這樣的,要是情況還沒有起色,也許我也就幹到今年年底了。堅持隱匿,但有需要時也不必害怕出眾,極大地延展了我的潛伏體驗。我甚至逮住一次佔理的機會,直接與另一線的線長髮生了爭執,去看最終會怎樣解決。

  成功地變換2-3個身份,去與受訪者平等地交談,才是獲得故事最好的途徑。當然,臥底期間,兼有的身份越多越危險,所以這種變換最好在後期完成,以防有變。

  新聞倫理的考量

  報道中有關新聞倫理的考量分為兩個方面:受訪者與採訪者。

  對於受訪者的名字使用,我們之前的想法是,只要不涉及工人們的負面資訊或者隱私,用真名是沒有問題的,這樣做也是出於報道的真實性的考慮。但是報道出來之後,有個別員工不願意自己的真名出現在報紙上,有關自己的細節被誤讀,現在他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情緒也十分激動。這是我們所未想到的。

  儘管未涉及負面、虛構或隱私情節,且新聞事件的公共價值也很大,但每個人的情感與認知都不一樣,不應該用統一的標準去苛求。在面對預計不到的後果時,個人更信奉最小傷害原則。在未經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還是使用化名進行寫作更為穩妥。如果要增強其真實性,可以在聯絡到受訪者本人,徵得同意之後使用真名。所以我們在接下來的一期報紙中就註明了所用名字為化名這一點,力求彌補。由是看來,有不說的真話,但決不說假話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因為真話與假話一樣,可能傷害無辜的人。

  進入富士康之前,我與傅劍鋒老師、楊繼斌老師仔細分析過作為臥底的我可能出現的風險:其一,被發現真實身份,結果無外乎是開除,問題不大;其二,可能被分配到危險的崗位,此時我所做的就是必須要想辦法調離,或者,放棄這個崗位,再出來排一次隊。最終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發生。但為求穩妥,如果在出發前能夠有一個成文的風險應對策劃,則更為完備,其中可以包括對各種可能的危險的判斷、應對,乃至結束後的心理疏導。

  於現在的我而言,我倒希望儘快地揭掉身上的富士康這個標籤,它只是我的作品,而我並非它的附庸。一個好記者必須不斷地靠好作品來說話,而不是成為新聞的一部分。但要去掉這個標籤只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停止努力,直到被大家忘掉,這個很簡單;其二是馬不停蹄地再次踏上某輛通往某地的列車,走去通往新聞的路上,這個難度更大、更未知。但我由衷希望是後者。

  
看過的人還: